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謝杰
講座現場。封面新聞記者 謝杰 拍攝
“講了幾十場關于蜀道的講座,這是第一次給小朋友們講蜀道,希望你們能愛上蜀道,愛上蜀道文化。”
7月12日下午,四川南充市科技館三樓,西華師范大學歷史學教授、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蔡東洲,帶來了一場《蜀道故事與蜀道文化》的專題講座。現場,4到18歲不同年齡的大小朋友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以及聞訊而來的蜀道文化愛好者們齊聚一堂,開啟了一場“蜀道穿越之旅”。
講座現場。封面新聞記者 謝杰 拍攝
為了讓這場講座“老少皆宜”,蔡東洲教授把他近40年對蜀道的研究,化為三個蜀道故事,串聯起來。
“蜀道是歷史上打通秦嶺、巴山,連接關中平原、漢中平原、四川盆地的交通體系,由穿越秦嶺的4條和翻越巴山的3條干線組成。蜀道文化是數千年蜀道建設和通行中傳存下來的物資遺存和精神財富。”
在解釋蜀道和蜀道文化的基本概念后,蔡東洲教授從五丁開山與蜀道開通、李璧與翠云廊等故事引入,用故事講歷史文化,深入淺出,娓娓道來。
蜀道上的翠云廊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人工古柏林,是我國先民栽種行道樹文化傳統的最好歷史見證,也是生態文明標本和范例。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翠云廊古蜀道時,為總書記講解古蜀道和古柏故事的,正是蔡東洲教授。
講座現場。封面新聞記者 謝杰 拍攝
“蜀道不僅是一個交通通道,更是承載了深厚歷史文化的載體。翠云廊不僅是一個古樹群,更是我們生態保護重要實踐。” 蔡東洲教授以幽默風趣的語言、鞭辟入里的見解、故事和生活相結合的互動,讓大小朋友們了解了蜀道和翠云廊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價值意義。
據了解,當天的講座,也是南充市科技館暑期科學行動的系列活動之一。整個暑假,南充市科技館將科學探索中打造融合紅色教育、科學實踐、鄉土認知于一體的暑期科普體驗,通過紅色電影、紅色課程、科普講座、科學探索營等形式,增強青少年對祖國和家鄉的文化認同,帶領青少年在 “格物” 實踐中探尋科學本源,于 “致知” 過程中啟迪創新思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