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省委宣傳部主辦的《江西宣傳》微信公眾號專題報道昌東鎮山湖村。
“文明”這個詞,看似宏大,其實并不遙遠。它藏在村口曬谷場的整潔里,在鄰里遞來的一杯熱茶中,在傍晚廣場上的歡聲笑語間。它不是墻上的標語,而是融進日子里的溫度——在南昌高新區昌東鎮山湖村,這份溫度正暖暖地升騰。
日前,山湖村獲評第七屆全國文明村鎮。誰能想到,以前的山湖村還是另一番模樣:村里閑置地雜草叢生,斑駁危房歪歪扭扭,坑洼的水泥路灰塵漫天。而現在,閑置地成了“口袋公園”,危房原址建起小停車場,3公里環村路完成“白改黑”。
短短幾年,這個由胡家山、洙河橋徐家、鄧家山組成的村落,究竟經歷了怎樣的蛻變?又藏著怎樣的文明密碼?
“融”出來的治理新局:
從“干部干、群眾看”到“大家想、一起干”
“以前徐家村,典型的臟亂差:大晴天灰塵漫天,雜物亂堆,雞舍牛棚隨便蓋。”山湖村黨委書記胡國根說起過去,語氣沉重。
轉機始于徐家祠堂的一場座談會。沒有主席臺,鎮領導、駐村干部、村“兩委”成員和村民代表圍坐一圈,就著清茶聊“拆不拆、怎么拆、拆后建什么”“危房拆了,我家門口能不能修個小花園?”“清出來的地,先解決停車難吧?”村民的訴求一條條記下。針對“三線亂搭”等難題,干部帶著圖紙上門答疑,顧慮在坦誠中消融。
最動人的是拆違現場。村民徐金根家的雞棚養了十年,起初他梗著脖子不答應:“拆了雞往哪放?”村干部沒硬來,帶他去鄰村看改造后的庭院。見別人家院子整潔有序,徐金根第二天自己找來工具:“我自己拆,還能省人工費!”
如今傍晚,徐家自然村的路燈亮起,照亮村民跳廣場舞的身影。“不是干部替民做主,是讓民做主。”胡國根說,全村 5 個網格年均收到 100 余條訴求,辦結率 100% ,干群的心越貼越近。
“帶”出來的文明新風:
從“要我文明”到“我要文明”
“胡大爺,雜物堆太靠路沿了,我幫您挪挪?”清晨七點,穿紅馬甲的胡文武已在巡邏。這支10余人的“青年三色志愿者”隊伍,是村里的靚麗風景線。
曾幾何時,山湖村環境雜亂、陳規陋習不少。“光喊‘要文明’沒用,得讓村民自己想文明。”胡國根想到的辦法是評“文明清潔家庭”。
第一屆評選時,胡家山的胡大姐犯嘀咕:“不就是掃掃地?”她家院子堆著農具、柴火,評比前才匆匆打掃。沒想到檢查組不僅指出問題,還蹲下來教她:“柴火碼成三角形省地方,鋤頭掛墻上更整齊。”
現在,胡大姐每天起床先掃院子,窗臺上多肉擺得整齊,上個月剛掛上“文明清潔家庭”紅牌:“干部都幫著收拾,咱自己能不上心?”
如今的山湖村,“十佳婆媳”的照片貼滿文化墻,婆婆給兒媳梳頭、兒媳給婆婆捶背的畫面暖人心;“三風”長廊里,《村規民約》格外醒目;廣場舞隊晚上 9 點前必散場,領隊說:“不能光顧自己樂,得想鄰居休息。”文明,已從標語變成日常。
“建”出來的幸福家園:
從“住有所居”到“居有所樂”
“以前農閑,不是打麻將就是蹲墻根曬太陽,現在可不一樣了!”傍晚,57歲的涂大姐準時到村綜合文化活動中心,和老姐妹排練廣場舞。灰瓦白墻的活動中心里,圖書室、棋牌室、健身室齊全,周末常有城里老師來教書法、剪紙,鄰村都羨慕。
山湖村靠著長湖子農田發包、產業用地租賃等“造血”項目,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160萬元,這些錢大多用在了民生改善上——環村公路“白改黑”鋪了3公里,新裝的100余盞路燈照亮了每個自然村,連村口的公廁都裝上了洗手液和烘干機。
籃球場上,小伙子們正打比賽,場邊喝彩聲此起彼伏;文化長廊里,老人帶著孩子認墻上的文明標語;林蔭道上,剛下班的年輕人戴著耳機跑步……在山湖村,文明創建正悄然浸潤著人們的日常生活。
從普通村落到全國文明村鎮,山湖村的蛻變告訴我們:文明鄉村的密碼,就藏在干群同心的雙手里,藏在移風易俗的細節里,藏在每個村民發自內心的笑容里。這片土地,正以文明為筆,續寫鄉村振興的動人故事。
供稿:區融媒體中心
編輯:孔智
審核:劉心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