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助小紅書寫大文章
賀蘭山東麓,葡萄成熟時,為了推廣一款來自寧夏產區的國產紅酒,國際知名葡萄酒品牌奔富與小紅書正緊鑼密鼓推進活動策劃。
緣分,源于一場不久前舉辦的白領運動會。小紅書總部位于黃浦區淮海中路街道,是上海商貿企業集聚區域,街道連年舉辦白領運動會,參賽企業隊伍在場上是對手,場下卻談起了合作,碰撞出不少項目。
從7個海外購物攻略PDF起家,到互聯網獨角獸,小紅書經歷了互聯網行業急遽發展的12年。得益于上海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滋養,小紅書有了發展的十足底氣,為數億用戶留出一個自在天地。在這里再小眾的興趣愛好都能被看見,當你記錄下生活里的吉光片羽,也會有陌生的“心有靈犀者”會心一笑。
有內生動力的互聯網優質內容創作——這是小紅書所在的黃浦區看到的“價值”。不只應有小紅書——當下,黃浦區正借由市區聯手,打破條塊壁壘形成合力,從制度發力、載體供給,到場景營造、“全鏈增值”,為小紅書等互聯網優質內容創作企業及其關聯企業提供精準服務。
“黃浦區,對互聯網內容制作企業非常有吸引力,原因在于線上經濟必須結合線下發展,才能走得長遠。”當越來越多互聯網優質內容創作網絡機構(MCN)集聚而來,正從一個剖面看出做強行業生態的必要所在。
就在前兩天,一家電競游戲制作公司與黃浦區接洽時,當企業負責人得知小紅書總部就在黃浦區,當即拍板落子。
文匯報記者 袁婧 攝
好東西與好生活
就在上周,小紅書將品牌Slogan(口號)變為“你的生活興趣社區”。有用戶記得,小紅書早期的Slogan曾是“全世界的好東西”。
從好東西到好生活,見證了一個網絡社區的自我迭代。
2013年,小紅書在復興中路上的一棟居民樓里誕生。初創團隊更像一個小型編輯部,兩位創始人一起寫了份美國購物攻略,同時向身在新加坡的朋友約稿,其他朋友和員工則做了排版與手繪封面,這就是小紅書的第一個產品。
從興趣與消費起步,但今天,小紅書已是個截然不同的線上社區,人們分享生活與興趣,內容廣泛而又垂直,用戶之間漸趨走向強聯系。業內人士觀察:小紅書不再試圖定義什么是流行的生活方式,而是成為容納千萬種興趣熱愛的土壤。
“這正是有內生動力的互聯網優質內容創作。”助力這類企業的快速發展,本身就需要一個良性的制度生態,黃浦區科委副主任潘嫻介紹,市、區發展改革委員會聯合推薦小紅書進入市規劃咨詢會專家名單,使得企業能夠在市級發展規劃研討階段就參與其中,加強政府規劃與企業發展的良性互動;而針對一些跨層級復雜事項,比如活動合作、場地資源對接等,建立部門、企業、市場三方對接平臺,區科委牽頭,快速鏈接相關部門和企業,實現資源對接“加速度”。
事實上,小紅書全資子公司研發的珠璣大模型,早就于去年上半年完成了國家生成式人工智能備案。在潘嫻看來,小紅書對于黃浦區經濟發展意義重大,一家優質的互聯網內容生產企業,其上下游產業鏈中,除了互聯網“大V”、MCN機構,更重要的其實是容易被忽視的科技屬性。
譬如大模型研發,可為用戶提供更加智能與精準的內容推薦;硬件端,一家頭部國產芯片企業有意與其合作;此外,小紅書在海外影響力也不可小覷,有外企從小紅書了解上海,希望落戶外灘第二立面……
聚集區與上下游
隨著小紅書與周邊社區持續深耕互動,帶動了諸如淡水路、馬當路等大小馬路的煙火氣日益濃厚,也鏈接了眾多企業商戶的合作與發展。“不管是促進消費還是企業業務合作,都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黃浦區淮海中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尉逸青介紹,小紅書這家生于斯長于斯的企業,甚至成了街道招商的“金字招牌”——一句“小紅書在這”,抵過萬語千言。
放眼黃浦全區,有許多MCN機構慕名而來,希望入駐黃浦區辦公。隨著互聯網內容生產企業逐步集聚,針對人才服務、法律服務等高頻訴求,相關部門已行動起來。
文匯報記者 袁婧 攝
譬如,針對符合要求的企業,黃浦區有科創產業政策與數字產業政策給予扶持;市區兩級市場監管部門在消費維權機制建設、知識產權保護、商業秘密保護、藥械化風險監測等方面給予服務指導,引導相關企業依法合規規范經營,助推平臺健康發展。
