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尚未啟程訪華,華盛頓卻已率先擺出強硬姿態。
先禮后兵,未見其人,先落四刀。
而且一刀比一刀狠。
這哪是想要推動合作,這分明就是下馬威。
但中國外交部的回應,一如既往——斬釘截鐵。
第一刀:企業并購:交易臨門一腳,被總統令叫停
2020年初,香港隨銳國際與美國丘比特系統公司簽署并購協議。
但在交易接近完成時,特朗普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簽署行政命令阻止了此次收購。
美方要求隨銳在120天內完成撤資,并不得在中國設立任何與該業務相關的實體。
美方稱丘比特公司的產品用于軍事目的和關鍵基礎設施領域,擔心其落入中國企業手中會有 “潛在風險”。
“國家安全”,好熟悉的理由。
過去幾年,中資企業在半導體、云計算、通信等領域的并購案,多數被CFIUS否決。
例如 2015 年,中國金沙江創業投資基金試圖收購荷蘭皇家飛利浦旗下的照明業務 Lumileds 80% 的股份,因 CFIUS 反對最終放棄交易。
2016 年,福建宏芯基金收購德國半導體公司愛思強,也因 CFIUS 介入,最終被奧巴馬以 “交易可能威脅美國國家安全” 為由阻止。
2018 年,螞蟻金服收購美國速匯金、中國華芯投資收購美國 Xcerra 集團(半導體公司)等并購案,均被 CFIUS 以 “國家安全” 等理由否決。
美國這個“國家安全”就像一把萬能鑰匙,想攔誰,就攔誰,用的也是得心應手。
第二刀:教育合作:獎學金項目被污名化,學術交流遭遇寒潮
這次是對中國留學生下手了。
7月8日,美國國會眾議院“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向七所高校發出信函。
達特茅斯學院、圣母大學、田納西大學、天普大學,加州大學戴維斯、歐文、河濱分校統統在列。
他要求這些高校“重新審視”甚至終止與中國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的合作,還要求校方提供合作合同細節、受資助學生來源機構及畢業后去向等信息。
理由是“技術外流”“軍民融合”。
說中國學生通過這個項目“竊取技術”“支持中國軍力發展”,這也太離譜了。
這已不僅是安全審查,而是赤裸裸的政治干預。
更諷刺的是,類似的獎學金要求畢業后回國服務,在新加坡、印度也廣泛存在。
但美國只盯著中國,為什么嗎?
其實很簡單打壓中國,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如今在美國政客反華就是他們攀爬的工具。
不過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早在2023年,就有美高校因政治壓力中止與中方的聯合研究項目。
這些行為的背后,是美國政府及相關機構不斷渲染“中國威脅論”,將正常的國際學術交流與 “國家安全風險” 過度捆綁,導致高校在開展對華合作時面臨巨大的政治壓力和合規風險。
據國際教育協會數據,2023-2024學年,在美中國留學生降至27.7萬人。
這令部分高校感到不滿。
加州大學系統校長邁克爾·德雷克在聲明中表示,“國際合作對科學進步至關重要?!?/strong>
如此一來,打擊的不僅是留學項目,更可能是未來十年的學術與科技互信。
第三刀:農地限制:從“敵對國家”到“戰略種子”,農業被武器化
2025年7月8日,美國農業部長布魯克·羅林斯宣布啟動“國家農場安全行動計劃”。
該計劃旨在防范“外國競爭對手” 對美國的農田、糧食供應和關鍵研究進行滲透和控制,其中包括禁止中國公民購買美國農田。
羅林斯還表示,她的部門和其他機構將協助禁止中國公民購買農田,并 “收回” 已經購買的土地。
不知道的還以為中國人在美國購買了大量的農田,但實際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數據顯示,美國擁有13億英畝農業用地,而中國買家購買的土地不到1400英畝,中國投資者擁有土地占美國農田總量的百分比僅為0.03%,
遠低于加拿大、德國,甚至美本土財團。
盡管中國企業擁有的農地遠少于其他國家投資者,但仍被美方重點標注為“風險來源”。
美國為了打壓中國,在農業領域采取了一系列舉措,美方還推動將種子、疫苗、化肥納入戰略物資清單,限制出口。
農業,正從產業合作變為戰略對抗。
面對特朗普政府接連出招,中國方面也沒有沉默。
7月9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例行記者會上作出明確回應。
她直言不諱地指出:
美方泛化國家安全概念,剝奪特定國家機構和公民購買土地和房產的權利,是典型的歧視性做法,違背市場經濟原則和國際經貿規則。
最終也將損害美國自身的利益。我們敦促美方立即停止將經貿投資問題政治化。
在種子上中國并非毫無準備。
海南“南繁硅谷”項目育成多個高產玉米品種,“隆科16號”產量已超美國主流品種。
與此同時,中國與巴西、阿根廷、哈薩克斯坦等國正在重構糧食供應鏈。
中美農業關系,正在從互補走向脫鉤。
第四刀:能源制裁:金融網絡成靶,人民幣結算遭警惕
2025年7月9日,美國財政部外國資產控制辦公室(OFAC)宣布新一輪制裁。
22家企業被列入名單,其中18家為中國企業。
美方指控這些公司協助伊朗出口石油,支持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
但問題在于,伊朗出口石油并不是秘密活動,包括印度、日本、意大利等美方盟友,近年來都有過從伊朗進口原油的記錄。
美方為何只盯中國企業不放,答案不難猜。
一方面,石油出口是伊朗主要的收入及外匯來源,打擊中伊之間的石油交易網絡,能夠對伊朗起到施壓效果,從而在伊核問題等方面逼迫伊朗讓步。
另一方面,美國試圖以制裁中企為籌碼,在與中國的談判桌上索要更多好處,是其 “極限施壓” 策略的體現。
還有重要的一點,美國一貫奉行霸權主義,通過制裁中企來遏制中國發展,也是其長期以來的慣用手段。
能源是命脈,美方一旦卡住這個點,就能在談判桌上要價。
但這只是美方的一廂情愿。
中國早就開始石油進口多元化,俄羅斯、沙特、馬來西亞等國家都是供應大戶,伊朗并非中方的唯一選項。
美方想拿這點逼中方讓步,怕是算錯了賬。
這次制裁不止于名單,美方凍結了其中5家中國公司在美銀行賬戶和美元資產。
這是實質性金融懲罰。
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中國的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發展迅速。中伊之間部分貿易采用人民幣結算,通過 CIPS 系統繞開 SWIFT。
財政部稱,這類結算方式“削弱美元制裁效果”,構成“系統性金融挑戰”。
美方還向國際銀行發出警告:不得為相關企業提供美元清算,否則將面臨“次級制裁”。
因為美方擔心,中方推動的人民幣能源結算體系一旦成熟,將撼動美元在全球原油交易中的主導地位。
因此,本輪制裁背后,或許有打壓中國 “去美元化” 進程的意圖。
王毅回應:雙標不可接受,規則必須對等
面對美方四道禁令,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表態明確。
“要談,大門敞開;要打,奉陪到底,”中美關系必須建立在平等、互惠、尊重的基礎上。
不能一邊談合作,一邊搞打壓。
不能打著“國家安全”的旗號,行“遏制中國”之實。
王毅強調,中國不懼挑戰,也不接受霸凌,在多邊場合,中方也呼吁國際社會警惕單邊主義蔓延。
當前的局面,不只是中美之間的分歧,更是全球秩序的一場考驗。
規則不能雙標,合作不能帶刺。
中美之間,是攤牌,還是合作,全看對方的態度。
棋局已落子,走法見真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