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2月,軍委在原華東軍區的基礎上設立南京軍區,主管蘇、浙、皖、贛、閩和上海五省一市的軍事事務。
歷經新四軍、華東野戰軍、第三野戰軍及華東軍區,此時的南京軍區稱得上是是當時最重要的軍區之一,無論是政治地位還是經濟基礎,都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因此,在首任軍區司令員的人選問題上,毛主席等人自然是慎之又慎,權衡再三。南京軍區“脫胎”于第三野戰軍,司令員也應當從三野內部選擇。不過,作為三野靈魂人物的陳、粟均被調往北京工作,軍區司令員又只能從其余將領中挑選。
這樣一來,陳士榘、葉飛、王建安、韋國清、宋時輪等響當當的軍政全才也就成了南京軍區司令員的備選對象。無論就資歷、能力還是戰功而言,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有望成為南京軍區司令員。
不過,讓大家頗感一絲意外的是,毛主席最終將這副千鈞重擔壓在了傳奇將軍許世友的身上……
出身貧寒的許世友自幼沒有接受過什么系統教育,卻在革命生涯中形成了嫉惡如仇、性烈如火的鮮明個性,是我軍中為數不多的擁有“豪俠”氣質的革命戰將。
在很多人看來,戰場上勇猛殺敵的許世友是個“斗將”而非“謀將”,是“偏才”,而非“全才”。換句話說,他比較適合擔負戰場上某一方面的任務,而不適合成為總攬全局的主將。
但毛主席卻并不這么看待,他不僅將最重要的南京軍區交到許世友手中,而且讓他一待就是16年之久。
其實,以主席的雄才大略和長遠眼光,在用人方面向來不拘一格,之所以重用許世友,還要歸結于對方猛將外表下蘊藏的大智慧,即他最大的特點并不是戰場上猛沖猛打、以命相博,而是在關鍵時刻能力挽狂瀾,鎮得住場子的特質。
早在抗戰時期,許世友便為膠東革命根據地的發展壯大作出了不可磨滅的突出貢獻。膠東戰略地位的舉足輕重自無需贅言,毫不夸張的講,膠東地區的成敗,關系著整個華東,乃至全國革命的走向和命運。
正因膠東戰略位置的重要性,毛主席從抗戰全面爆發后就陸續派羅榮桓、徐向前等人前往山東開辟抗日局面。但他同時又清醒的認識到,僅有手握指揮權的統帥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有能夠披荊斬棘的主力戰將。
思來想去,主席將時任129師386旅副旅長的許世友調往膠東,就任八路軍山東縱隊第3旅旅長。初入膠東,許世友就感受到了當地抗日環境的艱苦。
因敵我雙方實力對比懸殊,我軍在膠東的抗日力量被分割成幾塊,幾乎面臨著被驅逐出境的尷尬態勢。為扭轉被動局面,山東分局派許世友率1個團進入膠東,組成膠東開展“反投降”工作。在動員大會上,許世友斬釘截鐵地說:
果然,許世友在膠東的四年多時間里,不僅扭轉了我軍最初的不局面,還相繼取得了海陽、榆山、發城等戰斗的勝利,消滅了以趙保原為首的二三十個偽軍武裝,粉碎了日偽軍多次拉網式的“大掃蕩”和“蠶食”行動。
1944年秋,在全國抗日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許世友果斷決定發起膠東大反攻。僅一個秋季作戰便殲滅日偽軍5000余人,攻克敵偽據點138處,解放人口140萬,擴大解放區5000多平方公里。
尤其是在攻克日寇重要據點水道的戰斗中,許世友靈活使用爆破和迫擊炮平射戰術,僅用數天時間就拿下了這座堅固據點,俘虜了8名日本兵。
要知道,當年平型關大捷,敵我雙方傷亡代價相當的情況下,我軍沒有俘虜一個日軍;舉世聞名的塔拉瓦登陸戰中,美軍付出了3000人的傷亡,也不過才抓到12個日軍俘虜。
至1945年膠東根據地與魯中根據地連成一片,整個山東全境盡在八路軍的穩操勝券之中,許世友也成了毛主席口中那個當之無愧的“打紅山東半邊天”的人。
在延安,許世友名聲大噪,以往對他征戰山東仍持有異議的人也開始刮目相看,紛紛表示“毛主席看人看得準,點將點得對”。
