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把我當朋友,我把你當韭菜?
美國宣布加征30%關稅后,歐盟頓時陷入焦慮。
就在幾天前,歐盟還在對中國稀土產業評頭論足,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
然而局勢迅速反轉,特朗普接連出手,歐盟、日本、韓國和墨西哥相繼成為目標。
在這場全球關稅風波中,中國卻意外地成為唯一未被“重拳出擊”的國家。
特朗普真的是在釋放善意嗎?
還是說,更大的布局才剛剛開始?
曾經,歐盟被視為特朗普在國際經濟博弈中的關鍵盟友。
2024年10月,盡管內部存在重大分歧,歐盟仍緊跟美國步伐,對中國電動車實施高達35.3%的反補貼稅。
但不到一年時間,特朗普就對歐盟毫不留情地揮起關稅大棒。
7月12日,他正式致函歐盟與墨西哥,宣布將于8月1日起對其加征30%關稅。
歐盟方面強烈抗議,馮德萊恩明確表態:“必要時將采取應對措施。”
馮德萊恩的憤怒不難理解。
就在一個月前,歐盟還試圖通過“拉攏”手段向美方示好——承諾共同應對所謂“中國產能過剩”。可如今,特朗普根本無動于衷。
這或許正是“美國優先”的真實寫照: 你把我當朋友,我卻只把你當成資源。
歐盟并非唯一一個遭遇打擊的地區。
從6月開始,日韓、巴西、墨西哥以及東盟各國陸續收到美方的懲罰性關稅通知。
韓國與日本面臨25%的稅率,巴西更是高達50%,東南亞五國(越南、印尼、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也被點名施壓。
印尼放寬進口限制,泰國提出擴大美貨采購,越南高層則公開表示希望盡快達成協議。
一句話概括: 各方都在承受壓力,也都急于減少損失。
而與此同時,中國是唯一尚未遭到直接關稅打擊的國家。
自5月14日起,中美進入為期90天的談判期,截止日期為8月12日。雙方均承諾下調部分稅率。
美國將對中國商品的平均關稅從145%降至30%,中國也將對美關稅由125%下調至10%。
商務部發言人強調:91%的額外關稅已被取消,另有24%的對等關稅暫時凍結。
表面上看,似乎中方獲得了更有利的結果?
不過——特朗普什么時候做過吃虧的交易?
結合其一貫作風來看,他并非追求真正意義上的公平貿易,而是要讓中國感受到“自己與眾不同”。
正因為如此,近期美國國內鷹派如盧比奧、白宮貿易顧問等人紛紛保持低調,不再頻繁批評中方,反而傳出“有望會晤”“合作前景廣闊”等信號。
這場博弈的核心邏輯是:
特朗普先大幅提高所有國家的關稅標準,包括歐盟30%、日韓25%、巴西50%,甚至東盟也無法幸免。
他刻意制造出“人人受害”的局面。
在這種背景下,只要中國能談成10%-15%的稅率,就會顯得格外合理。
這正是特朗普慣用的策略:先設定極端條件,再象征性妥協,讓對方誤以為取得了有利成果。
這些國家并沒有因為親美而獲得優待,反而成了首批被收割的對象。
而在眾多國家中,仍在談判桌上且未遭重稅打壓的,只有中國。
當中國媒體廣泛報道中美關系出現緩和跡象時,特朗普也在積極營造正面氛圍:
他稱中美關系“非常公正”,甚至公開表示“未來可能訪問中國”。
這種態度與他過去常用的“極度不公平”說法形成鮮明對比。
但與此同時,美軍加強了在南海的部署,太平洋艦隊司令渲染所謂“中國威脅”,400多名美軍官員首次大規模觀摩“漢光演習”。
表面示好,背后施壓。這種雙軌策略,正是特朗普對中國實施心理壓制的一部分。
歐盟此刻可謂進退維谷。
現實告訴它:你不是真正的伙伴,只是一個可以利用的工具。
而中國則展現出更為沉穩、克制的態度,甚至帶著一絲冷靜的觀察。
外交部發言更加簡明有力,反復強調“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三大原則。
這是在傳達一個信息: 我們看得透、忍得住、算得清。
中國沒有像東盟那樣主動低頭,也沒有像歐盟那樣情緒化反應,而是以穩定節奏推進90天談判窗口,保留充分回旋余地。
但可以肯定的是,這90天絕不會風平浪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