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27日,除夕前夜,臺灣桃園港口人聲鼎沸,一位五十來歲的婦人站在碼頭邊,目光一刻不停地望著遠方,這一天本該一家團圓。
網絡圖片
她的丈夫,一位風度儒雅的商人,許諾要在今天從大陸歸來,然而,從白晝等到黃昏,從夜色將臨到漁火點點,那個熟悉的身影始終沒有出現。
第二天清晨,她在報紙上看到一行黑字“太平輪沉沒,千余人罹難”,其中一個名字刺入眼簾,李浩民,她的丈夫,是這個家唯一的頂梁柱。
一個普通中國母親,如何在孤苦無依的年歲里,憑一己之力托起十三個孩子的未來?
高門貴女
1897年,南通如皋的王家宅院早早就熱鬧了起來,王淑貞就出生在這里,是長輩們的掌上明珠,父親是當地望族中的翹楚,母親溫婉賢良,琴棋書畫無一不精。
在那個女子被視作“嫁出去的潑出去的水”的年代,王淑貞卻成了極少數能上女子中學的幸運兒,父母親自送她上學。
“時代在變,女兒也要有見識、有主張。”
就這樣,王淑貞走進了開風氣之先的女子學堂,學英文、彈鋼琴、讀莎士比亞,她不再滿足于女紅百巧,更熱衷于那些講述自由與權利的新思想。
每次放學歸來,她總會在飯后與父親對坐長廊,談及所學,父親便捋著胡須點頭稱是,母親雖不多言,卻會在她讀書時默默地點燈添油。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王淑貞將“讀書改變命運”深植于心,也在潛移默化中,埋下了她未來堅持教育、不惜一切供養子女念書的種子。
及笄之年,她的婚事也被提上日程,長輩篩選再三,最終看中了李家這戶實打實的商界世家,幾代人做糧行買賣,經營穩健,名聲極好。
李浩民身為李家獨子,年方二十,精明能干又長相俊朗,幾次相看之后,王淑貞默默點頭,父母遂定下了這門親事。
1916年,婚禮熱鬧非凡,王淑貞對未來充滿希冀,立志要做個賢妻良母,相夫教子,傳承書香與家風。
婚后的她果真如愿,李浩民不僅疼她如珠如寶,生意也是越做越大,家中雇傭數十人,孩子陸續降生,庭院總是歡聲笑語,仿佛人生就該如此順遂天成。
可她從未沉湎于富貴安逸,親自教孩子識字背書,親聘教書先生入宅授課,她深知,這世上的富貴可以失,房產可以倒塌,唯有知識藏于心中,隨身而行。
1948年,李浩民帶著妻兒舉家遷往臺灣生活,溫馨的日子還在繼續。
所以說,婚后這一段錦衣玉食的光陰,是王淑貞命運最溫柔的起點,也是漫長苦難前,命運為她點亮的一道光。
網絡圖片
寒門孤母
1949年1月27日,臘月二十九,天空沉郁如墨,王淑貞起了個大早,廚房里煙火繚繞,親手張羅了一桌年夜飯,她一邊擺盤,一邊吩咐孩子們換上新衣裳。
丈夫李浩民要回來了,這場久別重逢的年夜飯不容馬虎,可她沒想到,這一天,會成為命運徹底斷裂的界碑。
港口的鐘聲敲響七下,天色徹底黑了,孩子們一個個趴在桌邊睡去,唯有她倔強地站在門口,眼望著漆黑的海平線,可那天夜里,李浩民并未歸來。
直到天亮,港口傳來一聲驚雷般的消息,太平輪沉了,王淑貞跌坐在門檻上,她不肯信,幾乎掏空家底雇人出海尋找,可海浩渺茫,太平輪被深海吞噬般,一點痕跡都沒留給人間。
更嚴重的是,李家的生意從此像斷線的風箏急速墜落,緊接著,債主接踵而至,那些曾在酒桌上稱兄道弟的商賈,此刻卻冷臉相向,不給半點寬限。
“你丈夫欠了我兩萬銀元。”
“王太太,魚苗的定金他拿了,可貨沒到。”“你們家鋪子欠我一車貨的賬,這筆錢不能賴。”
王淑貞站在廳堂中央,拿出契書、田地、賬本,一筆筆清償,等家中值錢的東西都賣光了,她開始變賣從娘家帶來的陪嫁,她知道,眼下要保的,是孩子們的活路。
“誠信與責任,是一個人立身之本,哪怕衣不遮體、食不果腹,也不能賴賬。”
她一邊教孩子讀書,一邊簽下債務清單,王宅大門上貼上了“封”字,宅子抵給了最大的債主,她只能帶著孩子搬到桃園郊外的破舊民居。
從錦衣玉食到四壁蕭然,不過一年光景,夜里,王淑貞時常獨坐燈下,看著孩子們擠在一張床上蜷成一團,才真正明白了“孤苦”這兩個字的分量。
她開始接私活,教鋼琴、教小提琴,在有錢人家里當家庭教師,日子難熬,雇主太太們說話總是帶著輕蔑和刺耳。
“這女人啊,命再好,一旦沒了男人,也不過如此。”
王淑貞聽在耳里、忍在心里、從不回嘴,只是低頭掃地、擦琴,一遍遍地提醒自己。
“不能倒,倒了,孩子們就完了。”
孩子越來越大,學費開銷也變得多了起來,有鄰居看她日夜操勞,勸她讓大兒子出去學門手藝,她只是笑著搖頭。
“他們不打牌、不偷懶,只是想讀書,我若連這都不給,他們這輩子還能指望什么?”
