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末,海牙北約峰會落幕。
相較于往年動輒數十條款,今年的峰會文件顯得異常單薄。更讓人沒想到的是,此次聲明里,“中國”一詞徹底消失。
究其原因,原來是默茨帶頭抵制涉華言論,更讓人沒想到的是,日韓領導人今年也缺席了。
一、為何日韓會缺席?
這一次,日韓給出的理由倒是驚人的一致,或“國內事務繁重”,或“中東局勢不穩”。
總之,不是自己不來,而是真的來不了。
這些理由表面上看起來冠冕堂皇,可也有人看到這背后是兩國對美國政策不滿,或將調整自家國家的戰略方向。
首當其沖的,必然是軍費壓力。
在峰會之前,特朗普想要提高軍費支出的意圖就很明顯,此次又要求成員國將防務支出提升至GDP的5%。
西班牙首相當場拍桌怒斥該要求將擠占民生預算,加拿大等國代表同樣面色凝重。
更令盟友寒心的是特朗普的“州官可放火,百姓不能點燈”的雙重標準,他明言為何美國無須遵守此比例,卻強求盟國執行。
這對軍費占比皆不到3%的日韓而言,財政支出更得翻倍。
當然,不出席還有可能受華政策的影響。
韓國政壇選擇李在明,正是看重其“實用主義外交”路線,力求修復尹錫悅時期受損的中韓關系。
石破茂也在延續岸田政府的后期策略,積極籌備訪華行程,試圖通過高層互動緩和緊張。
會有這樣的轉向,主要還是經濟現實在前:韓國90%稀土依賴中國供應,半導體與新能源產業也命懸一線,日方汽車巨頭更是仰仗中國電池產業鏈維持來電動車競爭力。
本以為北約峰會可能會再次淪為“反華集會”,沒想到的是日韓缺席,德國的態度也發生了驚天轉變。
二、默茨的態度
峰會閉門會議上,默茨帶頭對涉華表述保持中立,尤其是部分國家對中國“經濟脅迫”的指控,最終促成聯合聲明對中國只字未提。
要知道在去年的華盛頓峰上德方還在指控中國是“系統性挑戰”,此番態度的轉變讓不少人猜想默茨此舉別有深意。
如果看了中德的經濟往來數據,或許就能明白了。
兩年前,中德總體貿易額就已突破2400億歐元,中國也連續多年穩居德國貿易伙伴top1。
大眾、寶馬、奔馳在華銷量占比已達全球銷量的三分之一,巴斯夫化工也華投資了超千億建新基地,西門子能源板塊也需依靠中國訂單維持產能。
面對這樣的局面,哪能隨隨便便就和中國對著干。
就如一外國網友說的那般:與中國脫鉤意味著去工業化。
更何況,王毅也將踏上歐洲之行,且馮德萊恩與科斯塔這兩位身居要位的大拿也在計劃訪華。
這個時候德國如果還參與涉華言論,這不就是搬石頭砸自己腳。
盡管德國新政府曾表態“中國需為俄烏沖突擔責”,但面對經濟現實,及時回調政策或才是穩定經濟的正確手段。
從此次峰會也能看出,北約的“全球戰略”也存在致命的弱點。
當觸碰自家的核心利益時,所謂的聯盟凝聚力也會慢慢被瓦解,再加上特朗普的要求確實有點強人所難了。
特朗普強推的“5%軍費目標”會引起大家的激烈反對,也在情理之中,更何況他還把美國排除在目標之外。
這赤裸裸的差別對待擱誰身上,心里都會不舒服。
西班牙直接明言,若執行此標準,自己國家的福利與教育預算會大受影響,甚至崩塌。
加拿大等國代表雖未公開表示抗議和反對,但其外交電報顯示多國都認為該要求太過脫離現實。
更加荒誕的是北約秘書長為討好特朗普,竟在記者會將美國總統比作“爸爸”,聲稱處理伊以沖突時“爸爸要說狠話”。
雖然后來他站出來澄清只是打了個比喻,并非真叫這么叫。
可這澄清并沒有什么作用,而且特朗普不僅笑納此稱呼,更在社交媒體轉發配樂視頻,北約的嚴肅性被玩了個稀碎。
最終會議聲明僅集中在在集體防御原則、提高軍費以及軍工合作,再做了個禮節性收尾,再沒其他,會議成果蒼白如紙,要知道去年的聲明洋洋灑灑有38條之多。
有網友調侃:這場峰會最大贏家是特朗普,收獲滿滿關注。
三、特朗普的算計
有人說,特朗普參加峰會的核心目標很明確,就是要將北約改造成“付費保護聯盟”。
其團隊提前放風要求會把軍費目標翻倍,或許背后有重重算計。
有人說他想將美軍海外駐軍的成本轉嫁在盟國身上,讓國內的經濟赤字壓力能夠減輕些。
也有人說他這是在進行試探,篩選順從者與叛逆者,為重新組建以自己為首的聯盟鋪路。
還有網友說這就是特朗普的一次政治表演,意在向選民展示自己”強勢領袖”的形象,兌現自己當初的競選承諾。
一直以來,美國都在貫徹“美國優先”的邏輯。
當記者質問為何美國不守5%標準時,特朗普言語間全是“我們已支付保護費幾十年,現在是他們回報的時候”的意思,多少有些盟友關系秒變商業租賃的即視感。
不僅如此,中東局勢或許也迫使他需要快點得到北約的支持,為此他在軍費議題稍作讓步,同意將目標拆解為3.5%核心軍費與1.5%基礎設施支出,并延后達標時限至2035年。
然而此番提高軍費的提議卻讓大家看到了北約光鮮表面下的裂痕。
西班牙斷然拒絕軍費目標,匈牙利峰會前突訪北京,公開稱“中國是和平解決方案的關鍵”。
法國、意大利等雖未公開反對德國,但私下支持淡化涉華表述,優先維護對華經貿通道。
哪怕波蘭及波羅的海國家堅持強硬對華路線,但在軍費議題上同樣很是猶豫。
而且澳大利亞、新西蘭雖派代表參會,但未附和對華指責,東南亞國家還集體缺席,土耳其更是公開申請加入上合組織。
很明顯,特朗普這種勒索式外交正在加速盟友離心,美國霸權之路算是被他走得越來越窄了。
德國選擇務實、日韓拒絕站隊、西班牙公開抗議,樁樁件件都在說明北約這個軍事同盟的凝聚力已開始瓦解。
呂特對特朗普的諂媚姿態,更讓北約的威懾力淪為笑談。
如今早已不是誰的拳頭硬誰就是老大的時代。
誰能為各國創造增長機遇,誰才會有更多的戰略空間。
參考資料:
《日本首相石破茂計劃不出席北約峰會》 新浪財經 2025-06-23
《韓國總統李在明將不出席北約峰會》 大皖新聞 2025-06-22
《2025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首腦會議》 百度百科
《日韓拒絕出席后,德國反對把中國兩個字,寫進北約32國聯合聲明》 熱點新聞 2025-07-03
《綜述丨北約峰會:象征性的共識 蓋不住的矛盾》 新華社 2025-06-26
《北約發表聯合宣言 強調對烏克蘭“持久主權承諾”》 環球網 2025-06-2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