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架價值8500萬美元的俄羅斯蘇-35戰機在烏克蘭戰場低空飛行時,被一枚成本僅5萬美元的“毒刺”導彈擊落。這種“導彈比戰機貴”的荒誕劇本,在俄烏沖突中上演了上百次——俄軍累計損失259架固定翼飛機和220架直升機,多數因低空投擲無制導火箭彈被擊毀。而此刻,中國空軍的王牌殲-20正面臨同樣的戰術抉擇:是把全球頂尖的隱身戰機當“低空火箭炮”用,還是徹底顛覆作戰邏輯?答案藏在俄烏戰場的殘骸里。
殲20作戰定位發生重大變化了嗎
2022年3月,俄軍蘇-34戰斗轟炸機掛載無制導FAB-500炸彈,以1000英尺(約300米)高度逼近烏軍陣地。這種單枚造價僅3000美元的炸彈需飛行員肉眼瞄準,命中率不足30%。結果,3架蘇-34被“毒刺”導彈瞬間擊落,單次任務損失超1.5億美元——相當于烏軍耗費的導彈總價150倍。
殲20作戰定位發生重大變化了嗎 高空突防成核心
俄軍的戰術困境源于兩大短板:精確制導武器短缺和衛星導航缺陷。Kh-29空地導彈單價20萬美元,俄軍庫存僅千枚,難以覆蓋分散的烏軍目標。俄“格洛納斯”系統僅21顆衛星,定位精度10米級,遠遜于中國北斗的0.5米級精度。更致命的是體系化作戰崩塌。2024年烏軍“蛛網行動”中,無人機群突襲俄軍基地,摧毀12架圖-22M3轟炸機,暴露俄軍預警機調度與電子戰支援的嚴重滯后。
殲20作戰定位發生重大變化了嗎 高空突防成核心
當俄軍蘇-35在低空掙扎時,中國殲-20正以1.8馬赫速度在2萬米高空巡航。其雷達反射面積僅0.01平方米(相當于一只海鷗),配合PL-15導彈200公里射程,可在敵機雷達探測范圍外發起狙殺。俄烏沖突驗證了殲-20的三大核心定位:高空突防、精確打擊和體系作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