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
新華社快訊:
正在法國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第47屆世界遺產大會11日通過決議,
將“西夏陵”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至此,
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60項。
其中,
41項世界文化遺產,
15項世界自然遺產,
4項文化與自然雙遺產。
西夏陵
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5.03公頃北端建筑遺址、32處防洪工程遺址,連同陵區發現的7100余件建筑構件與精美文物,共同勾勒出西夏陵恢弘壯麗的景象。
作為20世紀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之一,西夏陵的發現,讓今人得以了解這個持續近兩百年的神秘歷史,也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和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提供了生動的見證。
▲西夏陵
圖源:西夏陵景區公眾號
中國古代帝陵是歷代帝王及其后妃的陵墓,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瑰寶。西夏陵所反映的陵寢制度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是研究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
▲西夏陵
圖源:西夏陵景區公眾號
在布局方面,西夏陵沿襲唐宋帝陵主要特點并加以創新:保存了包括陵門、角闕、獻殿、陵塔在內的陵城,陵城外神道、闕臺等構成要素,以及“神道—陵城”的軸線對稱布局;去掉了北宋帝陵中的成對乳臺,替之以碑亭,并將碑亭制度應用于每座帝陵和部分高等級陪葬墓中。
▲西夏陵
圖源:西夏陵景區公眾號
西夏陵是中國西北地區11-13世紀由黨項民族建立的西夏(1038-1227)的陵墓遺址群,位于具有重要自然地理分界作用的賀蘭山山脈南段東麓,隸屬中國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
坐落于賀蘭山下的西夏陵是西夏時期留存至今規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遺存,可直接為中國歷史上黨項族創立并延續近200年的西夏及其君主世系提供不可替代的特殊見證,實證了公元11-13世紀西夏在“絲綢之路”上的中繼樞紐地位。與此同時,西夏陵在選址方位、空間布局、陵寢制度、陵墓建筑、建造技術、喪葬習俗等方面所體現的特征,充分展現了這一時期蒙古高原與青藏高原之間,以寧夏平原為中心,基于不同民族、不同生業、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而產生的文化融匯與創新特征。
西夏陵是公元11-13世紀中國西北地區農牧交錯地帶多民族融合、多元文化交流的產物,其真實、完整地保存至今,可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過程提供特殊見證,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西夏陵
圖源:西夏陵景區公眾號
最新最全名單!今生必去!
中國世界遺產名錄(60項)
世界文化遺產(含文化景觀)
(41項)
1
長 城
入選時間:1987 地 址: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
公元前約220年,秦始皇下令將早期修建的一些分散的防御工事連接成一個完整的防御系統,用以抵抗來自北方的侵略。長城的修建一直持續到明代(1368至1644年),終于建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軍事設施。長城在建筑學上的價值,足以與其在歷史和戰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02
明清故宮
(北京故宮、沈陽故宮)
入選時間:1987 / 2004 地 址:北京故宮 / 沈陽故宮
北京故宮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沈陽故宮作為其擴展項目也被列入其中,目前稱為明清故宮(北京故宮和沈陽故宮)。北京故宮是以紫禁城為主體的中國明清皇家宮廷建筑群,沿用近5世紀(1416—1911 年)。北京故宮的宮廷園林和宮殿建筑群(其近1萬間房間里的宮廷用具和藝術品),構成了中國文明在明、清時期的珍貴見證。
沈陽清朝故宮建于1625-1626年至1783年間,共有114座建筑,其中包括一個極為珍貴的藏書館。沈陽故宮是統治中國的最后一個朝代在將權力擴大到全國中心、遷都北京之前,朝代建立的見證,后來成為北京故宮的附屬皇宮建筑。這座雄偉的建筑為清朝歷史以及滿族和中國北方其他部族的文化傳統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見證。
03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
入選時間:1987 地 址:陜西臨潼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直到1974年才被發現,這處考古遺址下面仍然有成千上萬件的雕塑等待被發掘。秦始皇陵是第一位統一中國的皇帝秦始皇(歿于公元前210年)的陵墓,秦始皇葬于陵墓的中心,周圍圍繞著著名的陶俑。
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陽的格局設計建造的。陵墓中的小陶傭形態各異,連同他們的戰馬、戰車和武器,都是現實主義的完美杰作,同時也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04
