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最難的莫過于給文藝評論集子寫,因為文藝評論集子本身就是對文學藝術的評價,要在這之上對其評論,總需要更多功底。
《深淵與繁星》就是這樣一本文藝評論集,作者王曉漁是文藝評論家,同濟大學的中文系老師。看完整本書,我受益匪淺,乃至覺得無論怎么寫書評,都寫不出它的好來。
那種好是一種精神共鳴,一種體悟,非要用文字來表述,恐怕會折損它的魅力。
但如果不寫,又恐埋沒它的精彩。
硬著頭皮寫一寫,至少給它一個交代。
全書是三編,第一編聚焦在個體,即評論作家、畫家、哲學家。第二編著眼于時代與個體的交織。第三編則是作者自己的一些經歷感悟。
第一編,作者分別為常玉、朱英誕、西美爾、漢娜·阿倫特、麥克盧漢寫過評論。
評論常玉,他從常玉的畫入手,論及常玉畫作初期與后期的變化,又巧妙地談到當時的政治變化對他畫作的影響。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如何在常玉畫作中得到融合或者說平衡。常玉的畫走著中間的道路以為平衡,不完全寫實,不完全抽象,介乎兩者之間。
詩人朱英誕的隱士性情在他筆下可謂淋漓盡致,從詩人往日的生活到時代變遷的態度始終貫穿。摘錄的詩人詩詞確實代表著朱英誕在寫詩上的追求。
麥克盧漢則是另一種風貌,這是一個能創造犀利詞匯的學者,對學院知識又有著某戲謔態度。麥克盧漢為人熟知的著作是《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但真正能讀懂它的人不多,大部分浮于字面意思,未能得到精髓。
作者說麥克盧漢著作并不是突然爆發出新概念,而是之前就已經有了端倪,只是沒有時代機遇,以至于《機器新娘》沒有熱門,直到《理解媒介》爆火,反向帶動了《機器新娘》。
第二編里有一篇說到了世界博覽會,在清末時,那本是一個中國看世界的途徑。只是真正覺醒看世界的人卻是商人,認定博覽會是一種商戰。文末,作者說博覽會是為商業作展望,而非觀看過去。時至今日的博覽會,既展望未來,也回顧過去。
另一篇則說到了一個有趣事:政治犯流放。
溫世霖因為學生政治運動被抓,流放邊疆,但抓捕他的行為并沒有法律程序,所以押解人員惶恐不安,對他還挺好。之后沿途押送人員有和他成為朋友,還不少人仗義送溫暖。
他沿路的待遇堪稱奢侈,更有許多朋友救濟接濟送錢,甚至建議籌集資金為他納妾,因為擁有家眷,可以在流放地租租房子。一些地方官員對他也是推崇認同的,他沿途還能做政治活動。
整篇讀下來,有種驚奇感。
第三編,作者提到了他求學經歷與讀書經歷。那時候,書的來源非常少,只能有什么讀什么。屬于書選自己,而不像現在是自己去選書。但不一樣的是那時候選擇少,但選擇自由,不存在學校推薦書目這些框定的行為——選擇多但不自由。
他也提到網絡剛興起,以文會友的熱鬧。說實話,文中提到的一些人在今天都屬于知名人物了,比如任曉雯。我倒是十分驚訝,當時的網絡居然能聚集遇見今后的大神。
這一本書并不是一本快餐式的書籍,需要沉淀下來慢慢品味。它的文字自然流暢,它帶來時間的靜謐,適合沉浸。
正如作者自己所言,我們始終需要一點時間,去沉浸在文字里,去重新留意一些不曾注意的東西。
【文/云玖弋】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即刪】
【聲明:玖弋閣 已加入“維權騎士”版權保護計劃】
玖弋閣,一周一書評,更多新書更好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