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聲稱自己僅擁有6.8萬平方公里的藏南領土,這和廣為流傳的9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面積差了不少,難道我們冤枉印度了?
要理解藏南問題的根源,得先回到1914年的英屬印度和西藏。這一年,英國殖民政府在印度東部與西藏地方政府簽訂了一份邊界協議,私下劃定了一條線,這條線被稱作“麥克馬洪線”。
這條線,從未獲得中國中央政府的正式認可,清政府未參與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更是自成立起便明確表示反對,然而,印度卻在獨立之后將這條線當成合法邊界,繼承了英屬印度的版圖,連帶將“藏南”納入了自己的行政體系。
當時的中國內憂外患,積弱不振,難以在邊疆維權,藏南因此被印度長期實控,最終被其命名為“阿魯納恰爾邦”,實際上已經成為印度東北部的一塊“聯邦屬地”,面積高達8.37萬平方公里,實控面積約6.8萬平方公里。
關于這塊土地的面積,外界長期存在歧義,有說法是印度“吞并”了整整9萬平方公里,也有資料顯示其實際掌控面積為6.8萬平方公里,而中國實控約5.77萬平方公里,差距從何而來呢?原因其實并不復雜。
印度在對外宣稱其“阿魯納恰爾邦”面積時,并未減去中國控制的部分,而是將整塊12.56萬平方公里一并納入,如此“虛報”,一方面服務于印度的國內政治需要,強調“主權完整”,另一方面也對外制造輿論壓力,試圖固化其對爭議領土的實際控制。
這是一種典型的“話語權戰爭”,地圖變成了宣傳工具,數據成了政治手段,在這種模糊敘事中,事實與信念混為一談,主權的界限被人為模糊,雙方各自堅持,形成了如今的對峙格局。
雖然爭議至今未解,但藏南地區與中國的歷史淵源卻有跡可循。
在唐代,這片區域歸屬于吐蕃王朝,后被大唐冊封為羈縻政權的一部分,元明清三代中央政府均對其行使過主權,清朝更在藏南設有駐軍和行政機構。
可惜,這些歷史痕跡在英國殖民擴張的腳步下逐漸被抹去,1910年代的英國人,通過半威逼半利誘的方式在拉薩簽署了不被國際法承認的“西姆拉協議”,私設“麥克馬洪線”,將藏南“劃”入英屬印度。
但即便如此,藏南的現實卻一直是“邊界模糊、人口稀疏、治理斷層”,即使在21世紀的今天,藏南依然人煙稀少,自然條件嚴酷,交通不便,大規模城市建設幾近空白。
這也解釋了為何印度雖然宣稱擁有這塊土地,卻遲遲沒有實現有效“印度化”的根本原因。
中印藏南爭議在1962年達到高潮,當時兩國圍繞邊界問題爆發沖突,中國軍隊在短時間內取得了戰術勝利,并一度占領藏南大部分核心區域,但戰后,中國主動撤回至戰前實控線,釋放善意,同時表達對邊界和平解決的誠意。
印度方面雖得以“保住面子”,但深知其實力不及,便轉向了防守姿態,并持續進行軍事設施建設和人口遷移企圖,幾十年來,印度一直試圖通過人口布局、政治制度植入與文化認同工程來“固化現實”。
據多家國際媒體報道,印度計劃向藏南遷入超過100萬印度平民,通過行政區劃、學校體系、選舉制度等全面推行“印度治理模式”,從長遠看,這無疑是意圖通過人口結構變化來改變該地區的主權歸屬爭議。
面對印度的“移民攻勢”,中國近年采取了更為主動的應對策略。
一方面是加快邊境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在林芝、山南、錯那等邊界縣,建設通往實控線的道路、橋梁和前沿村莊,一些邊防村甚至已形成半軍事化運作,具備應急防御、后勤保障和邊境情報搜集功能。
另一方面,則是有序開展邊境“逆向移民”計劃,即鼓勵藏族牧民和邊境居民向藏南一線定居,推進實控線南移5公里。
總之,不要以為藏南只是一塊“荒地”。
這塊土地雖地處高寒,但地貌多樣,森林覆蓋率高,水資源豐富,孕育著雅魯藏布江的上游流域。根據《南亞生態觀察》2023年發布的數據,藏南擁有豐富的稀有金屬資源、醫藥植物、冷水魚類種群,是一個典型的“生態寶庫”。
更重要的是它的地理位置,藏南位于喜馬拉雅山南麓,是南亞平原進入中國高原的關鍵通道,也是我國西南邊境的天然屏障,若喪失這塊土地,中國在西南方向的戰略縱深將大為受限;而若收復它,不僅鞏固邊防,更在中印博弈中擁有了更強的籌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