莫 高 窟
入選時間:1987 地址:甘肅敦煌
莫高窟地處絲綢之路的一個戰略要點。它不僅是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同時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識的交匯處。莫高窟的492個小石窟和洞穴廟宇,以其雕像和壁畫聞名于世,展示了延續千年的佛教藝術。
05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
入選時間:1987 地址:北京房山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位于北京西南42公里處,遺址的科學考察工作仍在持續進行。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已經發現生活在更新世中期的北京人遺跡,同時還發現了各種各樣的生活物品,以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8 000至11 000年的晚期智人的遺跡。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不僅是遠古時期亞洲大陸人類社會的一個罕見的歷史證據,也是人類進化的重要闡釋。
06
拉薩布達拉宮歷史建筑群
(含羅布林卡和大昭寺)
入選時間:1994布達拉宮/2000大昭寺/2001羅布林卡 地址:西藏拉薩
布達拉宮作為達賴喇嘛的冬宮,象征著藏傳佛教及其在歷代行政管理中的中心作用。布達拉宮,坐落在拉薩河谷中心海拔3700米的紅色山峰之上,由白宮和紅宮及其附屬建筑組成。
大昭寺也建造于公元7世紀,是一組極具特色的佛教建筑群。建造于公元18世紀的羅布林卡,曾經作為達賴喇嘛的夏宮,是西藏藝術的杰作。這三處遺存的建筑精美絕倫,設計新穎獨特,加上豐富多樣的裝飾以及與壯麗美景的和諧統一,更增添了其在歷史和宗教上的重要價值。
07
承德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
入選時間:1994 地址:河北承德
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是清朝皇帝的夏宮,位于河北省境內,建造于公元1703年至1792年,由皇室宮殿、皇家園林和宏偉壯觀的寺廟群組成。建筑風格各異的廟宇和皇家園林同周圍的湖泊、山區、草原巧妙地融為一體。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不僅具有極高的美學研究價值,而且還保留了中國封建社會發展末期罕見的歷史遺存,是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鞏固和發展的象征。
08
曲阜孔廟、孔林和孔府
入選時間:1994 地址:山東曲阜
孔子是公元前6至5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的廟宇、墓地和府邸位于山東省的曲阜。孔廟是公元前478年為紀念孔子而興建的,千百年來屢毀屢建,到今天已經發展成超過100座殿堂的建筑群。
孔林里不僅容納了孔子的墳墓,而且他的后裔中,有超過10萬人也葬在這里。當初小小的孔宅如今已經擴建成一個龐大顯赫的府邸,整個宅院包括了152座殿堂。曲阜的古建筑群之所以具有獨特的藝術和歷史特色,應歸功于2000多年來中國歷代帝王對孔子的大力推崇。
09
武當山古建筑群
入選時間:1994 地址:湖北丹江口
武當山古建筑群中的宮殿和廟宇是構成這一組世俗和宗教建筑的核心,充分體現了中國元、明、清三代的建筑藝術成就。古建筑群坐落在溝壑縱橫、風景如畫的湖北省武當山麓,在明代期間(14至17世紀)逐漸形成規模,其中的道教建筑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紀,這些建筑代表了近千年來中國藝術和建筑的最高水平。
10
廬山國家公園
入選時間:1996 地址:江西 九江
廬山國家公園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它瑰麗的自然風光與匠心獨運的歷史建筑構成了獨一無二的人文景觀,其突出的美學價值與中華精神、文化生活息息相關。自然與人文水乳交融的廬山代表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生活的縮影。
11
平 遙 古 城
入選時間:1997 地址:山西平遙
平遙古城建于公元14世紀,是現今保存完整的中國傳統城市的杰出范例。其城鎮布局集中反映了五個多世紀以來中國建筑風格和城市規劃的發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雄偉的建筑與銀行業相關,因為平遙是19至20世紀初期中國的金融中心。
12
麗 江 古 城
入選時間:1997 地址:云南麗江
麗江古城,把經濟和戰略重地與崎嶇的地勢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是保存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與自然美妙結合的典型,古城傳統民居歷經數個世紀的洗禮,融匯了各個民族的文化特色而聲名遠揚。麗江還擁有古老的供水系統,這一系統縱橫交錯、精巧獨特,至今仍在有效地發揮著作用。
13
蘇州古典園林
入選時間:1997 地址:江蘇蘇州
位于歷史名城蘇州的九大古典園林,是公認的、最能體現中國“咫尺之內再造乾坤”之造園思想的杰作。這些園林建造于公元11至19世紀,精雕細琢,意境高遠,反映了中國文化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思想。
14
北京皇家園林-頤和園
入選時間:1998 地址:北京海淀
北京頤和園,始建于1750年,1860年在戰火中嚴重損毀,1886年在原址上重新進行了修繕。其亭臺、長廊、殿堂、廟宇和小橋等人工景觀與自然山巒和開闊的湖面相互和諧地融為一體,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堪稱中國風景園林設計中的杰作。
