近日,“她權益·共守護——婦女權益保障多元協商”在瑞金二路街道八號橋園區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站舉行。此次協商由區人大常委會主辦,依托“民生大家談”平臺,圍繞《上海市婦女權益保障條例》(下文簡稱《條例》)的貫徹實施,聚焦婦女發展中面臨的實際問題,區人大代表、社會團體代表、社區群眾代表、專家學者和婦兒委成員單位代表等近40人齊聚一堂,為守護“她”權益建言獻策。會議由黃浦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姚曉紅主持,黃浦區副區長、區婦兒工委主任袁園出席會議并講話。
“我們需要的不只是保障
還有平臺和理解”
“現在年輕人因為各種現實壓力,不結婚、不戀愛已成趨勢,育兒成本又高。”來自街道一線的婦聯干部丁樂妍建議,對多孩家庭在經濟補貼和稅收方面給予更明確支持,譬如二孩、三孩家庭在房產稅等方面享受減免。此外,她也呼吁優化教育資源結構,讓家長更安心、孩子更健康成長。
自由藝術從業者劉巖則從靈活就業女性的視角出發,提出目前缺乏展示渠道、收入波動大、社會保障缺失等問題。“如果能有為女性創作者專設的市集、社區空間,讓我們更好展現價值,也能緩解被邊緣化的焦慮。”她說。
企業代表沈悅帶來了來自職場一線的經驗分享。她所在企業建立女性賦能平臺,設有導師機制、心理熱線和專屬哺乳室,幫助女性增強職場信心,也鼓勵更多企業為女性員工提供成長空間與心理支持。
區人大代表、黃浦區法律援助中心倪文蝶副主任則聚焦于特殊困難女性群體的服務與幫扶。她建議,按照殘疾女性、老年女性、外來女性等不同群體建立“分層分類”的需求檔案,并在社區層面整合資源,建立綜合服務站點,推動志愿結對機制落地,讓低齡健康老人、社區能人與困難婦女之間形成互助聯結,提升基層服務的溫度與廣度。
從法治宣傳到未成年人保護
“她權益”需要系統守護
律師周曉結合平時工作實踐提出,在職場中,女性遭遇性騷擾需要維權時,仍然面臨“說不出口”的困境,“我們需要的不僅是制度明文規定,還有更廣泛的社會認知和普法宣傳”。她建議,用短視頻、脫口秀等形式開展趣味普法,降低傳播門檻。
區人大代表莫葦菁檢察官介紹了“三人談”的探索,他們通過整合教育、公安、婦聯等資源,將性教育、網絡安全與法律自護融合為一體課程,在校園中推進未成年女性的自我保護教育。“這不是哪一個部門能單獨完成的,只有整合資源,才能形成合力。”她說。
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周海旺則從人口政策與家庭養育成本的角度出發,指出“一個孩子18年平均支出超過120萬元”,對許多年輕家庭構成現實壓力。他建議,政府可以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才藝類課程補貼,增加寒暑假公益托管班數量;同時,在中學、大學、園區等空間開展情感關系、婚育觀念等方面的講座,“用靠譜的內容回應網絡上極端聲音”,幫助年輕人建立更健康的婚育價值觀。
多元協商聚合力
法治保障添溫度
近年來,黃浦區深入貫徹《條例》,不斷提升婦女參政比例,優化生育支持政策,完善“六位一體”維權機制,推進公共母嬰設施建設,建立“生育友好崗”推廣機制。數據顯示,黃浦女性在政治參與、經濟發展等領域表現亮眼:區黨代表、人大代表中女性占比超四成,居委會正職女性占比達71%;城鎮女性從業人員比例上升,初、中級專業技術人才中女性占77%;近四年“兩病”篩查超2萬人次,孕產婦死亡率連續五年為0,維權機制筑牢“防護網”。與此同時,也面臨基層婦工力量不足、政策落實分布不均等挑戰。
協商中,大家一致認為:女性已經成為社會建設的中堅力量,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普及,婦女將迎來技術賦能的重大機遇。展望“十五五”,要堅持從法規政策的源頭促進男女平等原則的落實,推進婦女發展工作體系更趨完善,各項政策支持更加優化。
本次協商活動議題聚焦、建言務實,充分彰顯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蓬勃生機。協商議事不是目的,抓好落實和轉化才是目的。今后,黃浦區要進一步深化工作舉措,推進婦女發展工作體系更趨完善,各項政策支持更加優化。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婦女權益保障體系,不斷提升婦女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記者 / 王子吟
編輯 / 孫沖
圖片 / 王子吟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黃浦官方微信
黃/浦/進/行/時
1.
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