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前年我花了7個假期的時間(前年五一、端午、去年元旦、清明、五一、端午、中秋),從瀏陽河入湘江口起,沿瀏陽河(包括上游的大溪河)岸邊徒步上行,終于到達了瀏陽河源頭。
今年清明小長假,我乘車到達瀏陽市高坪鎮雙江村,沿小溪河徒步上行,4月6日下午到達株樹橋水庫管理單位大門口,之后乘車返回長沙市區。
以往每一段行程結束后,我都以散記的形式,在自媒體上發布了圖文,介紹了沿途見聞,這次也不例外。下面分享的是清明節假期第二天第一段行程中的所見所聞。
一
4月6日一大早,我找車坐到前一晚上天黑時走到的地方——高坪鎮石灣村蔡家組,接著沿河往上游走。
到8點過,小溪河邊上已經有釣魚的坐著了。天氣晴朗,天空有淡淡的白云飄著。
對岸的天空有噴氣式飛機飛過,留下兩道白色的柱狀物久久不肯散去,仿佛是從對面山頂上升起的。
前面出現了一座大橋,走近了才知道是石灣大橋。該橋是雙曲拱橋,名叫石灣大橋。橋下有一座滾水壩,壩的中段有溢洪道,白花花的河水從溢洪道擠下,發出轟轟的水響。因為壩中段溢洪道的水流不太大,有釣魚的大膽站在中間,把釣竿伸到波浪較小的地方。這樣釣魚還是有點風險的,應以安全為重。
壩的一端安有鋼管,河水經過提水后,在強大壓力作用下沿鋼管流到附近的田園,作灌溉用。
因為橋下筑了壩,攔蓄在壩上游的水形成了很寬闊的水面。
離橋頭不遠,有一棵古樟樹,樹齡近兩百年了,旁邊農家粉刷過的墻上畫了一幅山水壁畫。這畫放在大城市的美術館里可能不怎么樣,可在這偏遠的農村,卻顯得格外好看。
年代更為久遠的古樹生長在距此僅幾百米的地方,距今已經有428年了。龐大的樹冠遮天蔽日,篩出一地細粹的陽光。
這附近建了瀏陽河國家濕地公園游客服務中心,是兩個緊挨著的半球形建筑。我沒有進中心去,聽在不遠處游玩的游客介紹,中心里面別有洞天,有些看頭。
一個高臺的四邊直墻上畫著巨幅的山水畫。沿河邊還建了一條數公里長的綠色健康跑道。
這一段河道平靜如鏡,垂釣者不管能不能釣到魚,只靜靜坐在河邊悠閑自在地待著。
又大片鮮嫩的油菜花熱烈地盛開著,把那兩個球形的建筑作為背景,畫面滿有意思的。
再往上游方向去,從小路走上一座小山頭,偶遇一個花炮廠,平壩子上曬著好多還未填充內容的鞭炮筒。平壩一側是生產花炮的塑料大棚。我在幾個大棚之間轉了一會,沒看到一個人。起碼有一個人看守吧,倘若有人悄悄進去搞破壞,后果不堪設想。安全應該警鐘長鳴。
我走一個出口離開廠,不曾想,竟走到了進廠前走過的一段公路上。由于導航出了問題,我不得不重走了一公里多的一段公路。陰差陽錯的,由于走錯這一段路,我卻來到了瀏陽河第一灣,見到了從未見過的千年古樟。
二
瀏陽河第一灣轉彎處的小山上,建有一個遐邇聞名的謝娘娘廟。
公路邊建有一座兩層樓的九曲亭。樓上對聯是:灣流萬代;石載千秋。樓下對聯是:游目騁懷九風瀏河一灣水;仰觀俯察四方佳客千古情。
順著九曲亭旁邊的游道往上走,有瀏陽河第一灣觀景臺,旁邊就是謝娘娘廟和石蓮寺。最值得一提的是謝娘娘與五子神樟的故事。
相傳謝娘娘一生修道,終身未嫁無子,但她愛國憂民。
明朝萬歷年間,在參與一次驅逐倭寇的戰爭中,她身為將領,愛兵如子,同時認了五個兵士為義子,以鼓勵其作戰勇氣。由于戰爭的慘烈,謝娘娘和她的五個義子都不幸為國捐軀。
她的五個義子為了來世躲避戰爭,總想尋找一個沒有災難的人間福地,靈魂化作了五朵彩云,在天空上不停地漂浮,終于飄到了瀏陽高坪的上空,看到毛家灣這里山清水秀,仙霧繚繞,不失為人間福地,就在此安息下來,五人同時化為了同一棵香樟樹。
后來謝娘娘得道成仙,得知五個義子在湖南瀏陽化為了一棵神樟,就托夢給廟主曾達球,要他從廣東帶著她的牌位和香火來瀏陽尋子。
清康熙六十年,曾達球從廣東帶著謝娘娘的牌位和香火來瀏陽高坪,從此母子得以團聚,當地人在此樟樹后面建起了謝娘娘廟,這棵樟樹日夜守護在義母的廟門口,人們就把這棵香樟樹叫作“五子神樟。”又因為這棵香樟樹長有五根主枝,很像人的一個大手掌,也就叫“五指神樟”。
