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后沒多久,就在大家以為可以全力發展生產建設的時候,東北亞局勢風云突變。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志愿軍邁著堅定地步伐過江,經過近三年的激戰,迫使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簽訂了停戰協議,實現了偉大勝利。
對于這段歷史,大家都有所了解,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戰爭結束后,志愿軍并未第一時間全部撤離。
盡管1953年7月雙方簽訂了停戰協議,但直到1958年志愿軍還有大約20萬兵力在朝鮮。1959年撤走大部分兵力,但保留了志愿軍代表團,直到1994年才完全撤離。
志愿軍為何要選擇直到1994年才離開朝鮮,有三個重要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認清國際形勢,停戰并不意味戰爭徹底結束。盡管志愿軍在戰場上一次次的擊敗了美國和韓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但敵人并未真正認輸,依然對三八線北部虎視眈眈,隨時可能卷土重來。如果志愿軍在戰后快速撤兵,一旦美軍和韓軍再次進攻,局勢會非常被動。因為在抗美援朝戰爭初期,朝鮮人民軍就已經損失慘重,被迫躲進山洞中,派人向中國求援。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朝鮮人民軍積極配合志愿軍作戰,人員傷亡也非常大。
如果志愿軍完全把防線交給他們,他們未必能守住。假如志愿軍短期內全部撤回國內,美韓撕毀停戰協定,再次發動進攻,志愿軍想要再次過江增援他們就難了,因為美軍會對江邊狂轟亂炸,緊盯中國的一舉一動。而1950年10月志愿軍第一次跨過鴨綠江的時候完全是秘密過江,美軍當時不知情,直接給了敵人當頭一棒。所以志愿軍不宜快速全部撤離,要留后手。
第二個原因是朝鮮戰后重建需要志愿軍的幫助。經過近三年的大戰,朝鮮已經是遍地廢墟,很多民眾的房屋都被炸彈炸毀,無家可歸。考慮到中朝之間的友誼,志愿軍也不宜快速撤走,而是應該留下來幫助朝鮮重建基礎設施。
結合后來統計的資料來看,戰爭結束后,志愿軍從各個方面著手,大力推進朝鮮的戰后重建。圍繞橋梁和鐵路這些重要的交通要道,志愿軍協助朝鮮人民重建了多達4000多座橋梁以及大量鐵路運輸線,讓朝鮮已經癱瘓的交通系統恢復了生機。另外,為了讓朝鮮的農業灌溉可以順利進行,志愿軍還幫助升級改造了八個水庫,極大地促進了當地農業的快速發展。
在民用住宅方面,志愿軍戰士和當地百姓一起勞動,從一磚一瓦開始干起,修復了45000多座房屋建筑,讓當地老百姓有了一個安穩的住所。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房屋中還包括學校283所,這對于朝鮮來說意義重大,讓當地的孩子們盡快重返課堂接受教育,這才是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最重要的事情,這一代人付出巨大犧牲,不就是為了下一代能夠在學堂里安心讀書嗎?
除了這些基礎設施外,為了讓朝鮮的公共系統正常運轉起來,志愿軍還建起了公共建筑432座,供水系統37個,讓當地的供水供電體系恢復運轉。這些是民用領域的建設,在軍用領域,志愿軍把坑道作戰經驗傳授給了朝軍,并幫助朝軍修建了長達1800公里的地下坑道,6000多公里的縱深壕溝,還有10萬多座精心布置的地堡。如果美韓聯軍敢再次進犯,足夠牽制敵人很長時間。
除了工程建設,在生活物資方面,志愿軍也是大力援助朝鮮軍民。1954年,朝鮮發生大規模旱災,糧食嚴重短缺。面對困難,本就缺少糧食的志愿軍想盡辦法,節省出衣服10萬多件,糧食700多萬斤,全部無償贈送給朝鮮軍民,協助他們渡過難關。
第三個原因是撤兵要經過外交程序,不能說走就走。志愿軍入朝的時候是因為接到了緊急求救信,可以簡化流程,快速入朝。但撤走的時候如果說走就走,那就不合適了,容易給朝方官方和民間留下一個“志愿軍急于撤走,不尊重他們”的負面印象。這種情況也容易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講一些不利于雙方友誼的話。
所以中國方面安排志愿軍留下來幫助朝鮮,等到半島局面穩定,戰后重建工作結束,然后在外交層面上同朝方多次舉行會晤,商定了具體撤軍計劃,在得到雙方一致同意的前提下,志愿軍才逐漸撤兵。正是因為該原因,當時雙方都認為有必要保留一個志愿軍代表團,繼續保持溝通協調,所以直到1994年,最后幾名志愿軍代表團成員才回到祖國的懷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