抗戰結束后,膠東在之后解放戰爭中的突出地位也愈發凸顯。按照劉少奇、朱德提出的“向北發展,向南防守”戰略,我軍要分批、分道出山海關,解放整個東北。而從路線上來看,無論是八路軍還是新四軍,走水路的必經之路就是膠東。
深感責任重大的許世友,當即就在龍口設立了海運指揮部,向東北運送部隊,他親自坐鎮,統一指揮龍口、欒家口等處的海運及后勤工作。
為確保海運安全,許世友指揮膠東軍區部隊解放了崆峒島和內長山列島,一舉控制了渤海海峽,并在各島上設立兵站,屯集糧草,形成了由山東向東北進軍的可靠海上通道,繼而保證了海運的安全和部隊的供應。
在短短3個月的時間內,山東軍區先后組織3批主力部隊奔赴東北,絕大多數都是從煙臺經海運輸送過去的。就這個意義而言,許世友對全國解放大局是有著巨大貢獻的。
不僅如此,解放戰爭期間,由大連冰工廠建新公司生產出來的炮彈經煙臺港運往山東,使得華野擁有相對充裕的火炮,為華東戰場的輝煌戰績提供了保證。
值得一提的是,許世友從始至終都深愛著膠東這片土地,妻子田普也是地道的膠東人。在南京軍區工作期間,他挑選秘書的各項條件中,除了政審合格、戰爭經歷和初中以上文憑外,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必須是膠東人。
直到晚年,許世友仍對膠東熱土念念不忘,他曾不止一次的向身邊人提及這樣一句話:
解放戰爭爆發后,許世友任華野9縱司令員,在萊蕪戰役和孟良崮戰役中均有不俗的表現。
“七月分兵”后,譚震林在陳、粟的建議下,組織并率領華野2、7、9三個縱隊組成東兵團,留守并繼續經略山東根據地。
不過,考慮到譚更擅長政工方面業務,陳、粟又很快向毛主席等人建議,改由軍事指揮見長的許世友擔任山東兵團副司令員。這樣一來,許世友從葉飛、陶勇、王必成等一眾縱隊司令員中脫穎而出,成為縱隊司令員中首個被提拔為兵團級將領的人。
之后,隨著國軍大兵壓境、膠東局勢進一步惡化,毛主席當機立斷,將許世友由東兵團副司令員升任司令員,東兵團也改稱華野山東兵團。面對國軍將領范漢杰率7個師的“膠東兵團”大舉進犯,許世友和譚震林起初打得確實困難。
但隨著戰局的發展,山東兵團以空間換時間,緊緊拖住了敵人15至20個整編旅的兵力,為其他戰場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待到1948年初,兵力上捉襟見肘的老蔣不得已將膠東兵團分割派往其他戰場,而許世友、譚震林則趁此機會發動了山東大反攻。
在不到2個月的時間里殲敵8萬余人,解放了山東大片領土。至1948年7月,許世友率山東兵團進一步擴大了原有的解放區,山東境內只剩濟南、青島、煙臺、臨沂等幾個孤立城市。
隨著持續8天的濟南戰役落下帷幕,許世友也因積勞成疾而病倒,錯過了淮海戰役。
新中國成立后,許世友被委以華東軍區第二副司令員、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的重任,成為繼粟裕、陳毅陸續赴京就職后華東級別最高的軍事將領。
1955年的那次一江山島戰役,在創下我軍海陸空聯合作戰先河的同時,也再次證明了許世友的可堪大用。不久之后,在毛主席的力推下,許世友當仁不讓地成為南京軍區首任司令員。
可以說,論功勞、論資歷以及獨當一面的能力,許世友都完全有理由將南京軍區建設好。而事實證明,由他坐鎮南京軍區有如護國磐石,難以動搖,成為新生共和國最重要的壓艙石之一。
耐人尋味的是,毛主席曾將許世友與漢初“厚重少文”的周勃相比對,繼而勸對方抽時間多讀讀《紅樓夢》:
歷史上的周勃雖沒什么文化,但卻是在關鍵時刻靠得住的壓艙石。在劉邦、呂后相繼去世后,他同陳平等人聯手翦除諸呂,維護了當時主流民意的政治秩序。以此為例,可見許世友在主席心中的分量。
總之,毛主席選擇許世友為首任南京軍區司令員并非出于偶然,而許世友能從三野名將如云的隊伍里脫穎而出,也就順理成章的成為首任南京軍區司令員的不二人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