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15周連續暴漲,日本米價終于上天!
從每公斤21塊漲到43,比去年貴了兩倍不止,而且有錢還不一定買到,需要提前預約搖號,一些家庭甚至把算盤打到飯桌上,規定每人每天吃多少飯,都要“按克配給”,小偷改行偷大米,店家恨不得把衛星定位裝在米袋里。
為遏制米荒繼續惡化,政府不得不把5年以上的陳年老米,都拉到市場上平抑物價,這么一搞,日本總算是被徹底逼上絕路了。
為啥這么說?
因為大家都知道,米放久了,容易產生黃曲霉毒素,吃多了會致癌,所以在很多國家,陳化米是禁止作為口糧流入市場的。只能由特定廠商,指定渠道,買來加工制成牲畜飼料。
如果不是餓瘋魔了,誰會愿意跟牲口搶吃的。
可話又說回來,日本好歹是個發達國家,為什么連大米都不能“五螞蟻”?
有人說,是因為“天災”,今年天氣高溫,糧食減產,大米供不應求,米價自然水漲船高,那好辦啊,增加供給唄。
日本要錢有錢,要港口有港口,為什么不加大進口?
隔壁韓國,也在遭受熱浪侵襲,可人家的米價卻只有日本的二分之一,就是因為他們進口積極。
按理說,大災之年、收成不佳,進口點外糧救急,是再正常不過的操作了,可在日本,就是沒人愿意開這個口子,有人把鍋甩給民族情緒,說日本人口味太刁,對外國糧有偏見,美國米又粗又硬,吃不慣。
可真到吃不上飯的時候,誰還有閑心管產地?
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不賣糧食給日本,可日本卻寧愿跟豬狗搶食,也不考慮進口,這波操作,不僅是我們不理解,連特朗普看了也是一臉懵逼。
就在日本鬧米荒的同時,美國卻正愁沒人買。
這幾天,又恰逢美日關稅談判。
所以特朗普就借著這事,警告日本說:“要么買我美國大米,要么等著日本汽車關稅加征25%”。
此話一出,日本政府陷入兩難。
一方面,汽車行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每年貢獻著數千億收入,關系著數百萬人生計,誰害汽車賣不出去,誰就跟賣國無異。
另一方面,小小一粒大米,可能要比汽車,更能觸動日本社會的敏感神經。
若強制進口,搞不好還會招惹到執政黨最不愿得罪的群體,日本政府到底在害怕什么?
答案,還得從日本的農村說起。
日本農業產值雖然不高,但農村票源在選戰期間的分量,卻極為重要,今年,日本內有酷暑,外有國際化肥斷供。稻米種植成本水漲船高,廣大農民迫切希望靠漲價回本。
若放任廉價外國米進場,勢必會打亂漲價節奏,讓農民血本無歸,而農民又是自民黨重要的票源之一,能不能連任,還得靠這幫爺。
所以別看米價飛天,政府一聲不吭,實則都是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在著想。
但你要認為,日本農民地位高,能影響政府決策,那可就大錯特錯。
因為真正在阻止大米進口的,不是日本農民,而是騎在農民頭上的利益團體:農協。
農民所做的一切,都是農協裹挾下的無奈之舉。
日本有90%農戶是農協會員,這個組織,幾乎壟斷了日本農業的方方面面,農民買什么化肥、用什么機械,都得聽農協的指導,補貼的資格,由農協認定。甚至每月的收入,還要存進農協指定的銀行,從搖籃到墳墓,都得跟農協打交道。
更重要的是,農協還管選票,每到選舉年,農協就會發動成千上萬的農村選民,支持那些“懂農業、挺農民”的候選人,反之誰要是觸碰到農協的逆鱗,誰就基本可以跟政壇說再見。
總之,農協今天的壟斷局面,都是根深蒂固的歷史遺留問題,基本無解。
具體可以追溯到80年前的戰后初期,大家都知道,日本戰敗后,被美國接管過一段時間,太上皇麥克阿瑟,為徹底清除軍國主義余毒,決定對日本進行民主化改革。
一切都在有條不紊的落實,唯獨選票政治遲遲沒有推進,道理就跟戰后法國普遍通共一樣,如果直接放任日本選民自由選舉的話,那蘇聯恐怕會成為最大的贏家。
當時,日共一經解禁,就成了日本第一大在野黨,他們甚至不需要依靠暴力革命,光走議會斗爭路線,就能推翻美國支持的保守派,成為第一大黨。
尤其是在農村,日共的人氣最高,原因無他,日共的土改主張,戳中了廣大農民的心窩。
這可咋辦呢?老麥想到的辦法,就是搶在日共“打土豪分田地”之前,從地主手中贖買土地,再低價賣給農民。
這樣一來,原先廣大的無地農民,就在一夜之間變成了有產階級,而人一旦變了階級,屁股也會跟著坐歪。
以前大家都是苦哈哈的佃農,都想著起來鬧事,現在有地了,自然就只顧著那一畝三分地,不希望再有什么動蕩發生,于是紛紛轉投保守派政府,而農民擔心政府上岸后會朝令夕改,為了穩固土改成果,于是又在麥克阿瑟的支持下建立代表農民利益的合作機制,這就是“農協”的雛形。
說到底,農協能有今天,都是美國留下的禍根,其成立的最初目的,本是想為農民謀福利,而要想做到這一點,手中就必須有點權力,而權力長時間不受約束,又會讓人腐化。結果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農協逐漸取代地主的生態位,掌握大部分農業資源,形成壟斷,與其他大財團一起,分食農業利潤。
所以排外也好,保護主義也罷,都是農協作為一個壟斷組織的天性,以至于日本各界每一次想撬動大米市場,都被農協壓了下來,農協的手段,一個比一個陰暗。
他們先是死咬農業主權這面大旗。一有政客提出“適當放開米市”,就立馬安排農民去他家門口鬧事,拉起“守不住稻田就守不住日本”的橫幅,大搞愛國主義綁架,緊接著發動旗下的媒體、專家,召開所謂“食品安全研究會”,宣傳外國米有害論。
這時,政府部門都在干嘛呢?
