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男生到中年出軌的概率會很高#
中年夫妻往往會面臨著這樣的困境:彼此之間沒什么話說,也沒有任何心動的時刻,兩人的交流僅限于“今天吃什么?”“幾點接孩子”之類的事務性交談,再也沒了當初的那種怦然心動和相談甚歡。
“中年夫妻親一口,噩夢都能做一宿。”一句戲謔之語,道出了中年夫妻間情感疏離的現狀,雖然無奈,卻是普通現象。
可若說因此就分道揚鑣,似乎又有些小題大做或于心不忍。若沒有出軌、家暴等原則性過錯,夫妻一場總是積攢了深厚的情誼與共同的記憶,就算嘴上諸多嫌棄,當一個人遇到難處時,首先依然會選擇依賴伴侶,把后背交給伴侶。
所以很多人會將中年夫妻的感情歸結為“親情”,認為這是一種感情的降級或轉化,是愛情的缺失后的替代品。
就像有人問的這個問題:人到五十才發現,夫妻彼此之間愛錯了人,有的只是親情,再無愛情,這是很多家庭的現狀,對此你怎么看?維持現狀,還是沖破束縛,做自己本心想做的事?
在這個問題中,你先給出了結論,認為夫妻之間愛錯了人,或者只剩了親情,再無愛情,然后問該怎么做。
關鍵是,如果你的結論本身是建立在對愛情本質的誤解之上,有偏差的,旁人給出的建議,自然是南轅北轍,甚至可能導向更深的困境。
你說許多人發現自己愛錯了人,或者夫妻之間只剩親情,再無愛情,那么,何為愛錯了人?愛情和親情之間又有一條怎樣的界限,讓你可以一口咬定這對夫妻只有親情?
在你心中,愛情似乎只有兩種極端狀態,要么愛的如火如荼、輾轉悱惻,要么一點不剩,蕩然無存。
在我看來,比起夫妻處于什么樣的愛情狀態,這種對愛情非黑即白、或零或全的認知,才是困擾中年婚姻的核心癥結,而會有這樣的認知,主要原因是許多人把理想的婚姻當成了現實婚姻的標配,而理想終究是理想,總有破滅的時候。
而理想化的婚姻往往會有著這三重幻象:
1
認為激情會永恒存在
提到愛情,許多人都想象那應該是腎上腺素飆升,是怦然心動、是熾熱難耐,是朝思暮想……
于是當關系趨于平穩,激情自然褪去,就以為這是愛情的消失,如果伴侶無法再持續提供這種高強度的情緒刺激,就覺得壓根不是真愛。
實際上這種令人眩暈的強烈感覺,只是大腦在熱戀期分泌的多巴胺等化學物質制造的幻象,只能持續 18到36個月左右。它的消退是生物本能,而非愛情消亡的證據。
沒有哪段婚姻會持續燃燒著最初那種烈火般的激情,它終將沉淀、轉化,為更深沉、更復雜、更堅韌的愛讓路。
當你覺得你們之間沒愛了,有沒有想過,這反而說明你們的愛有可能會升華呢?
2
認為和伴侶一定會完美契合
近幾年網上流行一個詞叫“靈魂伴侶”,仿佛存在一個與你嚴絲合縫、無需磨合的“對的人”。
很多人認為真愛,就是找到一個“天造地設”、“完美契合”的伴侶,認為這樣的伴侶才能持續愛下去。
但是所謂契合,從來沒有一個統一標準。性格相同才是契合,還是性格互補才叫契合?是興趣愛好要完全一致,還是價值觀高度一致才叫契合?
兩個人來自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成長環境,必然會存在差異,這些差異會體現在消費習慣、家務分工、育兒理念等方方面面,這方面和對方契合,不代表另一方面沒有分歧。
同時,人是會變化和成長的,20歲你覺得和對方契合,到了40歲可能就不契合了,因為你們各自經歷了不同的人生軌跡。
如果帶著尋找“完美契合”的幻象進入婚姻,必然會經歷巨大的幻滅感,將磨合過程中的正常差異視為“找錯人”的證據,而失去了共同成長的機會。
3
用伴侶補償童年的缺失
還有許多人會將童年未被滿足的情感需求、經歷的情感創傷,無意識地投射到成年后的親密關系中。
他們在童年時期可能經歷了被忽視、缺乏安全感等負面經驗,這些創傷就會在內心深處留下深刻的空洞,形成一種未被滿足的強烈情感渴望……
帶著這些未愈合的傷口進入成年后,潛意識往往會驅動著他們在親密關系中尋找能填滿這個空洞的人。
表面上他們在找一個伴侶,實際上他們期待的是一個“完美的父母”,能無條件包容他們的缺點,無限滿足他們的需求,時刻關注著他們,來彌補童年的所有遺憾。
在這種投射之下,他們看不見伴侶真實的樣子,愛上的也只是幻想中“理想父母”的角色,而非眼前這個有血有肉、有自己需求和局限的獨立個體。
當伴侶無法扮演好這個“救世主”的角色,他們便會陷入深深的失望。他們哪里找的是愛人,實際上他們在找“爹”,找“媽”。
當這三重幻象逐一破滅,很多人便感到理想之愛徹底死亡,婚姻只剩下空洞的責任或熟悉的“親情”,甚至認為自己“愛錯了人”。
在你看來,似乎你的選擇只剩下了維持現狀,繼續維持著“無愛”的空殼婚姻,或者去沖破所謂的束縛,找尋你所謂的真愛。
可是若你對愛的認知就是偏頗的,你依然在追求一個不存在的理想之愛,即便你去沖破了束縛,找到了所謂的真愛,大概率終究也將慘淡收場。
就像世間的婚姻并不是除了干柴烈火般的激情,就只剩相顧無言的冷漠,我們對待婚姻的態度也并不是除了接受現狀、持續擺爛,無愛婚姻中委曲求全就只能分道揚鑣。
在委屈和分開之間還有一條路,就是穿越這些幻滅,看破自己的執念,升級自己對于婚姻的認知,從追求虛幻的理想婚姻轉變為構建成熟型婚姻關系。
具體來說,你可以這么做:
01
從“追求永恒的激情”
升級為“主動創造聯結”
就像我們前文所說,再怎么情深似海的婚姻,多巴胺峰值也僅有十幾個月,激情消失之后呢?難道要去再展開一段新的婚姻?
