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巴鐵防長一句“只是媒體報道”的回應,讓全球防務觀察家們集體失語。就在一個月前,巴總理府官方賬號還高調宣布與中國達成40架殲-35隱形戰(zhàn)機的采購協(xié)議,配圖中巴飛行員已在沈飛座艙內豎起大拇指。如今這筆價值40億美元、號稱改變南亞天空的史詩級訂單,竟被官方親自蒙上迷霧。
煙霧彈背后,是三國博弈的刀光劍影。就在阿西夫改口前一周,巴基斯坦陸軍前腳剛結束華盛頓訪問,特朗普政府后腳就送來“大禮包”:3.97億美元F-16升級資金解凍,29%對巴關稅壁壘取消。五角大樓的潛臺詞再明顯不過——只要伊斯蘭堡放棄中國五代機,美元和零件管夠。可當巴空軍將領試探性提出采購F-35時,美方卻笑而不答。原來所謂“胡蘿卜”,不過是拴住巴鐵不向東看的韁繩。
經(jīng)濟賬本揭開殘酷真相。伊斯蘭堡財政部官員的賬本顯示:全國外匯儲備僅夠支撐數(shù)周進口,1300億美元外債壓頂。即便殲-35給出“兄弟價”7000萬美元(遠低于F-35的1.09億美元),40架戰(zhàn)機也要燒掉全年軍費的三分之一。更諷刺的是,民眾“賣房買戰(zhàn)機”籌集的1.2億美元區(qū)塊鏈捐款,還不夠買兩架戰(zhàn)機的起落架。
技術枷鎖比美元更沉重。土耳其不失時機向巴方推銷TF-X“可汗”戰(zhàn)機,承諾開放隱身涂層技術,試圖復刻中巴“梟龍”合作模式。但美國《軍事觀察》直接戳破幻想:土耳其發(fā)動機依賴美國F110,隨時可能斷供。而中方提供的殲-35AE雖性能強悍(雷達反射截面0.01㎡,配400公里射程霹靂-17導彈),卻因后勤體系沖突埋下隱患——巴空軍同時操作美制F-16、中巴JF-17、中國殲-10CE三種機型,再添殲-35將導致維護體系崩潰。
印度的焦慮反倒成最佳助攻。新德里防務研究所里,電子屏反復播放殲-35在珠海航展的飛行視頻。印度空軍將領緊急約見俄代表,卻被告知蘇-57E最早2030年交付。無奈之下,印度只能耗資70億美元升級“陣風”戰(zhàn)機,其國防部長更公開承認:現(xiàn)役S-400對殲-35的攔截率不足30%。這種恐慌情緒,恰為中巴談判注入籌碼。
中巴交易的“經(jīng)典劇本”正在重演。熟悉內情的伊斯蘭堡消息人士透露,談判桌上正上演熟悉的戲碼:巴方要求殲-35單價壓到6000萬美元,但遭到中方拒絕;巴方想用油氣收入兌換,且分期支付,但中方更想要硬通貨。這種拉扯早有先例——2023年采購殲-10CE時,巴方全程沉默直到戰(zhàn)機降落伊斯蘭堡才官宣,期間用土耳其無人機采購傳聞成功壓價15%。
阿西夫的“辟謠”聲明藏著精妙話術。他否認的是“2026年交付”時間表,而非采購意向。上合組織防長會議上,他與中國防長并肩觀看紅旗-9BE反導試驗時那句“有些中國裝備好到令人驚訝”,才是真正的潛臺詞。畢竟當巴空軍用殲-10CE+霹靂-15導彈打出8:0戰(zhàn)績時,指揮官就坦言:“若印度獲得F-35,我們唯一能抗衡的只有殲-35”。
這場“訂單消失術”實為弱者的生存藝術。既讓美國暫緩制裁,又讓印度誤判形勢,還讓中國亮出底牌。殲-35或許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當巴飛行員已在沈陽完成換裝訓練,當沈飛生產(chǎn)線為外貿(mào)型預留產(chǎn)能缺口,南亞天空的權力游戲,終究要由隱形戰(zhàn)機來改寫結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