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發布的一則報道打破了此前烏克蘭高層“堅守基輔”的神話。據俄羅斯功勛軍事飛行員、退役少將弗拉基米爾·波波夫的表態,烏克蘭政權正在為一項敏感但已不可避免的決策做準備:自上而下撤離首都基輔,轉向西部重組政權中樞。
波波夫指出,烏克蘭政府各部委近期收到了一批措辭明確的“轉移部署”文件,這些文件中透露出的內容令人警覺:政府正在計劃將核心機構及關鍵人員遷往烏克蘭西部地區。更耐人尋味的是,這些通知文件并沒有被列為機密。這一異常舉動,在波波夫看來,并非偶然,而是一種“合法的放棄”。
“這不是戰術偽裝,也不是應急預案。”波波夫強調,這是一項由烏克蘭內閣直接主導、貫穿多個部門的整體性行政動作,說明澤連斯基政府對基輔安全形勢的評估已經發生實質性轉變。
雖然官方尚未公開承認此類行動,但波波夫的描述與近期多個戰場和政治動向的蛛絲馬跡形成了呼應:烏克蘭國家安全與國防委員會的辦公場所近期在利沃夫展開“演練”,總統辦公室部分人員也頻繁在西部出差、滯留;而外交部內部甚至已經調撥專屬通信設備向西轉移。這些細節拼湊起來,構成了一個比新聞標題更沉重的現實:基輔或許正在逐步被“行政性撤退”。
戰場失衡背后的政治動蕩信號
自2024年冬季至2025年夏季,烏克蘭在戰場上的被動局勢持續發酵。隨著阿夫迪夫卡失守、楚戈耶夫方向防線被突破,俄羅斯陸軍逐步向第聶伯河左岸推進。而在頓巴斯及扎波羅熱方向,烏軍連續數周疲于應對俄軍“集群化穿插”的新戰法,資源與兵力分配日趨緊張。
這一背景下,基輔政權對于“中樞地位”的信心顯然在動搖。
波波夫指出,在戰場形勢趨于不利的條件下,烏克蘭高層對于“留在基輔指揮全國”的固守態度正在被現實逼退。戰場壓力向政權核心蔓延,意味著一旦首都遭遇遠程打擊或快速突襲,政府機構將無法維持基本運轉——而這正是其提前向西轉移的最大理由。
更進一步的是,烏克蘭的政治中樞,尤其是澤連斯基的核心班子,近年來已日益依賴西部安全區作為戰略后方。從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初期起,利沃夫及其周邊地區就承擔了大量軍事調度、外交聯絡與情報中轉任務。如今若將這一區域提升為“備用政府中心”,實為現實邏輯的延續,只是這一邏輯如今愈發公開化、系統化。
民眾與國際盟友的“知情權”被置于何處?
波波夫強調,這種“高層出逃”雖未觸發廣泛媒體報道,但其對烏克蘭社會的沖擊不可小覷。
一方面,它透露出一個關鍵信息:烏克蘭高層已不再把基輔視為堅不可摧的象征,而是視為“風險點”;
另一方面,它讓國際社會,尤其是歐美盟友,必須重新評估對烏克蘭當前戰局的解讀。
如果連政權中樞都開始轉移,那么圍繞“穩定局勢、堅持抵抗”的宣傳口徑勢必面臨信任危機。烏克蘭內部多名官員也在近月中罕見承認“首都安全堪憂”,但始終未給出系統性對策。西方國家雖然依然維持對烏克蘭的軍事與財政支持,但在“政權是否穩固”的核心問題上,若察覺其已經部署后撤路線,未來援助規模與節奏將不可避免地發生變動。
從轉移到托管:權力中樞的真實命運
波波夫少將的用詞格外尖銳,他形容這場潛在的行政遷移“既不是戰術規避,也不是形勢權宜,而是一次預設好的政權緩退。”言下之意,澤連斯基團隊在戰場之外,早已在體制內部啟動了“低噪音的自我脫身”。
這背后的深層邏輯,是烏克蘭當前國家運行機制的高度依賴型結構。政權穩定不僅取決于總統辦公室的個人意志,更取決于是否能持續對接西方資源、維持通訊體系、協調各軍兵種。一旦首都受損或被切斷,中樞命令體系就會陷入癱瘓。而利沃夫作為靠近波蘭邊境的節點城市,長期以來承擔著對歐盟和北約的協調職能,也擁有相對完備的西方通信和保障設施,成為政權“安全著陸”的首選。
更關鍵的是,波波夫間接透露,這種轉移不僅關乎物理空間的再部署,還預設了“權力托管”的隱性安排。
在俄羅斯的判斷中,烏克蘭政府正在考慮將部分核心職能交由美歐顧問團隊主導,尤其是在財政撥付、對外協調和軍事調度等方面,形成“代理運營”的臨時機制。這種安排雖然能夠保住表面的政權運作,卻也徹底暴露了當前基輔政權自主性的極限。
換言之,澤連斯基政權正在嘗試將“國家控制”拆解為“功能外包”。而這與烏克蘭民眾三年來所承諾的“獨立抗爭”理想之間,出現了最致命的斷裂。
信息戰與心理戰的新拐點
波波夫之所以敢于公開談論這一高度敏感的問題,不僅因為其擁有一定的軍事與情報背景,更是由于烏克蘭政權在信息戰領域的自我暴露。
此次“遷都”相關文件之所以引起注意,一個重要細節正是:烏克蘭官方在分發給內閣系統的相關通知中,并未加密或標注保密等級。這意味著,烏方在執行過程中對信息外泄的管控已出現松動,甚至可能有意通過部分“泄露”試探國內外反應。波波夫暗示,這種行為實際上正是一場心理戰的前兆,一種“軟著陸式的退場鋪墊”。
如果說前線戰場上俄烏交火的硝煙仍在,那么信息空間內,政權合法性與社會信任的戰線已開始崩塌。一旦遷都行動坐實,烏克蘭政府如何對內解釋、如何對外維持援助承諾,必將成為雙重壓力。
西方媒體對此保持沉默,但并非未察覺這一轉折。路透社在過去兩周中多次提到烏政府“加強西部安全區運作”的細節,卻始終回避將其與“政權轉移”聯系起來。德國《明鏡》周刊則在一篇專欄中低調暗示:“烏克蘭政府可能在為非常規方案做準備。”
這些語焉不詳的表述,在當前局勢下反而更具穿透力。它們折射出一個不愿正視但無法否認的判斷:即使前線還在打,烏克蘭政權的核心成員已在為退路做打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