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農協的影響力究竟有多恐怖?
一顆西瓜上百塊,一碗米飯貴過肉。揭秘日本農協巨獸,如何把日本農民和國民一起安排了?
它不是政府機構,卻能操控國家命脈;它不是上市公司,卻比豐田和索尼加起來都龐大。它名字里帶著農民互助,干的卻是讓農民虧本、讓市民吃高價糧的事兒。
它,就是今天我們故事的主角,一個在日本幾乎無所不能、無處不在的隱形帝國——日本農協。
在日本,白菜賣到40塊1斤,土豆30塊1斤都是稀松平常的新常態。但這些跟日本的米價一比,都只能算是開胃小菜。2025年,日本的米價飆升到每5公斤4285日元,約210元人民幣。一個以米飯為主食、以精耕細作聞名于世的國家,竟會落到吃米難的地步。在這場全民吃不起的悲喜劇背后,到底是誰在操盤?
答案就指向了我們開頭提到的那個最終boss——日本農協。它們是合作社還是吸血鬼,一個農民和消費者的雙重噩夢。
聽名字,日本農業協同組合多親切,多有集體主義精神啊。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骨感得像被抽干了水分的咸魚。
如今的農協早已從一個戰后為農民服務的互助組織,蛻變成了一個控制著生產、流通甚至政治的超級壟斷巨獸。它編織了一張無形的大網,將農民和消費者雙雙困在其中,動彈不得。
先來看看農民的待遇。
農民辛辛苦苦耕作了一整年,秋收時把大米賣給農協,價格是多少呢?
每公斤320日元。這價格聽起來還行,可問題是農民自己算了一筆賬,包括種子、化肥、農藥、機械等等,種出1公斤大米的生產成本高達400日元。你沒看錯,賣一公斤虧80日元,這就是農協之下的日本農民——越勤勞越貧窮。
他們之所以還能活下去,全靠政府發放的那點可憐的農業補助金。為什么會這樣?因為農協對農民玩的是一套PUA大法,它死死扼住了生產資料的喉嚨。比如化肥,農協對農民說:“想拿政府補貼嗎?可以啊,但你必須買我家的化肥。”
可他家的化肥什么價呢?市面上賣2000日元的,它強制農民用3000日元來買。你買不買?不買那么補貼就沒你的份兒。就這樣,農民被拿捏得死死的,只能含淚接受這不平等的“保護”。結果就是30年間,農戶數量銳減了60%,大片糧田被棄耕,并且每年以2%的速度遞增。一個本該充滿生機的產業,就這樣在“保護”的名義下慢慢走向凋零。
再來看看消費者的“福報”。
農民被坑慘了,那消費者總能得點好吧,畢竟中間商少了嘛,那你就太天真了。農協的另一套組合拳是為消費者量身定做的。普通家庭每個月光是買大米就要花掉3萬日元左右,約1500人民幣。
這筆開銷竟然占到了他家食品總支出的40%。為了省錢,很多家庭主婦硬生生把自己逼成了一名跨國人肉代購。不少日本主婦每隔一兩個季度就要買張機票飛到隔壁的韓國,就是為了去超市里買幾袋大米,然后再辛辛苦苦地背回日本。原因無他,只因為韓國的米價僅僅是日本的一半。
這魔幻的一幕正是農協壟斷流通渠道的杰作,它控制了全日本90%的大米流通渠道。這意味著你家樓下超市的米價是多少,基本就是農協每年關起門來開個小會“建議”出來的。在東京的超市里,一袋標價5000日元的米,進貨成本可能只有2500日元,剩下的一半差價全部被農協這張巨大的流通網絡給吸走了。
更牛的操作是,當2024年米價飆升市場缺米告急時,農協一邊把30%本該給人吃的主食米拿去當飼料,喂豬喂牛,一邊還逆勢增加了29%的大米出口。這是什么精神?這是“寧予友邦不與家奴”的國際主義精神嗎?不,這是人為制造短缺,方便自己囤積聚奇發國難財。就連政府釋放儲備米救急,農協都能截留95%的庫存,只放7%到市場上,意思意思,再把囤積了三年的沉米包裝成特色產品,高價賣給你,就問你服不服。
看到這里可能會問,既然國內這么貴,難道日本人不會買進口的嗎?比如好大哥美國的大米物美價廉,出口價每噸才五六百美元,合人民幣也就4塊錢一公斤,多香啊。
問得好,特朗普也是這么想的。所以他氣得跳腳,在公開場合怒斥日本:“你們竟然對我們的大米征收700%多的關稅。”這意味著1公斤4塊錢人民幣的美國大米漂洋過海來到日本,還沒上岸,就得先交24塊錢的過路費。這還沒完,再加上各種苛刻到變態的質檢標準和每年僅有6萬噸的進口配額,6萬噸也就不足日本消費量的1%。三重枷鎖一套上去,美國大米在日本的零售價直接飆到28塊錢,誰還買得起?
那個在貿易談判桌上和美國掰手腕的,根本不是什么日本政府,而是這個年營收比豐田加索尼還多,超過10萬億日元,手握100萬億日元存款、56萬億日元保險資金,藏在幕后的農協巨獸。
它通過每年高達1.4億日元的政治現金和手中掌握的30%農村選票,與政客官僚們構建起了牢不可破的農政鐵三角。在這個體系里,農協負責出錢出票,政客負責在國會里保駕護航,維持高關稅和高補貼。誰敢動農協的奶酪,就等于動了這群人的飯碗。
農協最喜歡掛在嘴邊,用來堵住悠悠眾口的就是“保護國產品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這句大義凜然的口號。聽起來沒毛病,可現實呢?日本在大米上的確實現了看似完美的100%自給自足,但為了維持這個面子工程,整個國家的農業結構都已嚴重扭曲。日本的整體糧食自給率已經跌到了可憐的38%,遠低于國際公認的60%安全線。這意味著,一旦國際局勢有變,日本人的餐桌將立刻陷入危機。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這幫天天把“保護國產品牌”掛在嘴邊的“保護神”,干的卻是把成本僅200到300日元每公斤的進口米,換個精美包裝,偽裝成高貴的國產月光米,再以五六千日元的高價賣給消費者的勾當。所謂的品牌保護,早已淪為他們謀取暴利的工具。
在這座由高關稅和壟斷構筑的固若金湯的圍城里,日本農業正在慢慢窒息。首先是勞動力斷層,預計到2040年將徹底崩潰,技術也停滯不前,農用機械比隔壁韓國落后了整整10年,價格體系完全扭曲,產業活力喪失殆盡。
看看世界另一端的荷蘭,國土面積還沒咱們的重慶市大,卻通過擁抱開放和競爭,把自己打造成了全球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用技術和效率武裝自己。再回頭看看日本,死抱著保護主義的牌坊不撒手,結果呢?農民在田里流著汗,虧著本;主婦在超市里搶著限量的米;孩子在學校里吃不上一碗熱騰騰的米飯。
這個從農民互助組織蛻變而來的巨獸,最終活成了它本該誓死打倒的惡龍。它用金錢和選票鑄造的枷鎖,不僅鎖住了農民的鋤頭、消費者的錢包,更鎖死了一個國家農業的未來。
這一幕正在上演的現實悲劇,給全世界都上了一堂沉重的課,任何脫離了民生、違背了市場的保護主義,最終保護的從來都不是產業本身,而是一個個貪婪的利益集團,而它所埋葬的將是整個國家的活力和明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