掛在古樟樹腳處的古樹名木保護牌上顯示,這棵五子神樟在2020年已經達到805歲了,到今年就是810歲。也就是說,公元1215年就有這棵古樟樹的幼苗了。那時還屬于元朝統治。而明朝萬歷年間是指公元 1573年至1620年這個長達48年的時間段。
上述這個故事有點離奇,光時間就對不上,卻反映了人們對謝娘娘及其5個義子的懷念之情。
在古樟樹腳四周,當地文旅部門設置了多塊方形展示牌,介紹《樟樹的經濟價值》《有關樟樹的詩文》《樟樹歷史起源》《樟樹簡介》等資料。
石蓮寺的大門緊閉著,穹頂門兩側楹聯內容為:蓮花常獻瑞;古樹總宜春。這棵特別長壽的古樟樹遠近聞名,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前來觀賞、膜拜。
我到那兒的時候,碰到一支騎自行車長途旅行的隊伍,他們也把自行車停在公路邊,爬到謝娘娘廟里看看,拍下與古樟樹的合影以作紀念。
古樟樹已歷800多年,世所罕見,見慣了小溪河上的風雨,也見證了八個多世紀人世的變遷。神樟經歷了元末明初、明末清初、清末民國的朝代更替,再到新中國76年,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多少血雨腥風都已平息,多少昔年往事都成了云煙。這棵古樟如有神助,躲過了幾多天災人禍,送走了多少暮鼓神鐘。如今的神樟仿佛又煥發了青春,枝繁葉茂,仿佛幾十代同堂,家族興旺,瓜瓞綿綿。
三
離開謝娘娘廟,我來到小溪河坎上的公路邊,往前走不遠,看到兩根粗大的引水管道,這是把瀏陽河南源小溪河上株樹橋水庫的水引到長沙市區的大型引水工程中的一段。
據了解,這個引水工程采用重力有壓流輸水方式從株樹橋水庫引水至長沙,2005年10月開工建設,2010年8月29日正式通水。輸水管線全長98公里,橫跨4區2縣(市)14個鄉(鎮),目前沿途輸送至瀏陽經開區金陽二水廠、廖家祠堂水廠、新河水廠、秀峰水廠。
鄉村公路一側,是大片的油菜地,有的已結實,有的還在開花。
從河邊的鄉村公路上往河對岸看去,可以看到那個由兩個球形建筑組成的游客服務中心。
小溪河平緩而清澈,仿佛碧水深潭。兩岸草木都已長出鮮嫩的葉子。藍天白云映在水中,讓人產生美好的聯想。
來到石灣村河口組,眼前是一大片地膜和油菜籽地。
再往前走,河對岸出現一條公路,那是花炮廠外出的通道吧。
對岸的小山坡上,盛開著一叢叢粉白的野花。
石灣村上興組的小溪河上,建了一座攔河構筑物——青龍壩,水庫里的水用于灌溉和發電。
前面是瀏陽市興龍水電站。從電站防汛及安全生產責任公示牌上,了解到該電站裝機容量500千瓦,1999年9月投產發電。設計水頭2.6米,庫容為80萬方。綜合利用功能為水力發電和水利灌溉。
過了石灣村下鄧組,我來到株樹橋村。株樹橋村是農村環境連片綜合整治示范區。長沙市民飲用水源地株樹橋水庫大壩就在株樹橋村。
前方有一座澗山大橋,橋頭一側立了一塊石碑,石碑上銘刻了捐資修橋的村民姓名。
往前走,經過一座鋼筋混凝土小橋,看到民居相對集中,這就是株樹橋村所在地了。
這是河邊上的一塊農家菜地。
株樹橋村平安片燕窩組、亂石組,來到株樹橋水庫濕地。由瀏陽市人民政府2014年11月20日立。
株樹橋村新灣片新灣組,看到株樹橋水庫管理與保護范圍劃界成果示意圖。
由于株樹橋水庫是長沙市區的飲用水源地,水庫管理部門嚴禁未經批準進入水庫水域范圍。
所以,我的這次徒步旅行就到株樹橋水庫管理機構大門口結束。時間是4月6日下午兩點左右。
經水庫管理單位大門口保安提示,我下一個假期徒步旅行小溪河,要從瀏陽市區坐車到沿溪鎮,再轉車到小河鄉,從株樹橋水庫管理與保護范圍以外的河岸開始往上游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