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印發了《關于2025年調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通知》,明確2025年養老金總體上調2%,延續“定額+掛鉤+傾斜”的調整機制,并首次強調“重點向養老金水平較低群體傾斜”。
有朋友點評說,如“傾斜”幅度有限,在體制內外發放基數懸殊的情況下,養老金漲2%,有的退休老人每月可多買一只雞,有的可加個雞腿,但更多的城鄉低收入老人,只夠加幾個雞蛋。
按這個進度,大概再漲十次,有些地方城鄉居民的月均養老金就可高達250元,便能達到我們一直建言——“基礎養老金先提到每人每月500元”,的一半。
這種聊勝于無的漲幅,更像是預期管理的技巧,明確告訴繳納養老金的各位主力,安心繳款,養老資金池不僅不會虧空,甚至還能繼續上漲。
往前比較,2005 年以來養老金已“21 連漲”,漲幅已從 10% 左右逐年下降到 3%、2.5%,再到 2025 年的 2%,曲線與 GDP、工資增速放緩高度匹配。
于此小幅微漲,亦有年輕人叫苦不迭,有些在職工資已與家中老人退休金出現事實上的“倒掛”。
且“小鎮做題家”更為不堪,城中打拼繳納的高額養老金完全與縣鄉中領著微薄退休金的父母毫無瓜葛。
如果非說文件有不同以往的亮點,便是“掌勺者”能主動提出傾斜,終歸算是進步,此番總有可喜可賀之處。
話說回來,基于當前各地財政收支的現實,能繼續上漲已然不易。
對一些財政狀況惡化的地方,維持運營已是壓力山大,甚至已出現反向挪用養老金的案例。
國家審計署上月公布的的年度審計報告,發現去年有13個省將406.26億元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金等,挪用于“三?!敝С觥斶€政府債務等。
這種將發展的目的與手段本末倒置的挪用行徑, 我借用已退休的賀鏗同志最近一篇公眾號的說法,來批評一下。
我們一些地方需要端正經濟發展觀,不能忘記了發展經濟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把有限的財政資金盡量傾向民生問題,在增加就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社會保障事業上狠下功夫。
近期來看,財政收支矛盾是客觀存在,但還是那句老話,與其舉債在荒郊僻野澆混凝土,追求“保烏紗”的增長指標,不如用于民生福祉,拉動消費,著實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
這本應是兼顧現實與初心共識,但體制內的管理者在其位時卻鮮有為民直言,需在退休后方有坦陳,不如海外投資機構在華的首席經濟學家們,一直為此呼吁。
去年,野村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在某論壇上,回答“對于促消費、提振信心,是否有更簡單直接而且有效的手段?”,便提出其一舉措是,
適當提高基本養老金。我國約55%的老年人養老金收入偏低,適當提高他們的養老金,是很大的進步,有助于改善這些人的生活。
其后,陸挺也曾提到,
應該借助刺激消費的契機,下定決心改革社保體系。 在目前的宏觀背景下,沒有什么政策能比改革社保體系更能提振消費。 可以在短期內將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金的平均水平從200多元/月提升至400多元/月。
最近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也在“聊一波”的訪談中委婉表達,
我們離養懶人那是奢談,還有天壤之別。 我們目前整個公共支出里面,對社會保障相關的支出占GDP的8個百分點,這個已經比2012年翻了一倍,是很好的改善,當時只占GDP的4個百分點。 OECD就是二十幾個發達國家,平均來講是花GDP的四分之一,25個百分點在社會保障上。 跟中國人均GDP相近的發展中國家,平均是花15到20個百分點。 所以,我們現在8個百分點,還有上升空間。
這些顯而易見的事實,往往淹沒在財力“國情論”與福利“特色論”的話術之中。
更長遠的角度來看,生育率陡然下降,老齡化卻持續上升,社會撫養比已趨向持平。
這是有目共睹的“灰犀牛”,此處不再“夸大其詞”以免“制造焦慮”。
掐指一算,到我領退休金那年,大概是2個在職人員供養1名老人。
如此看,當下包括社保體系在內的整個制度體系現在便需落地真正的改革。
若不然,屆時退休金真的只能加個蛋。
*文中引述部分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文作者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