15
北京皇家祭壇-天壇
入選時間:1998 地址:北京東城
天壇,建于15世紀上半葉,是一組保存完好、莊嚴的壇廟建筑群,坐落在皇家園林當中,四周古松環抱。無論在整體布局還是單體建筑上,天壇都反映出天地之間(即人界和神界之間)的關系,而這一關系在中國古代宇宙觀中占據著核心位置。同時,這些建筑也展現了古代帝王在這種關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16
大 足 石 刻
入選時間:1999 地址:重慶大足
大足地區的險峻山崖上保存著絕無僅有的系列石刻,特別是公元9世紀到13世紀天才般技藝的摩崖造像,以其極高的藝術品質、豐富多樣的題材而聞名遐邇,從世俗到宗教,鮮明地反映了這一時期的中國社會生活,充分證明了這一時期釋(佛教)、道(道教)、儒(儒家)和諧共處的局面。
17
龍 門 石 窟
入選時間:2000 地址: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集中分布在古都洛陽之南伊河兩岸峭壁上,是中國石窟藝術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世界石窟藝術中公元5 世紀末至8 世紀中葉間(中國北魏太和十七年至唐天寶十五年)最為輝煌壯美、璀璨絢爛的篇章。
兩山窟龕造像以數量之多, 規模之大,題材多樣, 雕刻精美,蘊涵豐厚而蜚聲中外。龍門石窟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18
明清皇家陵寢
入選時間:2000 / 2003 / 2004 地址:清東陵 清西陵(河北) 明顯陵(湖北) / 十三陵(北京) 明孝陵(江蘇)/ 盛京三陵(遼寧)
是指建于中國明清時期的皇家陵寢建筑群,是大型建筑群與自然環境有機融合的創造性杰作,是14—20世紀中國歷史上最后兩個古代王朝(明、清)文化和建筑傳統的獨特見證。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對陵寢制度作了重大改革,他將地上的封土堆由以前的覆斗式方形改為圓形或長圓形,又取消寢宮,并擴大了祭殿建筑。清代沿襲明代制度,更加注重陵園與周圍山川形勝的結合,注重典禮規制,形成了帝后妃陵寢的配套序列,在祭祀制度上也更加完備。明清皇家陵寢依照風水理論,精心選址,體現了傳統的建筑藝術,闡釋了中華帝國晚期持續500余年的世界觀與權力觀。
19
青城山-都江堰
入選時間:2000 地址:四川都江堰市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始建于公元前3世紀,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解決了調水、灌溉、排水出除沙及治洪控流等問題。
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南,占據成都平原大部分面積的是青城山。公元142年,哲學家張陵正是于此處,開創了中國道教。歷史上青城山中修建了許多寺廟,集中體現了道教文化的精髓。
20
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
入選時間:2000 地址:安徽黟縣
西遞、宏村這兩個傳統古村落完整的保存了上個世紀皖南地區業已大量消失或改變的鄉村風貌。其街道規劃、建筑設計、裝飾陳設,以及完備的供水系統是現存人居環境建設的杰出范例。
21
云岡石窟
入選時間:2001 地址:山西大同
云岡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現存洞窟252座、石像51000尊,代表了公元5世紀至6世紀時期中國杰出的佛教藝術成就。“曇曜五窟”整體布局嚴整,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的經典代表作。
22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入選時間:2004 地址:吉林、遼寧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包括3座王城和40座墓葬的考古遺跡:五女山城、國內城、丸都山城,14座王陵及26座貴族墓葬。這些都屬于高句麗文化,從公元前37年到公元668年,高句麗王朝一直統治中國北部地區和朝鮮半島的北部,這里的文化因此而得名。
五女山城是一個局部發掘的王城遺址。國內城位于今天的集安市內,在高句麗遷都平壤之后,與其他王城相互依附共為都城。丸都山城是高句麗王朝的都城之一,城內有許多遺跡,其中包括一座雄偉的宮殿和37座墓葬。一些墓葬的頂部設計精巧,無需支柱就可支撐寬敞的墓室,還能承載置于其上的石冢或土冢。
23
澳門歷史城區
入選時間:2005 地址:澳門
作為一個繁華的港口,澳門在國際貿易發展中有著重要的戰略地位。從16世紀中葉開始,澳門處于葡萄牙統治之下, 直到1999年,中國恢復了對她的主權。澳門歷史城區現存著的歷史街道,住宅,宗教和葡萄牙風格的公共設施以及中國風格的建筑,見證了東西方美學、文化、建筑和技術交融的歷史。城區還保留了一座中國最古老的城堡和燈塔。在國際貿易蓬勃發展的基礎上,澳門歷史城區見證了中國和西方文化最早互相交融并且持續溝通的歷史。
24
殷墟
入選時間:2006 地址:河南安陽
殷墟考古遺址緊靠著北京以南約500公里的安陽市,是商代晚期(公元前1300至1046年)的古代都城,代表了中國早期文化、工藝和科技的黃金時代,是中國青銅器時代最繁榮的時期。
在殷墟遺址發現了大量王室陵墓、宮殿以及中國后期建筑的原型。其中宮殿宗廟區發現了80處房屋基址,還有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商代王室成員大墓“婦好墓”。“婦好墓”出土的大量工藝精美的陪葬品證明了商代手工業的先進水平。在殷墟發現的甲骨文,對于證明中國古代信仰、社會體系以及漢字這一世界上最古老的書寫系統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
25
開平碉樓與村落
入選時間:2007 地址:廣東江門