當激情消失后,關系趨于平淡,而這平淡,也意味著你們之間安全感、信任感的增加。你們可以在日常關系中增加一些“微心動”,讓關系升溫。
比如你們除了事務性的匯報,可以每天固定半個小時談一些深入內心的事情,類似今天發生了什么有感觸的事?最近有什么擔憂?這些交談可以無關柴米油鹽,只是談談自己的所思所感。
你們也可以通過一些新的體驗去激活新鮮感,比如短途探險、年輕人的密室游戲、學習新的技能等,用這些雙方都陌生的活動來找回年輕時并肩作戰的默契。
此外,還可以通過身體的親密接觸來重建親密感,一次用心的擁抱,一個溫暖的握手,可能比力量遠勝過強行“親一口”。
02
從“追求完美契合”
升級為“求同存異”
如果你總是將與對方的差異性,當作自己“愛錯人”的證據,恐怕你永遠無法找到一個對的人。
成熟的婚姻,是“和而不同”的共生藝術。對方和你在興趣、愛好、處事方式上有所不同,你們依然可以好好相處。
對于兩人不同之處,你們可以劃分好各自的邊界,允許對方在自己的特定領域擁有完全自主權,互不干涉。比如有的人會看不慣伴侶的穿衣風格、消費習慣等,其實已經侵犯了對方的邊界。
而在重大事務上,則可以在尊重各自想法、遵循各自優勢的基礎上進行分工合作。比如面對子女教育,并不需要為了孩子到底要多抓學習還是多抓興趣愛好爭論不休,可以根據夫妻各自的特長,形成媽媽主抓學習,爸爸負責興趣拓展的分工。
當你們能夠把注意力從戰勝對方、證明自己是對的,轉移到解決問題、滿足彼此的需求上,你會發現有了差異也不再是關系撕裂的鴻溝,而是豐富彼此視角的窗口。
03
從“索取童年補償”升級為
“成為完整自我”
若你無法正視自己內心的空洞,總期待對方扮演“完美父母”,一旦對方無法滿足你,就心生怨恨,那么你與伴侶的關系必然會充滿矛盾沖突。
你其實是在將自己當作了一個無法滿足自己、無法為自己負責的幼兒,那么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滿足你。
想獲得更加成熟的婚姻關系,你需要借由伴侶這面鏡子識別到自己早年情感缺失,明白伴侶不該,也無法承擔“療愈者”的角色。
你可以通過心理咨詢、閱讀、自我關懷練習等方式,主動修補內心創傷。
當你又因為伴侶而升起了情緒,要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為自己的情緒負責,學習識別、接納并管理自身情緒。
當你感到不被滿足時,嘗試這樣表達:“我感到很失落,因為我需要你重視我,我們可以聊聊嗎?”,用這樣的請求,代替“你從來不在乎我!”之類的攻擊,你會發現原來你們也可以好好對話,溝通的通道又重新打開了。
當然,作為夫妻,你們依然是利益共同體,會共同面對生活的風雨。
區別在于過去你們是消耗型共生狀態,你們的關系更多建立在索取、依賴和補償的基礎上,一方或雙方持續感到自己被掏空,就需要不斷從對方身上索取關愛、認可來填補匱乏的自身。
而成熟的婚姻,則是相互滋養的共生狀態,你們雙方都是相對完整的個體,都擁有自我滿足的能力,你們的結合,不是為了填補空洞,而是為了創造比獨處時更豐盈的生命體驗。
當你們能夠彼此理解、支持、信任、共同成長,就能在生活的土壤里培育出真正堅韌持久的聯結。
回到你最初的問題,人到中年,與其去感慨“只剩下親情”,詢問“要不要尋找真愛”,或許你更應該問問自己,是愛情真的消失了?還是你從未看清過它的樣子?無論婚姻里只剩下親情,還是其他感情,那沉淀下來的——
激情之后的安全感、差異磨合后的默契、共同經歷風雨后的信任,或許才是愛情在歲月熔爐中淬煉出的真金。
無論是繼續維持現狀、麻木不仁,還是沖動逃離,都無法觸及這份成熟之愛的內核。唯有以成年人的智慧和擔當主動升級關系,才能在看似平淡的相守中,觸摸到愛情最堅韌、最溫暖、最恒久的本質。
本文首發知乎平臺:陳曼、王筱、張妍
侵權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