就這樣,她一人苦撐,夜夜失眠、日日奔波,寧可自己啃饅頭,也要讓孩子們喝上牛奶,寧可穿著補丁旗袍,也不肯讓兒女們赤足去學校。
“窮不等于臟,讀書人要有氣節。”
風雨之中,王淑貞用盡全力,將昔日那個繁華之家,一點點拽離泥沼,沒人知道她靠著什么活下來,也許是信念,也許是不愿輸給命運的那口氣。
難能可貴的是,她從不給孩子們施壓,卻有自己的一套家教方式,每晚吃完飯后,點上煤油燈,坐在中堂與孩子們講家族的故事,不說大道理,只講實事。
“我們能有今天,是靠祖宗種的福,咱不能斷了這根。”
昏黃的燈光下,孩子們聽著母親一遍遍重復“做人要專心、要誠心、不能虧心”,這三句話成了他們刻進骨子里的信條。
王淑貞還規定家中兄弟姐妹要互幫互助,誰也不能看輕誰,即便在最困難的那幾年,兄妹間沒有一人因窮困而頹廢。
最難的一年,她同時要為四個孩子交學費,只能四處打工、借錢,甚至跪在富人家門前,請求一份清潔工的活計。
“只要你給我機會,我什么都做。”
令人欣慰的是,孩子們沒有辜負她的付出,長子李昌銓是第一個考上大學的孩子,收到錄取通知書時,王淑貞只是輕輕說了一句。
“你若能念下去,將來就帶弟弟妹妹們念下去。”
此后十幾年里,李家的孩子一個接一個考上大學、出國深造,全家上下沒有一人中途輟學,
鄰居們再也不勸她放幾個孩子出去打工了,反而敬佩地說。
“這王太太有手段,十三個孩子全讀書,這命運都改了。”
王淑貞知道,這不是手段,是意志,她靠的,是咬牙不認輸,是在最暗的日子里,始終守住那盞屬于母親的燈,照亮十三個孩子前行的路。
百歲慈母
時光裹挾著苦難與希望緩緩流淌,當年在臺灣桃園簡陋木屋里苦讀的十三個孩子,如今已各自在人生的廣闊天地里熠熠生輝。
王淑貞的子女之中,無一人平庸,他們遍布教育、法律、科技、商業、藝術等多個領域,從博士學位到教授、法官、工程師、企業高管,幾乎個個在各自的行業中拔尖有名。
有三位子女更是榮獲“美國十大杰出青年”的殊榮,這是一個連美國本土優秀青年都未必能獲得的高門檻獎項,卻由一個中國母親培養出的孩子接連斬獲。
而其中,最為世人熟知的,是她的第十一個孩子,李昌鈺。
這位被譽為“華人神探”的刑偵傳奇人物,不僅是康涅狄格州歷史上首位華裔警政廳長,也是FBI和CIA等多個機構指定的司法鑒識顧問。
他參與偵破的案件超過六千起,其中不乏震驚世界的“辛普森殺妻案”、“肯尼迪家族命案”等,每破一樁案子就像是在給真相一個出口,也在為母親的教誨交出一份份完美的答卷。
但提起母親,李昌鈺曾在多個場合坦言。
“在我心中,我母親才是真正的大人物,她讓我明白什么是責任,什么是堅持,我的成功,是我母親捧出來的,她在最黑的日子里,也沒有放下對未來的信心。”
60年代,王淑貞終于如愿去了美國,年過六旬的老太太,為了能順利通過移民局的英語測試,硬是自學英文字典,一個字母一個字母背下來,考官驚訝地問她。
“您這個年紀還學英語,是為了什么?”
“為了跟我的孩子們在一起。”
王淑貞住在美國多年,始終拒絕加入美國國籍,每當有人問她干嘛不換國籍,她總是淡淡一笑。
“我是江蘇如皋人,根在那兒,換不得。”
1997年,王淑貞百歲壽辰,美國總統克林頓夫婦送上賀詞,世人稱她“中國最偉大的母親”,在眾多掌聲和鮮花中,子女們問她有什么生日愿望,她沉思片刻,只說了一句。
“我想給家鄉的孩子們蓋所小學。”
2001年,李家子女捐資為江蘇如皋鎮修建了師范附屬小學的新教學樓,還特地建了一個體育場,李昌鈺親自回鄉剪彩,并在臨行前,取了一捧家鄉的黃土。
當王淑貞看到這熟悉的泥土,臉上露出孩童般的笑容,仿佛自己又回到了如皋的老宅,回到那些年,丈夫在世、孩子圍膝的時光里。
2003年3月6日,王淑貞安詳辭世,享年106歲,她走得平靜、從容,就像她的人生,不聲不響卻氣勢磅礴。
她用自己的一生,為后世詮釋了什么是堅韌不屈的母愛,哪怕一個普通女子,只要心中有光,也能托起萬丈輝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