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伊朗媒體報道,最后一批國際原子能機構核查人員正式撤出伊朗,伊朗境內所有核設施的監控攝像頭也已全部拆除。
至此,伊朗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合作在法律和實際層面都被終止,這標志著伊朗徹底甩開了國際監督。
那么問題就來了,伊朗儲存的約400公斤、豐度高達60%的濃縮鈾,至今下落不明,國際原子能組織撤離之前,也明確表示無法確認這些核材料的現存狀態,以及存放在哪里。
這意味著,伊朗正處于一個沒人知道它在干什么的窗口期,正是大干一場的好時候。
伊朗破局:甩掉國際監督,濃縮鈾去向成謎
2025年6月,伊朗議會通過法案,正式終止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合作,拆除所有核設施的監控攝像頭,驅逐最后一批核查人員。這意味著伊朗徹底甩開了國際社會的“眼睛”,進入一個沒人知道它在干什么的窗口期。更讓人揪心的是,伊朗儲存的約400公斤、豐度高達60%的濃縮鈾至今下落不明。國際原子能機構撤離前明確表示,無法確認這些核材料的現存狀態和存放位置。
以色列情報部門評估認為,這批濃縮鈾并未被轉移,仍存放在福爾多、納坦茲及伊斯法罕三處核設施中,但部分材料可能因轟炸被埋在深層地下,尚未被清理或取出。美國五角大樓則稱,對伊朗核設施的打擊已使其核計劃推遲一到兩年,但伊朗原子能組織主席伊斯拉米強硬回應:“轟炸無法摧毀伊朗核工業,因為核技術根植于這個國家。”
伊朗的這步棋顯然是在向美國和以色列示威。自2018年美國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并重啟制裁以來,伊朗逐步終止履行協議條款,從限制鈾濃縮到退出談判,一步步突破紅線。此次終止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合作,更是將核問題推向了失控邊緣。
以色列焦慮:地下核材料未除,軍事行動箭在弦上
以色列對伊朗核問題的焦慮幾乎到了偏執的程度。作為中東唯一的核國家,以色列絕不允許伊朗擁有核武器。2025年6月13日,以色列發動代號“獅子的力量”的軍事行動,對伊朗核設施和軍事目標進行了為期12天的空襲。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宣稱,這是“阻止伊朗擁核的必要行動”,但他也不得不承認,“唯一沒有處理的問題就是濃縮鈾”。
以色列的焦慮并非沒有道理。豐度60%的濃縮鈾雖然還不能直接制造核彈,但只需進一步濃縮即可達到武器級(90%以上)。國際原子能機構數據顯示,約42公斤豐度60%的濃縮鈾經加工后理論上可制造一枚核武器。更讓以色列擔憂的是,伊朗可能利用地下核設施繼續生產濃縮鈾,而這些設施深藏地下,常規轟炸難以徹底摧毀。
不過,以色列的軍事行動效果有限。伊朗核設施分散且隱蔽,部分核心區域深埋地下,即使被轟炸也能迅速修復。以色列情報部門也承認,伊朗仍有能力進入伊斯法罕核設施,只是轉移核材料難度較大。更麻煩的是,以色列在加沙地帶的軍事行動牽制了其大部分精力,短期內難以對伊朗發動大規模地面進攻。
美國尷尬:制裁失效,外交無計可施
美國在伊朗核問題上的處境堪稱尷尬。特朗普政府重啟“極限施壓”政策,試圖將伊朗石油出口降至零,但伊朗通過走私和與中俄合作,仍能維持一定規模的石油收入。更諷刺的是,美國對伊朗的制裁反而加速了伊朗核技術的發展——既然無法通過正常渠道獲得經濟利益,伊朗干脆破罐子破摔,全力推進核計劃作為談判籌碼。
在外交層面,美國同樣陷入僵局。2025年4月至6月,美伊雖舉行多輪間接談判,但雙方在核心問題上分歧嚴重:美國要求伊朗“零鈾濃縮”,伊朗則堅持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以色列的軍事行動更是讓談判雪上加霜——伊朗指責美國縱容以色列襲擊其核設施,拒絕在壓力下妥協。 俄羅斯和中國的立場也讓美國頭疼。俄羅斯提議將伊朗剩余濃縮鈾運至俄羅斯進行貧化處理,并愿為美伊談判提供調解服務。
中國則在安理會譴責以色列和美國的軍事行動,強調“美國才是伊核危機的始作俑者”,呼吁通過政治外交手段解決問題。 面對伊朗的“空城計”,美國既不敢輕易動武(擔心引發全面戰爭),又無法通過制裁和談判迫使伊朗讓步。伊朗核問題的徹底解決不能通過軍事手段,必須恢復對話。
這場博弈的結局尚未明朗,但有一點可以確定:伊朗、以色列和美國的角力將深刻影響中東乃至全球的安全格局。如何在核不擴散與地區穩定之間找到平衡,考驗著各國的智慧與耐心。而中國作為伊核協議參與方,始終堅持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問題,為陷入僵局的伊核談判提供了難得的理性聲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