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天生渴望“相聚”——為交換信息,為碰撞靈感,為尋找同類。百萬粉絲up主羅小羅在楊浦濱江夏至音樂節的駐唱麥克風,曾是孤獨的發聲器。2015年的他或許想不到,十年后,楊浦會有一棟樓專門為“愛唱歌的人”“愛拍視頻的人”“愛講科學的人”提供舞臺。
依托國家級文化產業平臺,楊浦已匯聚嗶哩嗶哩、小紅書、抖音等眾多互聯網頭部企業;而新近亮相的“V聚場”,更將這股聚合之力推向縱深,從線上到線下緊密聯結創作者、企業、城市空間與文化傳播,讓分散的個體產生聯結、形成合力。
聚人:從“單打獨斗”到“結伴同行”
楊浦“V聚場”的三層空間藏著精巧的用心:一樓“希望之花”提供基礎服務,讓初創團隊少走彎路;二樓“靈感雨林”設置共享攝影棚與配音室,讓“設備不夠”不再成為創作阻礙;三樓“繽紛公園”搭建交流平臺,讓科技博主與歷史博主能在走廊偶遇。
這種空間設計暗合了創作生態的生長規律:短視頻時代的競爭,早已不是單一個體的才華比拼,而是群落協作的能力較量。無論是籽岷的Citywalk團隊、吳姥姥的“不刷題”實驗室都能在此找到落腳點。
數據或許更有說服力:百大UP主有超30%扎根上海、近400萬創作者在此揮灑才華,展現出內容生態的強大生命力。就像大學路的咖啡館總能催生創意,此刻的楊浦“V聚場”提供的不僅是辦公位,更讓創作者從“單打獨斗”走向“結伴同行”。
聚能:從“資源分散”到“創意落地”
翻開“V聚場”的區位圖:向南是五角場的商業活力,向北是新江灣的科創動能,周邊環伺著復旦的人文底蘊、同濟的工程智慧、財大的經濟思維。這種“高校+商圈+科創”的地理拼圖,天然具備“聚能”的潛質——大學的實驗室可以成為科普視頻的取景地,商圈的品牌能變身直播帶貨的選品庫,科創企業的新技術能為虛擬偶像提供底層支持。
更妙的是“平臺+技術+政策”的三重賦能。B站、小紅書等巨頭提供流量出口,聲網等企業解決技術痛點,《直播經濟三年行動計劃》給出政策保障,而“V聚場”則像一個轉換器,將這些分散的能量整合成創作者可用的“工具箱”。吳姥姥團隊成員任咪咪曾坦言:“我們的科學實驗能火,離不開楊浦的高校資源和技術支持。”在這里,創作者樓上樓下就能對接資源,讓每個創意都能落地,每份才華都能獲得滋養。
聚勢:從“內容火了”到“城市IP”
籽岷鏡頭里的楊浦,總帶著一種“混搭感”。老廠房與網紅咖啡館同框,大學教室與直播間彈幕重疊。“聚”的更高維度,是形成文化勢能,這種“聚勢”效應正在重塑城市的競爭力。
“V聚場”的創作者們用鏡頭記錄楊樹浦水廠的百年滄桑,用歌聲演繹大學路的青春故事,用實驗拆解生態密碼,讓楊浦成為一個有記憶、有溫度、有話題的“可傳播IP”。這正呼應了楊浦發布的《推進直播經濟集聚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全力打造集優品好貨、內容創作、人才培養、公共服務于一體的數實融合直播經濟集聚區,到2027年力爭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千億級直播產業新高地。
沒人能說清,究竟是V聚場聚起了這群人,還是這群人,踏亮了這條從過去走向未來的路。
風從江面上吹來,帶著和十年前一樣的溫度,這一次,不再有孤獨的回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