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
《孫子兵法》有言:
“借力者明,借智者宏,借勢者成。”
人生在世,要有借的智慧。
一個人無論自身有多么出色,都會有無法解決的難事。
唯有借助外力,強化自身,才能實現逆襲。
漢高祖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布衣皇帝。
他出身農家,前半生一事無成;48歲才揭竿起義,成就后半生的大器晚成。
他手提三尺長劍,三年亡秦,五年滅項,一路闖蕩下來頻陷困境,但他總能逆襲而上,愈敗愈強。
這其中除了他自身的能力外,還在于他懂得“借”的智慧。
真正讀懂了劉邦的一生,就會明白:
懂得借勢、借智、借力,就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最好捷徑。
01
- 借勢而起:順應時局,乘風破浪
孟子曾說:
“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镃基,不如待時。”
意思是,一個人即使聰明,想要出頭,也要學會順勢而為、審時度勢;雖有鋤頭,想要種好地也要耐心等待天時。
秦末年間,朝堂之上,宦官趙高一手遮天,弄權專政;
秦二世胡亥昏庸無道,肆意揮霍民脂民膏。
苛捐雜稅多如牛毛,律法嚴苛到令人窒息,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
千鈞一發之際,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率先發難。
一聲“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如同號令般,瞬間掀起了反秦起義的浪潮。
彼時,人至中年的劉邦剛從游手好閑的市井混混成為沛縣泗水亭亭長,過著平凡無奇、按部就班的小吏生活。
當反抗之火在百姓心中熊熊燃燒時,一直在默默蓄勢的劉邦敏銳察覺到這股浪潮背后的機遇。
于是,他便順勢而為,在沛縣振臂一呼,高舉起義大旗,從此踏上了成就霸業之路。
后來,劉邦與項羽各自攻打秦朝的部隊,二者較量之中劉邦搶先進入函谷關。
不同于項羽的威震狠辣,劉邦高舉民心所向的大旗,徹底改天換地。
而他順應時勢的行為,也為自己招攬了天下英才,最終幫助自己實現了霸業。
從一個小小的泗水亭長,到在定陶氾水登基稱帝。
劉邦的成功,就在于善借時勢。
古語有云:“因勢而變,謂之神也。”
一個人即便能力再強,也永遠都不能戰勝時代的力量。
如果能讓周圍的一切,都為你所用,就能快速打破命運的局限。
正所謂,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
善于借勢,才能更好打破命運桎梏,實現人生的逆襲。
02
- 借智而行:虛心納諫,集思廣益
《王命論》中對劉邦的評價是:從諫如順流,趣時如響赴。
劉邦最終能成就霸業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能夠做到:
從善如流,聽到別人的勸諫,改之;看到別人的長處,學之。
當上起義軍首領,并被推舉為沛縣縣令后,劉邦沒有被眾人的追捧沖昏頭腦。
他深知自己存在很多不足,甘愿虛心聽取張良、蕭何等人的建議。
西征之戰中,他更是求賢若渴,聽說哪里有人才,便會主動去拜訪。
當時,有位叫酈食其的儒生前來獻策,以求一官半職。
劉邦市井混混出身,素來看不起儒生,便有些怠慢酈食其。
但一見酈食其談吐不凡,他趕緊起身賠禮道歉,還邀請對方上坐。
酈食其受寵若驚,便將真知灼見全盤托出,為劉邦分析局勢,并提出了戰爭方略。
劉邦一一虛心聽取,最終接連打下勝仗。
憑借謙卑的姿態,毫無背景、實力平平的劉邦,博得了天下有識之士的信賴與扶持。
當他統一全國后,自己也不禁感慨: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
鎮守國家,安撫百姓,我不如蕭何;
連兵百萬,攻無不克,我不如韓信。
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為我愿意聽他們的,向他們學習。”
正所謂,見賢思齊。
越是厲害的人看到別人比自己更優秀,越不會嫉妒,只會靠近。
因為這意味著自己能學到新的東西,可以慢慢精進自己。
如牛頓所說:
“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懂得向優秀的人靠攏,借別人的智慧,才能快速成長,走得更遠。
03
- 借力而勝:知人善任,人盡其才
史學家陳壽曾說:“能用眾力,則無敵于天下矣。”
一個人想要成事,不僅需要自身努力,還需要外在的助力。
楚漢之爭中,劉邦深知自己能力有限,所以從不獨斷專行,而是知人善任,人盡其才,借力而勝。
韓信原本是在項羽麾下。
然而,項羽剛愎自用,不懂得賞識人才。
韓信空有一身絕世才華,卻始終得不到重用,壯志難酬。
失望透頂的韓信,轉投劉邦陣營。
起初,韓信并未引起劉邦的重視,僅給他安排了一個管理糧餉的小官職。
后來,蕭何慧眼識珠發現了韓信的軍事天賦,對他極為賞識,多次向劉邦極力舉薦。
甚至為了追回韓信,不惜上演了一場“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千古佳話。
在蕭何的堅持不懈的勸說下,劉邦終于下定決心,拜韓信為大將,將軍事指揮大權毫無保留地交予他。
韓信果然不負眾望,展現出了卓越非凡的軍事才能。
公元前206年,劉邦趁著項羽進攻齊地田榮,無暇顧及關中之際,決計出兵南鄭,攻占關中。
韓信獻上“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奇謀,劉邦依計而行。
最終,漢軍迅速占領關中大部,平定三秦之地,取得了對楚國的初戰大捷。
此后,韓信率領軍隊南征北戰,一路所向披靡,極大地擴充了劉邦集團的勢力范圍,使劉邦在與項羽的對峙中,逐漸占據優勢地位。
垓下之戰,韓信親自指揮漢軍,將項羽的楚軍重重包圍。
為了確保勝利,他采用“十面埋伏”的精妙戰術,又以“四面楚歌”之計,從心理上瓦解楚軍士氣。
最終,楚軍在漢軍的強大攻勢下,土崩瓦解。
而項羽見大勢已去,自刎烏江。
劉邦能夠在楚漢相爭中脫穎而出,成功建立漢朝,韓信的軍事助力可謂居功至偉。
羅永浩說:
“自己不擅長、做不好的事情,一定要找擅長的人幫忙做。”
正是借助眾多良將的力量,劉邦巧妙地彌補了自身軍事才能的短板,才在戰場上屢戰屢勝,一步步實現天下一統。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個人的力量太過單薄,善于借他人之長,以增自己之力,才能事半功倍,實現目標。
04
《勸學》有言:
“君子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也是人,本性上與普通人沒什么區別,只是他們更懂得借勢。
一個人想要成事,除了要有選擇的努力,還要有“借”的智慧。
正所謂,借力使力,才能四兩撥千斤。
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學會,或向平臺借勢,或向高人借力,或向書本借智。
當你懂得借用外力加持自己,你就能逆襲而上,將自己推向更遠的前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