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極端暴雨天氣頻繁發生的情況下,我們該如何自救?
面對極端暴雨天氣,除了依靠公共預警和救援力量,掌握自救與互助方法,是守護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以下這些實用知識,關鍵時刻能幫到你。
戶外避險:遠離危險,向高地轉移
暴雨引發洪水時,戶外避險的核心是“遠離危險、奔向安全”。
首先要快速尋找地勢較高、結構堅固的安全區域,比如開闊的廣場、多層公共建筑的二樓及以上樓層,這些地方能有效避開積水威脅。
同時,務必遠離各類危險地帶:河堤在強洪水沖擊下可能潰堤,絕對不能靠近;地鐵、隧道、地下商場等地下空間極易積水,一旦進入就可能被困,堪稱“隱形陷阱”;低洼地帶、老舊房屋、坡地山腳(要特別警惕泥石流)、大樹下、廣告牌旁、下坡道及汽車后方等區域,也存在坍塌、被沖垮等風險,切勿停留。
如果需要涉水轉移,一定要穿好能保護雙腳的鞋子,避免被水下雜物、尖銳物體劃傷。
交通出行:果斷棄車,集體行動
暴雨中,交通設施可能變成“移動險境”。
路面積水會掩蓋坑洼、井蓋缺失等隱患,駕車時千萬別盲目穿行,一旦發現積水過深,果斷棄車撤離是最明智的選擇。乘坐地鐵、公交等公共交通時,若因積水被困,要立刻離開車廂,和同行人員相互扶持、集體轉移——此時不必在意衣物是否濕透,生命安全永遠排在第一位。
在到達安全區域前,盡量減少手機使用,關閉不必要的功能節省電量,避免因手機沒電切斷與外界的聯系。
電力安全:警惕觸電,遠離隱患
暴雨天,電力是容易被忽視的“隱形殺手”。
避險時要時刻遠離高壓線塔、變壓器、電閘箱等電力設施,保持安全距離;看到地面有掉落的電線或類似繩索狀的物品,千萬別靠近,以防觸電。身體潮濕時,絕對不能觸碰任何帶電設備。此外,露天高地是雷擊高發區,盡量不要在這類地方停留。
通訊暢通:節約電量,保持聯系
通訊是災時的“生命線”,合理使用通訊設備很關鍵。
撤離交通工具時,可快速給親友發消息說明當前位置和轉移計劃,隨后關閉手機節省電量。到達安全地點后,再報平安并告知對方會減少聯系頻率。
若不幸被困,第一時間撥打報警電話,清晰說明所在位置、被困人數及現場水情,之后保持冷靜等待救援。手機電量要省著用,有充電機會也別過度消耗;可以和親友約定每隔幾小時聯系一次,避免因信號擁堵或中斷失去聯系。
互助同行:抱團取暖,增加生機
多人結伴避險,不僅能互相鼓勵、提升信心,還能大大增加獲救幾率。
大家可以共享電源和通訊設備,遇到矛盾時多體諒,畢竟生存才是首要目標。準備一臺便攜收音機很有必要——當手機信號中斷時,它可能成為接收政府救援指令的重要渠道,哪怕本地信號中斷,也可能收到周邊城市甚至中央的信息。請相信,救援力量一定在趕來的路上。
社區互助:鄰里攜手,共筑防線
社區是暴雨中最貼近生活的“安全堡壘”,積極參與社區自救很重要。
及時聯系居委會、樓長或單元長,快速形成自救集體。低樓層居民要提前做好轉移準備,老弱病殘孕等特殊群體應優先安置到高層鄰居家或樓道安全處。依賴維生設備的居民,要提前轉移設備并確保電力供應。
居家時做好這些準備:重要證件、票據等用密封袋或保鮮袋封裝,放進冰箱(可先清空食物騰出空間),必要時用膠帶加固冰箱門縫防進水;備好老人、兒童的必需品;切斷家中電源防短路起火,關閉燃氣閥門。
隨身攜帶的物品要精簡實用:手機及充電設備、便攜收音機是必備品;游泳圈、充氣艇等救生工具能在關鍵時刻派上用場;適量食物、急救藥品、工具刀、打火機也不可少。離開家時記得關好門窗。
行動力強的居民,可在社區組織下分工協作,承擔救援、維修、秩序維護、衛生保障等工作——鄰里同心,就能筑起一道堅不可摧的安全防線。同時,要及時將現場人員情況、水電氣狀態、路況等關鍵信息上報給政府,方便救援力量高效開展工作。
企事業單位:以人為本,優先撤人
企事業單位遭遇洪水時,要把人員安全放在首位,果斷停產撤離,財產損失可以后續處理。非防汛單位也應及時疏散人員,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可開放安全場所收容避險群眾,提供物資支援,并協助維持秩序、上報現場情況。
面對暴雨洪災,記住:財物可以再掙,生命只有一次。只要我們掌握自救方法,積極互助,相信組織和國家的救援力量,即使洪水來襲,希望也不會熄滅。
暴雨總會過去,只要人在,家園就能重建,生活就能重歸正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