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
近年來,韓國將中國傳統文化稍作修改名稱后提交至聯合國,批量進行申遺。
更令人驚訝的是,其中不少項目竟然成功通過。
而中國作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締約國之一,自然不能坐視不理。
查閱相關名單時發現,韓國部分非遺項目竟與中國傳統有著深厚淵源!
面對這種情況,中國果斷行動,整理了137項有力證據,對韓國文化挪用行為提出質疑。
這次,韓國還能怎么解釋?
韓國這些年都“借用”了哪些中國文化?
別看這個國家面積不大,卻對中國文化的“借鑒”可真不小!
如果你以為他們只是拿走了幾個傳統節日,那就太小看他們的動作了。
實際上,他們是系統性地將中國的文化瑰寶換個名字、披上韓式外衣。
下面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這些讓人匪夷所思的例子:
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我們的端午節被包裝成了韓國江陵端午祭。
早在2005年,韓國就將江陵端午祭申報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并獲得批準。
而中國的“端午節”,直到2009年才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
你以為這是兩個不同國家各自的傳統節日嗎?
其實韓國所謂的江陵端午祭,最初是受到中國端午文化影響演變而來。
它起源于祭祀山神與驅邪祈福活動,但其核心儀式、節令時間和端午內涵。
與中國端午節有著密切聯系。
反觀中國的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這一節日已有數千年歷史,廣為人知。
無論是包粽子、賽龍舟,還是掛艾草、佩香囊,都有著清晰的文化脈絡和完整的傳承體系。
然而,韓國以地方民俗為由,搶先將模糊來源的江陵端午祭申遺成功,甚至讓國際社會一度誤認為端午節源自韓國。
事實上,他們自己對這個節日的理解并不深入,只是模仿了個表面形式,連起源都說不清楚,卻大肆宣稱這是本國傳統。
中國的榫卯建筑技藝也被韓國重新包裝為所謂韓式木構營建術。
在韓國提交的申遺材料中,介紹了一套木構拼接技術,聲稱是其獨有的傳統建筑精髓。
但從結構原理、連接方式,乃至專業術語來看,幾乎完全復制了中國流傳數千年的榫卯工藝!
榫卯是中國古代木構建筑的核心技術。
無需使用一根釘子,僅靠凹凸嵌合的結構就能實現精密連接,構建宮殿、廟宇、園林等建筑。
無論是明清時期的故宮、宋代的佛塔,還是徽派民居,無不體現出榫卯技藝的精妙之處。
然而,韓國只是稍加改動,就宣稱這是他們自己的傳統技藝。
看看你們國內的建筑,能真正掌握榫卯結構的運用嗎?
中國流傳已久的儺戲面具文化,也被韓國改頭換面為所謂傳統面具舞。
一些韓國博物館展出的面具圖案,造型幾乎照搬中國儺文化中的經典樣式。
四川自貢的彩燈技藝近年來在海外廣受歡迎,結果韓國迅速推出所謂傳統花燈節。
許多燈飾設計和元素明顯是對中國燈會的簡單模仿,卻被標榜為韓民族文化。
還有韓國的韓紙,不僅成功申遺,還宣稱是其獨特工藝。
然而,從原材料、制作流程,再到書畫用途來看,怎么看都像是中國宣紙的翻版。
這只是冰山一角……
從節日、技藝、服飾、民俗到建筑、戲曲。
韓國這些年幾乎把中國能涉及的文化內容全都盯上了,統統進行改造后用于申遺。
搶占先機之后,還在國際上大力宣傳,試圖讓世界相信這些都是韓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137份原始憑證打假
2025年5月30日,中國文化遺產鑒定中心正式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遞交了137項原始實證材料。
對韓國五項已成功申遺的項目發起正式挑戰。
被質疑的項目包括:江陵端午祭、泡菜制作技藝、燃燈會、阿里郎民歌以及所謂的大木匠技藝。
這些證據分類詳盡,環環相扣。
關于端午節,宋代徐兢撰寫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中明確記載高麗曾仿效漢俗舉辦龍舟賽、采摘艾草。
元代《高麗史》也提到王室曾明令禁止模仿宋朝端午宴飲習俗,以避免雷同。
微生物組DNA比對結果顯示,韓國泡菜與山東地區辣白菜菌群相似度高達88%。
而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距今2100年的豆醬,其菌株特征幾乎與韓國大醬一致。
3D建模分析表明,韓國大木匠技藝的27道工序中,有19道與中國北宋《營造法式》高度吻合。
至于所謂韓式青銅器紋樣,與河南出土的戰國銅鏡幾乎如出一轍,相似度高達94%。
這些證據跨越數千年,形成了強有力的文化溯源鏈條。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依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相關條款,已向韓國發出正式通牒:
要求其在45天內提交反駁材料,否則將啟動項目復審程序,嚴重者將面臨撤銷非遺資格,甚至可能遭受相應處罰。
中國此次采取的不是口舌之爭,而是拿出了無法回避的鐵證。
文化不是靠營銷,也不是誰先注冊就算誰的。
真正的文化需要講傳承、講根脈、講自證。
這一次,中國贏得漂亮,不是靠情緒化表達,而是依靠扎實的資料和硬核證據。
文化可以互相啟發靈感,但底蘊是無法復制的。
沒有傳承、沒有積淀,終究撐不起真正的文化自信。
過去十年,中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做了大量扎實工作:
自2006年首批國家級非遺項目公布以來,至今已累計六批共1557項。
非遺走進校園、社區、博物館,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數字化平臺建設不斷提速,例如“中國非遺數字博物館”實現了資料可視化、公開可查詢。
非遺傳承人資助計劃,已為數萬名技藝傳人提供了政策與資金支持。
最重要的是,中國始終專注于保護自身獨特的文化遺產,而不是去攀附他國的歷史。
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說句實在話,韓國“借鑒”文化并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后一次。
但他們忽略了一個關鍵點:文化的根基不在包裝、不在營銷,而在于歷史的深遠傳承和確鑿的證據支撐。
你可以搶得一時的關注,卻搶不來千年的積淀。
等到證據鏈擺在桌面上,結局只有一個——被牢牢釘在文化的恥辱柱上。
文化和旅游部政府門戶網站:2024-06-12《我國成功當選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委員國》頂端新聞:2025-06-11《2025年5月30日,中國文化遺產鑒定中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137項原始憑證,對韓國文化挪用行為發起挑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