開平碉樓與村落是用于防衛的多層塔樓式鄉村民居,展現了中西建筑和裝飾形式復雜而燦爛的融合,表現了19世紀末及20世紀初開平僑民在南亞、澳洲以及北美等一些國家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作用。遺產構成包括四個組成部分,共計20座最具代表性的碉樓列入名錄。
這些建筑分為三種形式:由若干戶人家共同興建、用于避難的眾樓,由富有人家獨自建造、用于防御和居住的居樓,以及出現時間最晚、用于聯防預警的更樓。按建筑材料不同可分為鋼筋水泥樓、青磚樓、泥樓、石樓等,反映了中西方建筑風格復雜而完美的融合。碉樓與周圍的鄉村景觀和諧共生,見證了明代以來以防匪為目的的當地建筑傳統的最后繁榮。
26
福 建 土 樓
入選時間:2008 地址:福建
福建土樓建于15至20世紀期間,位于臺灣海峽內陸地區福建省西南部,分布于120多公里范圍內,共包含46棟建筑。這些建于稻田、茶園和煙草田間的土樓為生土建筑。土樓通常為多層,建筑內沿為圓形或方形,每座樓可供800人居住。
土樓最初是為防御目的而建造,圍繞中央的開放式庭院,只有一個入口,一樓以上方有對外側開放的窗戶。作為以土作墻而建造起來的集體建筑,土樓實際上成為了村寨,常常被稱為“家族的小王國”或“繁華的小城市”。
土樓的外墻高大堅實、屋頂覆以瓦片,形成寬闊的屋檐。最精致的建筑可以追溯到17和18世紀。建筑內部縱向區分不同家庭,每戶每層擁有兩到三個房間。與其樸實的外墻相反,土樓內部是為舒適性而建造的,并具有極高的裝飾性。
土樓以其建筑傳統和功能作為典型范例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它體現了一種特定類型的公共生活和防御組織,并且體現了人類居住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
27
五 臺 山
入選時間:2009 地址:山西忻州
五臺山位于山西省東北部忻州市五臺縣境內,因其5座如壘似臺的山峰高聳環峙而得名,是著名的佛教圣地。
該文化景觀由41座寺廟組成。其中佛光寺東大殿是唐代現存木構遺存中最大、最完整、等級最高的,寺內的唐代彩色塑像形態逼真。明代殊像寺的500羅漢彩色懸塑將佛教故事演繹在一幅構圖巧妙、造型逼真的山水畫幅之中,展示了古代中國人在藝術方面的天才創造力。
28
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
入選時間:2010 地址:河南
嵩山被認為是具有神圣意義的中岳,在海拔1500米的嵩山腳下,距河南省登封市不遠,有8座占地40平方公里的建筑群,其中包括三座漢代古闕——中國最古老的禮制建筑遺址,中岳廟、周公測景臺與登封觀星臺等。這些建筑物歷經九個朝代修建而成,它們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天地之中的概念,并體現了嵩山作為虔誠的宗教中心的力量。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是古代建筑用于祭祀、科學、技術及教育活動的最佳典范。
29
杭州西湖文化景觀
入選時間:2011 地址:浙江 杭州
自公元9世紀以來,杭州西湖的湖光山色引得無數文人騷客、藝術大師吟詠興嘆、潑墨揮毫。景區內遍布廟宇、亭臺、寶塔、園林,其間點綴著奇花異木、岸堤島嶼,為江南的杭州城增添了無限美景。“西湖景觀”是中國歷代文化精英秉承“天人合一”、“寄情山水”的中國山水美學理論下景觀設計的杰出典范,對18世紀的清代皇家園林和9世紀以來的中國、日本、朝鮮半島等東亞地區的景觀設計和造園藝術均產生過明顯的影響。
30
元上都遺址
入選時間:2012 地址:內蒙古 錫林郭勒
元上都遺址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的正藍旗和多倫縣,地處長城以北,包含了由忽必烈的漢人幕僚劉秉忠于1256年主持設計和建設的傳奇都城遺跡。
元上都遺址的地標面積超過25000公頃,記載和印證了北方游牧與農耕兩大文明百年的碰撞與融合,其最突出的特點是都城遺址,包含了寺廟、宮殿、墓葬群、游牧營地和連通了水系的灌溉渠等。作為忽必烈的龍興之地、蒙元帝國百年風云的權力中心之一,在此發生的一系列重大的政治、 宗教、文化、軍事等歷史事件,都在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范圍產生過顯著的影響。
從這里開始,忽必烈建立的蒙元帝國把疆界擴展到幾乎整個亞洲地區。
此外,元上都的規劃建設是在中國傳統都城規劃思想指導下進行的,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和條件下,游牧民族對文化高度發達的農耕文明地區進行軍事征服和文化吸納,由此產生的游牧與農耕兩種文化高度兼容并蓄的“二元”城市模式,成為人類文明進程中的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融合典范,在世界文明發展史和城市規劃設計史上擁有獨特的地位,也是一種特殊政體與社會架構興起與覆滅全過程的唯一完整見證。
31
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
入選時間:2013 地址:云南
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位于中國云南省南部,壯美的梯田廣泛分布在哀牢山區、紅河南岸,面積16603公頃。在近1300年的不斷發展中,哈尼族人民創造了令人嘆為觀止的由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組成的“四素同構”臺地耕作體系。為支撐主要農作物紅米的生產,創造性發展了牛、鴨、魚在內的綜合農業系統。
在這里分布著82個村寨,傳統的蘑菇房點綴其間,當地居民對大自然中的太陽、月亮、江河、森林及火有樸素的崇奉和世界觀。長期穩定的社會結構、宗教信仰以及獨具特色的稻田管理系統,共同構成了人類與自然完美和諧的生態典范。
32
大 運 河
入選時間:2014 地址: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
大運河位于中國中東部,是一個巨大的水路系統,北起北京市,南至浙江省。大運河的開鑿始于公元前5世紀,后陸續開鑿完善。到公元7世紀時(隋代),大運河完成第一次全線貫通,成為貫通隋帝國的交通方式。
