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全方位深層次建設創新之城,科技創新生態持續優化。圖為深圳科學技術館新館。(光明區供圖)
深圳新聞網2025年7月14日訊(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王海榮)巍峨山下,松山湖畔,一座方圓近200平方公里的世界級科學片區正在成型,6月21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科學聯盟成立大會在深圳科學技術館舉行。這個由深莞兩地高校、科研院所及創新企業自愿組成的聯盟已匯聚37家成員單位,將加強重大科研項目協同攻關、產學研用深度融合、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共享、科技金融創新合作、科技交流聯動與人才培養。
“環巍峨山”的崛起,是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開展跨區域創新資源共建共享的一次嘗試,更是深圳加快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舉措。
近年來,深圳積極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把整個城市作為新質生產力的創新策源地和孵化器,全方位深層次建設創新之城,科技創新生態持續優化,科技創新已成為這座城市的傳承基因。
全社會研發創新蔚然成風
“我們使用自研的‘清深’號深海智能原位實驗觀測平臺與多序列微生物原位富集固定裝置完成了聯合國‘海洋十年’西太平洋黃昏帶生態系統研究計劃項目的首航任務。”深圳市海洋生態前沿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王勇告訴記者,此次科考活動完成了對南海北緣大陸架4個站位的調查,采集了大量海洋沉積物、水樣、微生物樣品和現場圖像。
今年3月剛滿“一周歲”的深圳市海洋生態前沿技術重點實驗室是深圳市重點實驗室陣營中的新成員。截至7月13日,深圳已累計有492家國家部委、廣東省、深圳市級重點實驗室(含籌建啟動,立項年度統計自1997年)。
重點實驗室是深圳以長期主義開展研發創新的重要載體。去年11月發布的《2023年廣東省科技經費投入公報》顯示,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2236.61億元、增長18.9%,連續9年保持兩位數增長,研發投入強度為6.46%,首次實現總量和強度居全國大中城市“雙第二”。
目前,深圳已建成鵬城實驗室、14家全國重點實驗室、4家廣東省實驗室和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深圳綜合平臺,全市各類創新載體超4000家。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5月22日在深圳舉行的全球人工智能終端展上,眾多在深圳成長起來的科技企業以“首秀”展示了硬核技術實力:華為的鴻蒙電腦首次實現AI能力與底層硬件、操作系統、三方生態的深度融合,雷鳥創新展示了全球最小可量產的全彩MicroLED光波導AR眼鏡……
90%以上的創新型企業是本土企業,90%以上的研發機構、研發人員、研發資金都在企業,90%以上的職務發明專利和重大科技項目發明專利都出自企業—— “6個90%”生動說明了深圳企業作為科技創新主體的突出地位。
另一串數字也在佐證:2024年,深圳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2.5萬家,平均每平方公里擁有12家,密度居全國第一。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96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29家,總數分別達到1025家和95家,增量均居全國第一、總數均居全國第二。
“我們將建立完善企業梯度培育體系,鼓勵和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鼓勵中小微企業自由探索、自主申報,承擔研發攻關項目。”深圳市科技創新局局長張林說。
海納百川引來更多“金鳳凰”
6月30日,深圳面向“推薦入庫”和“邀請入庫”兩類項目,啟動了鯤鵬青年創新項目的申報工作。這個以“鯤鵬”命名的創新創業項目,專門支持大學生和青年開展創新創業活動,符合條件的入庫項目最高可獲100萬元研發資助。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深圳始終把人才作為城市最寶貴的財富和最強大的生命力,近兩年蟬聯《中國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第一名。目前,全市高層次人才2.62萬人,留學回國人員22萬人,技能人才406萬人,各類人才總量700萬。920名深圳學者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
在去年11月舉行的第26屆高交會上,深圳啟動“鯤鵬青年創新創業行動”,向海內外創新創業人才伸出橄欖枝。
張林透露,接下來,深圳將采取有針對性的超常規舉措,出臺創新創業青年人才政策,進一步優化實施引才伯樂獎、鵬城優才卡等現有政策,吸引更多“金鳳凰”。
深圳加速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在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征程中,深圳充分發揮鏈接全球創新資源開放合作的優勢,大力引進蘋果、英特爾、亞馬遜、西門子等世界500強企業在深圳設立研發中心。世界無線局域網應用發展聯盟、國際星閃無線短距通信聯盟等6大國際組織落戶深圳。加強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科技合作,引導深圳企業在海外設立100多個研發中心。
開放姿態也讓鵬城化身各類新技術、新產品開展新場景示范應用的“賽馬場”。目前深圳已累計在先進制造、低空經濟、金融服務、政務服務、城市治理、交通運輸、公共安全等領域累計發布近200個“城市+AI”應用場景。
“我們將以更大力度、更開放的政策,對接全國全球創新資源。支持企業廣泛布局研發中心,集聚用好人才及各類創新資源,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探索實施‘開源合伙人’支持計劃,打造科創開源之城。”張林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