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工地大哥參加北京圖書大廈讀書會”的新聞受到廣大網友關注。視頻中,58歲的建筑工人劉詩利在北京西單圖書大廈的一場新書分享會上專注聽講,作家還主動為其贈書簽名、留電話,引起不少網友討論。有的網友感動于他對閱讀的熱愛,有的網友羞愧于自己對閱讀的忽視,也有的網友認為不應太過關注他的身份,他只是一個愛讀書的人。
誠然,當建筑工人走入新書分享會,如此反差自然引人注目。但劉詩利并非個例,有建筑工人在街頭彈起鋼琴、有外賣小哥出版了詩集、有宿管阿姨考上了研究生、有保安辦了個人畫展……這背后,是勞動者對于豐富精神世界的不懈追求。而這種熱愛,不隨身份變化而淡去,不因境遇艱難而消散,如此樸素的堅持彌足珍貴。
當越來越多的勞動者在工作之余重拾興趣、追求夢想,這不僅是一個個微小個體為建造精神花園的努力,更是全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長足進步,關乎高質量發展的人力資源根基,需要社會各方合力守護。
制度護航保障勞動者權益。探索將“精神權益保障”納入勞動合同條款,保障勞動者在工作后參與文化活動的時間與資源,推動從“軟性關懷”向“剛性保障”躍升。比如,推行“文化假”試點,允許職工每月享有半日帶薪參與文體活動;用好相關文化經費,建設“職工書屋”“攝影沙龍”等。
精神文化供給要更加精準。工會、企業等要創新精神需求供給,為不同行業、崗位勞動者按需定制,實現“精準滴灌”。比如,濟寧市總工會按照38個工業大類和不同行業的特點,聚焦職工群眾的不同需求,開發了以煤炭采掘業、裝備制造業、化工醫藥業、輕工紡織業、新能源等主導產業為主的產業特色課,以滿足產業工人崗位需求的職業素養、技能提升、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等定制性職業發展課。
打破場所與時間壁壘。在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群體壯大的現實情況下,要充分考慮到不同勞動者工作時間、強度上的差異,盤活現存資源,根據實際制定活動規則,調整服務方向。比如,云南省昆明市經開區阿拉街道昌宏社區工會驛站在“六有標準”的基礎上,不僅提供喝水、熱飯、休息等基礎服務,還精準洞察戶外勞動者的精神文化需求,用心用情打造“工會驛站微型音樂會”,讓戶外勞動者在忙碌工作之余,有一個娛樂放松、交流談心、學習互動的空間。
托舉起勞動者的精神世界,不僅是人文關懷的體現,更是社會文明的標尺。勞動者是有溫度、有夢想的個體,要關注勞動者的精神世界,在創造物質價值的同時,也能收獲精神成長,手中有技藝,眼中有星光。(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李正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