大運河的開鑿和工程建設中產生了眾多的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的具有代表性的工程實踐,創造出工業革命前世界上規模最大、分布最廣的土木工程建設成就。
通過運輸糧食和戰略性原材料,大運河成為帝國內陸交通系統的支柱。到13世紀的時候,大運河由2000多公里的人工河道組成,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中國大運河在保障國家經濟繁榮穩定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直到今天,中國大運河仍發揮著重要的交通功能。
33
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
入選時間:2014 地址:河南、陜西、甘肅、新疆
“絲綢之路”是從中國漢唐王朝中央首都——長安、洛陽,延伸至中亞七河地區的,地跨5000公里的廣闊的網絡。它形成于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1世紀之間,一直沿用至16世紀。它連接了多個文明,促進了長距離的商貿、宗教信仰、科學知識、技術創新、文化實踐和藝術等方面的交流活動。該遺產路網上包括的33個組成部分,涵蓋了不同帝國和汗國的首都城市和宮殿建筑群,也包括了商貿聚落、佛教石窟寺、古代道路、驛站、關隘、烽燧、長城的段落、堡壘、墓葬和宗教建筑等。
34
土 司 遺 址
入選時間:2015 地址:湖南、湖北、貴州
這片遺址位于中國西南山區,包括一系列部落領地。這些領地的首領被中央政府任命為“土司”,是這里十三至二十世紀世襲的統治者。
土司制度起源于公元前三世紀少數民族地區的王朝統治體系。其目的是為了既保證國家統一的集權管理,又保留少數民族的生活和風俗習慣。湖南老司城,湖北唐崖和貴州海龍屯均屬于這片遺址,它是中華文明在元、明兩代發展出的這種統治制度的特殊見證。
35
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
入選時間:2016 地址:廣西崇左市
花山巖畫是國內外規模最大的古代巖畫之一,其融整體(左江巖畫)的規模宏大、單體(自身)的氣勢雄偉、個體人物(巖畫中)體形碩大之“三大”特征于一體,從而形成的雄闊氣勢為其他巖畫所不能比擬;花山巖畫的圖像大多采取平面塑造即投影單色平涂的創作方法,用特制的軟筆在巖壁上涂抹圖像輪廓,形成“剪影”般的藝術效果,造就了花山巖畫粗獷的外貌及活躍的動感,具有極其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是壯民族先民繪畫藝術的不朽杰作及傳承。
36
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
入選時間:2017 地址:福建廈門
鼓浪嶼位于中國廈門市的九龍江出海口,是一座面積僅1.88平方公里的海島,與廈門市區隔著600余米寬的鷺江海峽遙遙相望。
隨著1843年廈門開埠和1903年鼓浪嶼公共地界的確立,這個位于帝國南部海疆的小島突變為一扇中外交流的重要窗口,見證了清王朝晚期的中國在全球化早期浪潮沖擊下步入近代化的曲折歷程。
在特殊的管理模式作用下,通過閩南本土居民、外來多國僑民和還鄉華僑群體的共同營建,鼓浪嶼發展成為具有突出文化多樣性和近代化生活品質的國際社區,成為活躍在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各國僑民、各界精英的理想居所,是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這一地區體現現代人居環境理念的獨特范例。
37
良渚古城遺址
入選時間:2019 地址:浙江
位于中國東南沿海長江三角洲的良渚古城遺址(約公元前3300-2300年)向人們展示了新石器時代晚期一個以稻作農業為支撐、具有統一信仰的早期區域性國家。該遺址由4個部分組成:瑤山遺址區、谷口高壩區、平原低壩區和城址區。通過大型土質建筑、城市規劃、水利系統以及不同墓葬形式所體現的社會等級制度,這些遺址成為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
38
泉州:宋元中國的海洋商貿中心
入選時間:2021 地址:福建 泉州
坐落于中國東南沿海的泉州,曾是10-14世紀繁榮的亞洲海洋貿易網絡東端的商貿中心,宋元中國杰出的對外經濟與文化交流窗口。它以位于江口平原的城區為運行中樞,東南面的遼闊海域是其對外聯系門戶、西北面的廣袤山區是其產業基地,水陸復合的運輸網絡連通其間,呈現為港口、城市與腹地聯動發展的整體繁榮景象。承載著關鍵價值特征的22處遺產要素及其關聯環境,包括了行政管理.機構與設施遺址、多元社群宗教建筑和造像、文化紀念地史跡、陶瓷和冶鐵生產基地,以及由橋梁、碼頭、航標塔組成的水陸交通網絡,完整地體現了宋元泉州富有特色的海外貿易體系與多元社會結構。
這一系列遺產記載著宋元泉州令人矚目的繁榮與成就,它是世界海洋貿易引擎型港口的杰出范例,具有產—運一銷功能高度整合的區域一體化空間結構、以及中外風格多元薈萃的聚落景觀,展現出東亞帝國農業文明與世界海洋商業文明間的經濟與文化發展觀交流,見證了積淀并傳承至今的多元共榮海洋商業傳統。泉州作為宋元中國與世界文明的對話窗口,展現了完備的制度體系、發達的經濟水平、以及包容的文化態度,對該時期亞洲海洋貿易的高度繁榮、以及東亞與東南亞的社會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39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
入選時間:2023 地址:云南 普洱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位于中國云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惠民鎮,是一處由古茶林、茶園、森林和傳統村寨構成的不斷演進的文化景觀。布朗族和傣族在這里的土地利用實踐可追溯至公元10世紀。傳統的林下種植古茶林有效應對了當地山地生態系統和亞熱帶季風氣候條件,并與世居社群獨特的治理體系相結合。
