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在杭州、紹興等地采訪時,聽到一個高頻詞——“法護營商”。貫徹落實民營經濟促進法,浙江法院找準司法支撐和服務的結合點,著力打造民營經濟司法保護標桿地,助力民營企業走向更廣闊舞臺。
平等保護激發活力
消費級機器狗Go2跑到面前,握手打招呼;行業級機器狗B2可將一名成年男性穩穩背起,并輕輕放下……在杭州“六小龍”之一宇樹科技的展廳,工作人員正在展示不同機器人的性能,未來生活就在眼前。
“司法平等保護為科技企業發展護航。”杭州宇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法務代表陳涵說,隨著業務飛速發展,公司通過與相關部門加強溝通,如參加人民法院組織的人工智能知識產權保護研討會,保護好企業核心競爭力。
浙江宇視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長周迪認為,“六小龍”能誕生在杭州,與當地法院不斷提升審判質效、強化機制創新、做實司法服務保障分不開。
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相關負責人介紹,浙江法院在辦案中努力做到“四不”,即不中斷企業的指揮系統、不中斷企業的資金往來、不影響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不擴大對企業聲譽的負面影響,避免“辦一個案子,垮一個企業,跑一批企業家”。
浙江法院將平等保護、同等對待貫穿于司法辦案各環節。2024年,浙江法院審結涉外、涉港澳臺商事海事案件4463件。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當事人選擇到浙江法院訴訟,用實際行動向浙江的法治化營商環境投下“信任票”。
幫助企業破產重組
杭州臨安慧爾鉬業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小微企業。公司曾因資不抵債,被27家債權人起訴到法院,瀕臨破產。公司法定代表人李賢洪告訴記者,杭州市臨安區人民法院高效指導破產管理人擬定和解計劃草案,最終獲得債權人高票通過,給了企業活下去的希望。
“從2023年開始,公司銷售額連續兩年突破了1億元,擁有16項技術專利,我對未來充滿信心和期待。”李賢洪說。
轉危為機,破產重整為企業提供了重獲新生的選擇,讓越來越多的企業重整旗鼓。
“金華法院創新‘小微企業簡易重整’模式,平均重整時間縮短33天,助力企業及時回血重生。”金華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葉向陽說。
近年來,浙江法院加力出清市場風險,準確識別重整價值。據介紹,2024年,浙江法院審結破產案件5109件,成功化解金融不良債權達415億元。
“目前來看,破產配套制度供給還有不足。”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民五庭副庭長王雄飛坦言,破產重整案件中企業所得稅的認定與減免問題、重整成功后企業的信用修復問題等,有待在法律、行政法規層面予以解決。
多元解紛互利共贏
位于紹興市柯橋區的中國輕紡城,是全球最大的紡織品專業市場。這里常見的紡織品花樣權屬糾紛,映照出商戶間的激烈競爭。
“商戶售布后,立即就被起訴侵犯圖案著作權的案件屢見不鮮。”紹興市柯橋區人民法院副院長李籽蘇說,辦理這類案件,查清花樣版權的原創情況、創新程度等是關鍵。
科技賦能,高效化解糾紛。2021年,柯橋區人民法院輕紡城人民法庭自主研發了“版權AI智審”,具有“圖案查重”“創新參考”“侵權比對”三大功能。“如今,商戶通過微信小程序可快速厘清作品權屬,提前規避侵權風險。”李籽蘇說。
柯橋的常駐外商有5000余人,因文化差異,解決爭議時難免“水土不服”。輕紡城人民法庭打造了一支由外籍商戶組成的“洋娘舅”涉外調解團隊,探索“以外調外”,收效明顯。
通過拓展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渠道,提供更高效的法治服務。浙江法院建成“一站式”涉外商事糾紛多元化解平臺,提供調解、仲裁、訴訟等服務。平臺網站頁面上,各項服務一目了然,可全流程線上辦理。
市場化調解,是探索多元解紛路徑之一。2021年以來,杭州市探索開展市場化調解試點,由律師、社會調解組織等專業力量作為中立第三方開展調解活動。截至今年4月底,杭州通過市場化調解累計為當事人節省糾紛解決成本超10億元。(經濟日報記者 李萬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