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結束,不少孩子都想著松口氣,換個新裝備、出去轉轉,這本是人之常情。可江蘇這戶人家,卻因為“買東西”鬧得臉紅脖子粗——剛考完的女兒謝某,跟父親張口就要七千多的手機、蘋果三件套,還得加上一趟旅游。父親犯了難,幾句勸說下來,女兒的話像針一樣扎心,最后父親忍不住發了火,這事傳到網上,引來了一堆家長的共鳴。
謝某看著身邊同學,考完試有的換了最新款手機,有的買了輕薄筆記本,還有的跟著爸媽去了海邊度假,心里直癢癢。她找到父親,說自己也想換個新手機、買臺電腦,最好再出去玩幾天。父親一聽,覺得孩子辛苦這么久,換些學習用品、放松一下是應該的,當即就應了。
可謝某接下來的話,讓父親愣了神:“手機我要七千多的那款,電腦、平板也得是蘋果的,三件套配齊,不然,上大學拿不出手。”父親每月工資5000多,一聽這話就犯了難,勸道:“手機電腦夠用就行,不一定非得追牌子,太浪費了。”
謝某不樂意了,梗著脖子說:“不是蘋果的,同學會笑話我的。再說,上大學你一個月才給兩千生活費,根本不夠花,現在買好點的東西怎么了?”見父親還是猶豫,她撂下一句更狠的:“你要是連這點錢都舍不得,當初就別生我啊!養不起還生孩子,不覺得丟人嗎?”
這話像盆冷水澆在父親頭上,他氣得嗓門都高了:“我不滿足你的要求,就成罪人了?就不配當你爹了?你天天喝著十幾塊的奶茶;花五百塊做頭發,回頭就抱怨我和你媽虧欠你。我們連父母都不配當了?學校教你讀書,沒教你看看爹媽是怎么省吃儉用供你上學的嗎?嫌兩千生活費少,你咋不想想,你畢業能掙多少?我和你媽是沒大本事,誰都能笑話我們窮,但你不能——因為我們掙的每一分錢,都帶著汗珠子,全花在你身上了!”
這場爭吵沒個結果,卻在網上掀起了不小的波瀾。
有網友嘆氣:“這事兒太眼熟了,我家孩子也這樣。天天念叨著同學的手機是最新款,非說蘋果17才夠用,一個月兩千生活費還嫌少,說同學都三千起步。我和他爸加起來月入剛過萬,除去房貸車貸,哪有那么多閑錢填這窟窿?”
更多人盯著謝某那句“養不起就別生”,覺得扎心:“現在的孩子怎么能說出這種話?‘生了我就得滿足我’,這是什么邏輯?父母養孩子是責任,但不是欠孩子的。當初我爸媽供我上學,一個月工資大半給我交學費,自己舍不得買件新衣服,我要是敢說這話,早被我爸一巴掌打醒了。到底是哪出了問題,讓孩子覺得父母的付出都是應該的?”
也有網友力挺那位父親:“罵得好!孩子都十八歲了,高考完就成年了,該讓她出去打份工試試。端幾天盤子、發幾天傳單,就知道七千塊錢有多難掙,知道父母縮衣節食供她讀書有多不容易。現在的娃,被慣得太虛榮,總覺得別人有的自己也得有,根本不想家里能不能承受。”
還有人聊到消費觀:“上大學買手機電腦是該的,但非得追求牌子嗎?普通品牌的夠用就行,性能差不了多少,省下的錢給孩子買幾本書、報個興趣班,不比揣著個貴手機撐面子強?孩子覺得拿不出手,說到底是虛榮心在作祟,父母要是一味滿足,反而是害了她。”
更有人琢磨起家庭教育:“這事不能全怪孩子。平時是不是給的太順了?想要什么就給什么,沒讓她受過一點苦,才讓她覺得錢來得容易。父母不光要供吃供穿,還得教她知道‘來之不易’,知道心疼人。不然就算現在滿足了蘋果三件套,將來她想要的更多,父母滿足不了時,矛盾只會更大。”
其實,高考后的“裝備升級”本是小事,可背后藏著的,是孩子對消費的認知,和對父母付出的理解。父親月入七千,七千塊的手機對這個家庭來說,不是“隨手就能買”的小錢;孩子羨慕同學、想有面子,心情能理解,但忽略家庭實際的要求,甚至說出“養不起就別生”,就難免傷了父母的心。
父母的責任,不止是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更要教她懂得“量力而行”,知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而已經成年的孩子,也該學著體諒父母的難處,明白“面子”不是靠牌子撐起來的,真正的底氣,是自己的努力和對生活的清醒認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