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援引路透社消息,德國總理默茨計劃年底率商界代表團首次訪華,與此同時,德國政府指控中國軍艦在紅海用激光瞄準德方飛機,中方回應稱與事實不符。這兩件事幾乎同時發生,讓中德關系再次成為國際輿論焦點。
默茨(資料圖)
先來看默茨的訪華計劃。這次訪問最早可能在10月成行,主要目的是鞏固中德關系。有知情人士透露,中國企業希望加大對德國投資,而默茨此行或可修復此前與柏林之間的緊張關系。從經貿數據來看,中德合作基礎確實深厚。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是德國第三大投資來源國,項目數量達199個,其中可再生能源領域投資尤為突出。德國央行數據也顯示,2024年上半年德國對華直接投資達73億歐元,創歷史新高。大眾、寶馬、拜耳等德企紛紛加碼在華投資,大眾計劃投資25億歐元擴建合肥生產中心,寶馬則對沈陽基地增加200億元投資。這些數據都說明,中德經濟相互依存度很高,德國商界對中國市場充滿信心。
不過,就在默茨計劃訪華的消息傳出后,德國政府又搞出了紅海事件。德國稱中國軍艦用激光瞄準其飛機,還召見了中國大使。但中方回應很明確,經核實,當時中國海軍艦艇編隊在亞丁灣執行護航任務,根本沒在紅海,也沒有開機使用激光設備。軍事專家分析,054A護衛艦并不具備激光武器,德國的指控缺乏事實依據。更離譜的是,德國飛機執行的是歐盟“阿斯庇得斯”行動,任務是保護紅海航線,但卻跑到亞丁灣抵近偵察中國海軍編隊。這種倒打一耙的做法,很難不讓人懷疑其動機。有分析認為,德國可能是想轉移國內壓力,或者配合歐盟對華施壓,比如在稀土出口問題上做文章。就在紅海事件發生后,歐洲議會通過決議,敦促中方取消稀土出口限制,中方回應稱政策符合國際慣例,并為歐洲企業設立了“快捷通道”。
默克爾(資料圖)
再說說默克爾的罕見發聲。她在希臘出席活動時表示,美國并不可怕,特朗普實際上只是在虛張聲勢。默克爾作為前總理,12次訪華,對中德關系有著深刻理解。她強調,歐盟與中國斷絕經濟關系不會帶來任何好處,維護自由公平的貿易體系才符合雙方利益。她的這番話,與現任德國政府的一些做法形成鮮明對比。比如,德國外交部長貝爾伯克主張“人權外交”,而總理朔爾茨則相對務實,這種內部分歧導致德國對華政策搖擺不定。一方面,默茨釋放合作信號;另一方面,德國政府又在安全和貿易問題上對華發難,這種矛盾心態反映出德國在中美博弈中的戰略焦慮。
德國的這種戰略搖擺,對中德關系的影響顯而易見。從經貿角度看,德國企業用腳投票,持續增加在華投資,說明經濟利益是中德關系的“壓艙石”。但政治上的分歧,比如紅海事件和稀土問題,又可能給合作帶來障礙。默茨的訪華計劃能否成行,以及成行后能否取得實質性成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德國政府能否平衡好政治與經濟利益。如果德國繼續在“去風險”的口號下設置貿易壁壘,甚至將經貿問題政治化,最終受損的將是雙方共同利益。正如默克爾所說,中德合作對世界和多邊秩序有著積極貢獻,唯有務實合作,才能實現共贏。
默克爾(資料圖)
當前,中德關系正站在關鍵節點。中方始終保持對話誠意,希望通過高層溝通化解分歧。但德國的態度卻顯得猶豫不決:一邊是商界的積極投資,一邊是政府的政治博弈。默茨的訪華期待不應只是外交姿態,更應轉化為實際行動。只有德國真正認識到中德合作的重要性,摒棄政治操弄,雙方才能在動蕩的國際局勢中,為世界注入更多穩定性和可預測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