40
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
入選時間:2024 地址:北京
“北京中軸線”縱貫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紀,形成于16世紀,此后經不斷演進發展,形成今天全長7.8公里、世界上最長的城市軸線。“北京中軸線”由古代皇家宮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設施、國家禮儀和公共建筑以及居中道路遺存等五大類遺存共同組成,其選址、格局、城市形態和設計體現了《周禮·考工記》所記載的理想都城范式,展現了中國古代王朝制度和城市規劃傳統,見證了北京城市的發展演變。“北京中軸線”15個遺產構成要素為:鐘鼓樓、萬寧橋、景山、故宮、端門、天安門、外金水橋、太廟、社稷壇、天安門廣場及建筑群(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國家博物館和人民大會堂)、正陽門、南段道路遺存、天壇、先農壇、永定門,遺產區面積589公頃,緩沖區面積4542公頃。
41
西夏陵
入選時間:2025 地址:寧夏
西夏陵是公元11至13世紀我國西北地區西夏王朝的陵墓群,坐落于具有自然地理分界作用的賀蘭山山脈南段東麓。陵區內含風格獨特的9座帝陵、271處陪葬墓、5.7萬平方米的北端建筑遺址以及32處防洪工程遺址,與峰巒疊嶂的賀蘭山勢共同形成了雄偉壯麗的陵區景觀。西夏陵是公元11至13世紀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地帶多民族融合、多元文化交流的產物,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過程提供了特殊見證,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4項)
01
泰 山
入選時間:1987 地址:山東泰安
近兩千年來,莊嚴神圣的泰山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對象。山中的人文杰作與自然景觀完美和諧地融合在一起。泰山一直是中國藝術家和學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國文明和信仰的象征。
02
黃 山
入選時間:1990 地址:安徽 黃山
黃山被譽為“震旦國中第一奇山”。在中國歷史上的鼎盛時期,通過文學和藝術的形式(例如16世紀中葉的“山”、“水”風格)受到廣泛的贊譽。今天,黃山以其壯麗的景色——生長在花崗巖石上的奇松和浮現在云海中的怪石而著稱,對于從四面八方來到這個風景勝地的游客、詩人、畫家和攝影家而言,黃山具有永恒的魅力。
03
峨眉山-樂山大佛
入選時間:1996 地址:四川 樂山
公元1世紀,在四川省峨嵋山景色秀麗的山巔上,落成了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隨著四周其他寺廟的建立,該地成為佛教的主要圣地之一。
許多世紀以來,文化財富大量積淀,最著名的要屬樂山大佛,它是8世紀時人們在一座山巖上雕鑿出來的,俯瞰著三江交匯之所。佛像身高71米,堪稱世界之最。峨嵋山還以其物種繁多、種類豐富的植物而聞名天下,從亞熱帶植物到亞高山針葉林可謂應有盡有,有些樹木樹齡已逾千年。
04
武夷山
入選時間:1999 地址:福建 武夷山
武夷山脈是中國東南部最負盛名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區,也是大量古代孑遺植物的避難所,其中許多生物為中國所特有。九曲溪兩岸峽谷秀美,寺院廟宇眾多,但其中也有不少早已成為廢墟。該地區為唐宋理學的發展和傳播提供了良好的地理環境,自11世紀以來,理教對東亞地區文化產生了相當深刻的影響。公元1世紀時,漢朝統治者在程村附近建立了一處較大的行政首府,厚重堅實的圍墻環繞四周,極具考古價值。
世界自然遺產
(15處)
01
黃龍風景名勝區
入選時間:1992 地址:四川阿壩
黃龍風景名勝區,位于四川省西北部,是由眾多雪峰和中國最東邊的冰川組成的山谷。除了高山景觀,人們還可以在這里發現各種不同的森林生態系統,以及壯觀的石灰巖構造、瀑布和溫泉。這一地區還生存著許多瀕臨滅絕的動物,包括大熊貓和四川疣鼻金絲猴。
02
九寨溝風景名勝區
入選時間:1992 地址:四川阿壩
九寨溝位于四川省北部,連綿超過72 000公頃,曲折狹長的九寨溝山谷海拔4 800多米,因而形成了一系列多種森林生態系統。壯麗的景色因一系列狹長的圓錐狀喀斯特地貌和壯觀的瀑布而更加充滿生趣。山谷中現存約140種鳥類,還有許多瀕臨滅絕的動植物物種,包括大熊貓和四川扭角羚。
03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
入選時間:1992 地址:湖南張家界
武陵源景色奇麗壯觀,位于中國湖南省境內,連綿26 000多公頃,景區內最獨特的景觀是3 000余座尖細的砂巖柱和砂巖峰,大部分都200余米高。在峰巒之間,溝壑、峽谷縱橫,溪流、池塘和瀑布隨處可見,景區內還有40多個石洞和兩座天然形成的巨大石橋。除了迷人的自然景觀,該地區還因庇護著大量瀕臨滅絕的動植物物種而引人注目。
04
三江并流保護區
入選時間:2003 地址:云南
云南三江并流保護區位于云南省西北山區的三江國家公園內,包括八大片區,面積170萬公頃,是亞洲三條著名河流的上游地段:長江(金沙江)、湄公河和薩爾溫江三條大江在此區域內并行奔騰,由北向南,途徑3000多米深的峽谷和海拔6000多米的冰山雪峰。這里是中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同時也是世界上溫帶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之一。
05
四川大熊貓棲息地
入選時間:2006 地址:四川(臥龍、四姑娘山和夾金山)
