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歐陽宏宇
用數字化復刻喜峰口長城,通過3D建模還原北京“中軸線”,借助數字孿生技術重現敦煌“數字藏經洞”……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世界文化遺產通過數字技術得到了更好的保護和還原。未來,還有哪些新技術將助力世界文化遺產保護?
“保護文化遺產是全社會的共識,和我們每個人的命運都息息相關。”7月12日,騰訊游戲效能產品部負責人陳冬在法國巴黎舉行的第47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世界遺產大會上表示,新技術的不斷完善,將對于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展示和活化利用都將帶來積極的促進作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研究報告顯示,文化遺產地最常見的威脅是缺水。據統計,《世界遺產名錄》中所有1172處非海洋遺產地中,有73%面臨至少一種嚴重水威脅,包括水資源短缺、干旱、河流泛濫或沿海洪水。推動科技賦能遺產保護正成為各方高度共識。
“從物理層面來看,文化遺產的消逝幾乎是不可逆的。如何盡可能地延緩這個過程,更加有效地挖掘、延續和傳承文化遺產背后所承載的信息,可以說是今天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陳冬談到,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基于在游戲研發中沉淀下來的數字照掃、游戲引擎、云游戲等前沿技術和交互方式,他們逐漸摸索出了一套以“數字孿生+游戲科技”為核心的數字文保解決方案。
目前,在中國已有諸多利用游戲科技在數字文保領域的實踐歷程和成功示范。陳冬以中國古代建筑的數字化生成為例表示,借助自研的程序化內容生成PCG技術,中國的游戲技術已經可以給文化遺產進行保護。
去年,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期間,“數字中軸·小宇宙”上線,這是全球首次運用游戲科技參與世界遺產申報。技術團隊綜合運用了多種游戲交互技術,對北京中軸線7.8公里核心遺產區進行精細還原再現。在該保護項目中,通過計算機視覺識別、數字化技術直觀地展現北京城周邊的山形水勢,并用游戲產品里常用的鳥瞰鏡頭,對整個城市生成200KM×200KM的鳥瞰圖。
同時,研究團隊還將古建筑高精度掃描技術與PCG算法結合,通過對高清照掃建筑資產合理拆分,形成可復用的建筑模塊,生成及渲染了北京老城各個時期多樣的建筑群。記者看到,在其中,各類建筑群、道路、植被、山丘、水景等要素之間復雜的空間邏輯都清晰可見。
除此之外,以喜峰口長城為原型的“數字長城”,根據敦煌石窟打造的“數字藏經洞”等文化遺產保護中,還用到了AI大規模、交互式數字還原等技術,為全球文化多樣性發展貢獻了新的中國智慧。
目前,通過數字技術進行文化遺產保護的探索才剛剛開始。特別是在數實融合的大背景下,游戲科技在文化遺產數字化領域的跨界應用,在全球范圍內都越來越受到重視。
“未來,我們期待能與世界各地的同行攜手合作,用數字技術推動不同文明的傳承、普惠與交融。”陳冬預測,作為基礎準備,頭部企業可以面向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活化利用,搭建一個在線的可互動體驗的3D模型庫,助力托管高質量的文化遺產3D模型。同時,還可以基于PCG技術,通過不同精度的適配和領域的技術標準,打通和影視及游戲制作素材的創新3D模型庫,提供整體及零部件級的3D資產,進一步助力文化遺產的創新活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