黃浦區市場監管局設立小紅書知識產權調解工作室,探索建立小紅書維權援助工作站,為平臺內企業提供知識產權維權援助;牽頭長三角中心城區老字號知識產權保護合作項目,擴大小紅書平臺入駐環節知識產權審核機制覆蓋面,將該機制的可納入老字號商標范圍拓展至長三角地區,目前已有306個中華老字號、22個馳名商標加入前置審核名單。
楊浦以V聚場聚好生態
上海之夏,澎湃著二次元的熱浪。動漫愛好者奔赴的不僅是上海國際動漫月的重頭戲Bilibili World 2025,還有小紅書全新打造的“RED LAND”開放世界冒險島主題活動。這兩個現象級活動背后,正是上海本土培育的互聯網企業——B站和小紅書。它們用創新力打破了虛擬與現實的“次元壁”,將二次元文化與商業生態融合得風生水起。
不只有B站和小紅書。在上海,越來越多優質內容創作者、互聯網平臺集聚而來,與城市發展同向而行。以楊浦區為例,去年在全市率先推出全球互聯網優質內容創作者“優享計劃”和促進商貿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等舉措,抖音、美團、得物等在線新經濟鏈主企業新業務紛紛落地。
眼下,楊浦又有新動作。
C位載體留給黃金產業
對于優質內容創作者,楊浦區誠意滿滿——近日,該區在線文娛產業再添新載體“V聚場”。
顧名思義,“V”代表著全國甚至全球的在線文娛產業從業者。V聚場是一棟高三層、立體設計的大樓,位于創智天地6號樓。記者初探發現,其中打造有多個特色場景,集辦公、培訓、直播等功能于一體,配置專業攝影棚、配音室、特效制作中心等共享設施。
二樓一處空間布設了12個膠囊睡眠艙,為未來入駐的內容創作者提供小憩之地。屋頂,LED燈勾勒出“sleep no more”字樣,這句話出自莎士比亞名作《麥克白》,如今,以沉浸式戲劇“不眠之夜”聞名。僅這兩處設計,就讓人想象出空間內熱火朝天的樣子。
“創新創意者聚在一起,不僅能碰撞出更多金點子,也會讓產業融合、共生。”載體相關負責人說,理想狀態是,“大V”們不僅要把自己的號做得更大更強,也要抽出時間賦能其他年輕人,制定課程、共享經驗。他們也可以把自己的“朋友圈”、上下游帶進來,讓V聚場成為一個生態。
“大V”們眼里,集聚是件好事,大家可以從不同行業、不同視角切入,觀察我們的城市和生活。“做內容的人在一起總歸聊得來。”
“比如我們講物理知識,輸入方式可以有所不同,拍攝角度可以不一,講述知識的語言可以各異。甚至可以和上海話博主展開合作。”B站優質科技類博主“不刷題的吳姥姥”團隊負責人任咪咪這樣暢想。
“熱愛不被辜負,能心無旁騖地創作內容”
過去一周,“濾鏡粉碎機”創始人袁文逸幾乎每天都會在微信上同楊浦區投促辦工作人員,討論企業落地的細節。“濾鏡粉碎機”從B站起號,主要做旅游測評、社會觀察和社會實驗,全網粉絲近500萬。她沒想到,楊浦區相關部門對于這個僅8人的小創作團隊非常重視、事無巨細。眼下,她最關心員工的落戶、住房問題。團隊里的年輕人從全國各地聚到上海來做自己喜歡的內容,有的已堅持了六七年。熱愛不被辜負,能心無旁騖地創作內容——這是她對團隊的期待。
“上海的內容創作平臺多,相關部門政策力度大,對自媒體達人服務態度好。”專注國際時事評論的B站大號“獨夫之心”在全網的粉絲數近500萬,創始人王奕勛決定將新公司注冊到楊浦區。
內容審核是時政類博主常會遇到的卡點。王奕勛說:“在確保內容符合相關規定和導向的基礎上,政府部門協助我與平臺溝通,讓我在這個賽道上很快積累起粉絲。”
有一次,王奕勛從外地來滬參加相關沙龍,發現很多政策層面的問題、平臺扶持以及創作者們的需求,在現場就得到政府部門的回應。“看得出來,政府和互聯網企業的溝通密切,服務很高效。”
好故事撬動好產業
V聚場聚起的不僅是人,也以此構建良好生態,引發好故事,撬動好產業。
V聚場所在的創智天地,南接五角場,北達新江灣,坐落于復旦、同濟、上海財大等多所高校之間,毗鄰大學路街區、江灣體育場等核心功能區。記者了解到,不少“大V”對未來能嫁接到的高校、大廠資源心向往之,“或許能夠開拓內容創作的思路、探索更成熟的商業模式”。
王奕勛的新書簽售會曾在復旦大學舉辦。如果能入駐V聚場,之后與周邊院校的互動會更多。袁文逸的團隊也希望與高校展開合作,豐富內容創作的層次、維度。
“期待V聚場能與周邊資源聯動,比如科技類測試類博主可以同數字產業的企業合作,周邊的平臺企業或許也有助于幫助博主們探索商業模式,甚至走出去。”載體負責人說。
原標題:《上海,集聚互聯網內容創作者共創好故事》
欄目主編:祝越 文字編輯:張曉鳴
來源:作者:文匯報 蘇展 周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