裝傻充愣。不說贊成,也不說反對,任由輿論繼續發酵。
民眾心里沒底,誰還敢拿自己的健康作賭注?
這還只是第一步。
面對美爹每年幾十萬噸的進口指標,農協也照樣有軟對抗的對策,農協與食品安全部門沆瀣一氣,設置一套非常嚴格的大米準入門檻,說外國大米化肥殘留太多,不行;微量元素太低,卡著不給過;顆粒不夠均勻,淘汰,一輪檢測下來,符合食用標準的大米,變得寥寥無幾。
其余不達標的大米,雖然也給進口,但只能用于工業原料,不許擺上貨架零售,只有少量東南亞優質米,能入日本人的法眼,而且別以為達標就沒事了!
788%的關稅,照樣能讓外國米競爭不過日本米,普通人就算想吃,也很難買得起。
畢竟農協心里門清,一旦讓老百姓吃上2塊錢一斤、口感還不賴的外國米,以后一斤30塊錢的國產米根本沒法賣,所以從源頭上封死,才是關鍵。
日本政府對此心知肚明,卻也無可奈何。
因為他們比誰都清楚,一旦惹怒農協,輕則丟掉一兩席議員,重則大選直接翻車,所以與其冒險救急,不如咬牙認栽,讓百姓繼續“論克吃飯”。
那么,米貴真的就對農民有利嗎?農民這么心甘情愿地配合農協,想必農協一定也對農民很好吧?
事實恰恰相反。
一句話,跟著農協混,三天餓九頓。
有人算過這么一筆賬。發現日本農民接受農協指導,用農協指定的化肥種子機械種田,非但賺不了,還虧了不少,利潤都被農協“指導”沒了,錢也進了上面的口袋里。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農民要想賺錢,就只能吃政府的補貼。而補貼的資格又由誰來認定呢?農協,想必大家都聽過“谷賤傷農”和“米貴傷民”的道理。
而日本就是在“谷賤傷農”和“米貴傷民”中選擇了“和”的國家,在這場大米漲價潮中,日本農民和消費者都是輸家,就在農民利益被榨干的同時,消費者也正被掏空營養。
為什么近三十年來,日本青少年身高,一直沒有長進?
就是因為農協的那套農產品關稅壁壘,讓很多家庭負擔不起孩子成長所需的營養,錯誤的飲食結構,讓他們錯過了長身體的年紀,身高缺的那一塊,誰來補?
一個組織造的孽,卻要由全民健康買單,一個經濟總量全球排得上號的國家,卻連最基本營養都無法保障。
今天說的這一連串怪現象,雖然都發生在日本,但背后折射出來的,卻是很多國家一直無解的難題:那就是權力與資本的合流。
不受約束的權力,雖然能幫助一些群體高效處理問題,可權力一旦下放,就很難收回,尤其是在和資本深度結合之后,就會演變成阻礙社會發展的絆腳石,日本農協的例子,大家也都看到了。
盡管他們最初是為順應農民利益而生,可越發展到后面,越是品嘗到以權謀私的甜頭,就越一發不可收拾,日本這么發達的經濟體,都藏著這么多“貓膩”。當初為日本農協開源的美國,自然也逃不了。
最典型的就是軍工復合體,還有政商旋轉門,就連宣稱要改變深層政府的特朗普,最終也吃相畢露。
美國人民一人一票賦予特朗普權力,為的是讓他幫忙解決通脹、逆差、國債和移民問題,可他卻濫用權力謀取私利。
無論是操縱股市,還是發行虛擬貨幣,特朗普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往那個方向發展。這和當年誤入歧途的日本農協,又有什么區別?
這些集團一旦控制了權力和資本,普通民眾的聲音就會變得微不足道,政策越來越偏向少數群體,社會資源越來越向權力中心傾斜,集中在個別巨頭手中,導致系統性腐敗和社會不公,普通人難以從中獲益。
所以別看美國現在皮糙肉厚,一般的腐敗難以動搖其根基,權錢交易的日益公開化,已經在持續腐蝕其公信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