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聚焦
作為來自文博行業的代表,我一直關注各級人民法院在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相關工作,在張軍院長今年所作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中,也體現了最高人民法院在文化建設與文物保護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具體行動,通過司法手段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近日,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張軍率調研組在河北法院調研并座談,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承德博物館副館長韓莉受邀參加座談時說。
韓莉表示,近年來,河北法院積極融入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格局,通過設立司法協同保護基地,聘請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專家等方式,推動司法保護更具針對性、實效性;首次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發布司法保護令,在文化遺產地豎牌公告,強化文化遺產的司法保護,以前瞻性、預防性的司法履職守護文化遺產。承德市中級人民法院將承德地區傳統“和合”文化創新性融入現代司法實踐,建立“和合解紛”工作機制,同時還打造了“冀承山水”環資審判工作品牌、“冀承未來”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品牌、“紫塞知法”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工作品牌,成功打造既具有地域特色、又富有時代氣息的“和合紫塞”法院文化品牌,豐富了法院文化建設的形式和內涵。值得一提的是,“和合紫塞”品牌標識上的神獸,正是從甪端汲取的靈感,甪端是陳設于北京故宮太和殿、避暑山莊澹泊敬誠殿寶座旁的重要文物,象征著公平正義、國泰民安。對文物的活化利用,是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的生動實踐。
關于如何為文化強國建設保駕護航,推進文化事業發展繁榮,韓莉建議,用最嚴密的法治保護文化遺產,充分發揮刑事、民事、行政審判職能作用,推動歷史文化遺產與自然景觀、人文環境一體保護和系統治理,全方位筑牢文化遺產保護法治屏障。加強對傳統文化、民間文藝等的司法保護力度,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開發利用,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助推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
來源:人民法院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