四川大熊貓棲息地面積924 500平方公里,目前全世界30%以上的瀕危野生大熊貓都生活在那里,包括邛崍山和夾金山的七個自然保護區和九個景區,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貓棲息地,為第三紀原始熱帶森林遺跡,也是最重要的圈養大熊貓繁殖地。這里也是小熊貓、雪豹及云豹等全球嚴重瀕危動物的棲息地。棲息地還是世界上除熱帶雨林以外植物種類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生長著屬于1000多個屬種的5000到6000種植物。
06
中國南方喀斯特
入選時間:2007一期,2014二期 地址:云南、貴州、重慶、廣西
中國南方喀斯特地區主要分布在云南、貴州和廣西等省份,占地面積超過50萬平方公里。中國南部喀斯特地貌豐富多樣,富于變幻,舉世無雙。這處遺產呈連續性分布,主要可分為三個區域:荔波喀斯特、石林喀斯特和武隆喀斯特。
中國南方喀斯特地形是全球濕潤熱帶及亞熱帶喀斯特地形的典型代表。石林喀斯特被譽為自然奇觀,是世界級參照標準。石林包括由含白云石的石灰石構成的乃古石林和在湖泊中生成的蘇依山石林。同其他喀斯特地形相比,石林喀斯特的石峰更加豐富多彩,形狀和顏色也更富于變化。荔波喀斯特的特點是錐形和塔形地貌,構成了獨特、美麗的風景,同樣是同類型喀斯特地貌的世界級標準。武隆喀斯特因其巨大的石灰坑、天然橋梁和天然洞穴而列入了世界遺產。
2007年云南石林、貴州荔波、重慶武隆喀斯特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后,2014年,以桂林喀斯特(廣西)、施秉喀斯特(貴州)、金佛山喀斯特(重慶)和環江喀斯特(廣西)組成的中國南方喀斯特第二期提出申遺,該系列遺產包含從高原到低地平原最具代表性的喀斯特地貌,反映一個完整而獨特的喀斯特深化過程,同時展示了世界上最壯觀、最多樣的喀斯特景觀。
07
三清山國家公園
入選時間:2008 地址:江西
三清山國家公園坐落于中國江西省(華中地區東部)東北部懷玉山脈的西面,總面積為22,950公頃。三清山以其獨特的自然景觀聞名于世,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那些密集的奇峰怪石:48座花崗巖峰林和89根花崗石柱,形態各異。懷玉山海拔1,817米,山上的植被和氣候條件獨特,山中云霧繚繞,云層中會透出明亮的光暈,有時甚至能見到白色的長虹,使得風景千變萬化、引人注目,再加上奇特的花崗巖地貌,懷玉山的自然風光顯得愈加秀美了。
此地區受到炎熱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海洋氣候的雙重影響,在周邊的亞熱帶植被帶之上形成了一個孤立的溫帶森林植被區。同時,三青山的森林、湖泊、噴泉和瀑布也極具特色。其中,有的瀑布甚至高達60米。
08
中 國 丹 霞
入選時間:2010 地址:貴州、福建、湖南、廣東、江西、浙江
中國丹霞,是世界自然遺產,是中國第40項世界遺產。由廣東丹霞山、浙江江郎山、江西龍虎山、福建泰寧、湖南崀山、貴州赤水六處系列提名地組成。
1993年—2006年,彭華提出丹霞山申報世界遺產并進行大量前期工作;2006年建設部確定進行中國丹霞地貌的世界遺產申報工作;2007年申報文本材料編制完成;2009年確定流出系列提名地并正式將申報材料送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0年8月1日以“中國丹霞”為名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國丹霞是一個由陡峭的懸崖、紅色的山塊、密集深切的峽谷、壯觀的瀑布及碧綠的河溪構成的景觀系統,是中國和世界上丹霞景觀的例證。申報世界遺產成功,不但表明中國丹霞六個提名地的遺產價值的獨特性、完整性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可,同時為中國贏得了又一個國際品牌。
09
澄江化石遺址
入選時間:2012 地址:云南
澄江化石遺址位于云南省的山地丘陵地區,占地512公頃,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早期海洋古生物化石群,展現了門類廣泛的無脊椎與脊椎生命體的硬組織及軟組織解剖構造。2012年,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澄江化石群記錄了早期復雜海洋生態系統的形成。澄江遺址至少保存了160種生物門類和諸多神秘的種群以及其他196個物種,它們是5.3億年前地球生物大爆炸的證據——現今地球上主要動物群都在這一時期出現。它為古生物學的學術研究打開了一扇重要的窗口。
10
新 疆 天 山
入選時間:2013 地址:新疆
新疆天山,即天山山脈的東段,也是天山山脈的主體部分(西段位于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天山山區涉及新疆南疆的喀什地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克蘇地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吐魯番市、哈密市以及北疆的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石河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烏魯木齊市等多個地州市。
2013年6月21日,新疆天山的托木爾峰(阿克蘇地區)、喀拉峻-庫爾德寧(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巴音布魯克(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格達(昌吉回族自治州)4個片區以“新疆天山”名稱成功申請成為世界自然遺產,成為中國第44處世界遺產。
11
神 農 架
入選時間:2016 地址:湖北西部
神農架林區,處于武當山,神農架,長江三峽組成的旅游帶上。神農架林區位于湖北省西部,東與湖北省襄陽市保康縣接壤,西與重慶市巫山縣毗鄰,南依興山、巴東而瀕長江三峽,北倚十堰市房縣、竹山縣,遠眺武當山風景區。全區總面積3253平方公里,坐擁聯合國“世界地質公園”,轄6鎮2鄉和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國有森工企業林業管理局、1個國家濕地公園,林地占85%以上。
神農架是中國首個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自然保護區、世界地質公園、世界遺產三大保護制度共同錄入的“三冠王”名錄遺產地。2016年7月17日,正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舉行的第40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湖北神農架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成為湖北省第1處、中國第11處世界自然遺產。2018年9月,榮獲“中國天然氧吧”稱號。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12
可 可 西 里
入選時間:2017 地址:青海
青海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西部,總面積450萬公頃。是21世紀初世界上原始生態環境保存較好的自然保護區,也是中國建成的面積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動物資源最為豐富的自然保護區之一。
青海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是保護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驢、藏原羚等珍稀野生動物、植物及其棲息環境。2014年11月,青海可可西里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工作啟動。2017年7月7日,在波蘭克拉科夫舉行的第4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青海可可西里經世界遺產委員會一致同意,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1處世界遺產。
2017年11月,青海可可西里、新疆阿爾金山和西藏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聯合發布公告,禁止一切單位或個人隨意進入保護區開展非法穿越活動。
13
梵 凈 山
入選時間:2018 地址:貴州 銅仁
梵凈山,得名于“梵天凈土”,位于貴州省銅仁市的印江、江口、松桃(西南部)3縣交界,系武陵山脈主峰,是中國的佛教道場和自然保護區,位于銅仁地區中部。
梵凈山總面積為41900平方千米,其中核心區25800平方千米,緩沖區2800平方千米,試驗區13300平方千米。 主要保護對象是以黔金絲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 brelichi)、珙桐(Davidia involucrate Baill)等為代表的珍稀野生動植物及原生森林生態系統。森林覆蓋率95%,有植物2000余種,國家保護植物31種,動物801種,國家保護動物19種,被譽為“地球綠洲”、“動植物基因庫“、人類的寶貴遺產”。
梵凈山于2018年10月17日被評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于2008年6月30日被評為中國十大避暑名山,中國著名的彌勒菩薩道場,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網”(MAB)成員, 同時也是第42屆世界遺產大會認定的世界自然遺產。2018年7月2日,中國貴州省梵凈山在巴林麥納麥舉行的世界遺產大會上獲準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14
黃(渤)海候鳥棲息地
入選時間:2019&2024 地址:江蘇鹽城 黃、渤海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位于江蘇省鹽城市,主要由潮間帶灘涂和其他濱海濕地組成,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潮間帶灘涂,是瀕危物種最多、受威脅程度最高的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關鍵樞紐,也是全球數以百萬遷徙候鳥的停歇地、換羽地和越冬地。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位于世界最大的潮間帶濕地,為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通道候鳥的重要棲身地。這條遷徙通道縱貫22個國家,是全球鳥類多樣性最豐富、瀕危物種比例最高的遷飛通道。
15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
入選時間:2024 地址:內蒙古自治區 阿拉善盟
巴丹吉林沙漠地處阿拉善高原,屬中國西北極干旱的溫帶荒漠地區,是中國第三大沙漠和第二大流動沙漠。其重要標志包括世界最高的固定沙山(相對高度達 460 米)、最密集的沙漠湖泊、最廣闊的鳴沙區域以及多樣的風蝕地貌,展現了非凡的自然美學價值。
守|法|護|文|明
文物保護知識問答?
對與中國共產黨各個歷史時期重大事件、重大會議、重要人物和偉大建黨精神等有關的文物,各級人民政府( )。(單選)
A.可以采取措施加強保護
B.應當采取措施加強保護
C.根據本地經濟狀況,采取措施加強保護
D.根據文物重要性,分級別采取措施加強保護
答案
點擊下方空白處獲得答案
B
文|綜合自新華社 西夏陵景區 文博圈
圖|西夏陵景區 文博圈
(圖文來源于“文博山西”,侵刪)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場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會參與,人人盡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