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抗戰歷程
胡紹蒸
父親生平簡介
父親胡國屏、號啓德,1903年5月25日生于四川省瀘縣會津門。父親的祖輩是明未清初“湖廣填四川”時,由湖北麻城孝感鄉遷入瀘縣,父輩靠打工養家。爺爺去世時,父親正上中學,不得不輟學打工攢錢補貼家用。
1924年5月,父親考入楊森在成都續辦的四川陸軍講武堂,畢業后,服役于國民革命軍第20軍,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
抗戰期間,日本飛機轟炸瀘州,父親在湖南抗戰。母親為了全家安危,于1940年拖著大姐背著大哥移居古藺。二哥、我和3個妹妹都在古藺出生。
1945年抗戰結束后,父親離開20軍赴古藺縣任禁煙科主任,至到1949年底離開古藺,重返20軍。
1949年4月下旬,20軍在渡江戰役中遭受重挫,蔣介石電命楊森重建。重建時,楊森兼任20軍軍長,轄第79師、133師、134師。1949年11月30日重慶解放前夕,楊森由重慶撤往成都途中招回包括父親在內的20軍舊部,于12月8日將重慶保安警察總隊和重慶自衛隊整編為獨立師,父親任獨立師一團團長。重建完后,楊漢烈任軍長,轄第79師、133師、134師和獨立師,共4個師。
1949年12月26日,20軍在四川金堂起義,父親率獨立師一團在金堂官倉一同起義;1950年4月,起義部隊正式編入解放軍一野第7軍第19師,父親轉任副團長,之后,部隊開往甘肅省修建天蘭線(天水——蘭州的鐵路)。
1952年8月,第19師被改編為鐵道兵第5師,原20軍起義人員留用不到5000人,其余先后退役。父親退役時,部隊派兩位解放軍戰士護送回古藺。
父親定居古藺后,開始背煤賣,后在租住屋擺攤賣鹽、賣煙、開酒店。1955年,當選為古藺縣人民代表、縣工商聯委員。1956年,全國進行公私合營改造,古藺成立縣糖酒煙業公司,父親、母親成了該公司的職工。1961年10月10日,父親因病去世,享年59歲。
父親去世5年后,“文化大革命”期間,紅衛兵、造反派以“胡國屏是反動的國民黨軍官,私藏槍技彈藥、大洋銀元”為借口,挖墳掘墓、毀棺滅尸、抄家燒物。
2020年5月30日,筆者向古藺縣有關部門送交了《關于我父親胡國屏是抗戰英雄的正名申訴書》。古藺縣人民政府極為重視,批準并支持我們家在古藺縣安樂山公墓重建抗戰軍人胡國屏及夫人之墓。
參加8年抗戰
盧溝橋事變后,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當時,父親是20軍134師401旅802團3營營長,駐軍貴州黔西。1937年9月1日,20軍奉令赴上海抗戰,父親隨軍參加了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3次長沙會戰、長(沙)衡(陽)會戰、桂(林)柳(州)會戰等重大戰役,歷時8年,轉戰半個中國,至抗戰結束。
(一)參加淞滬會戰的經過
淞滬會戰是抗日戰爭中第一場重要戰役,其規模之大,堪稱世界級戰爭。1937年9月1日,父親隨軍從貴州黔西出發,于10月9日到達上海淞滬戰場,10日,奉令接替西北軍32師防守大場以北、蘊藻浜沿岸的盛宅、頓悟寺、橋亭宅、陳家行一線陣地,父親所在的林相侯802團負責固守蘊藻浜南岸陣地。父親所在的802團自進入陣地以來,與日軍白刃相接,形成拉鋸戰,雙方傷亡慘重。14日,團長林相侯、一營營長及一營官兵全部殉國;15日,二營營長及二營官兵全部殉國。這時1200多人的802團只剩下官兵200余人,由父親率領繼續戰斗,至16日下午奉令換防撤出。
部隊換防后,開往嘉定紀王廟整編。20軍殘部縮編成一師兩旅,父親率802團殘部并入向文彬804團,任2營營長。
11月8日,父親隨20軍殘部掩護第15集團軍主力西撤,行至常熟縣梅李附近,與從長江白茆口登陸日軍遭遇,20軍殘部在明顯處于絕對劣勢的情況下,阻擊日軍一天之久。進入常熟后,20軍殘部加入第15集團軍序列,參加常熟阻擊戰,守護相城鎮、昆城湖,與日軍激戰兩天兩夜,傷亡二百余人。19日晚,結束淞滬會戰,奉命向安徽省安慶市轉進。
淞滬會戰后,父親晉升為中校營長。
(二)參加徐州會戰的經過
1937年12月8日,20軍殘部到達安慶,被編入第5戰區,接受李宗仁指揮。剛到幾天,南京淪陷,第5戰區籌備徐州會戰。會戰初期,父親所在的134師分駐樅陽至安慶一線,沿江布防,阻止日軍西進。
1938年4月7日臺兒莊大捷后,楊森為了配合第26集團軍確保合肥,5月13日,發起淮南作戰,反攻巢縣,父親隨軍參加戰斗。
合肥淪陷后,日軍主力在巢湖東岸登陸,對運漕河形成包圍,而父親所在的134師沿運漕河西岸布防。5月23日,日軍向運漕河西岸發起進攻,雙方戰至6月5日,134師奉令向桐城與安慶之間的大、小關轉進。
(三)參加武漢會戰的經過
大、小關之戰是武漢會戰序幕戰。大、小關是阻擊日軍進攻安慶的最后據點,由父親所在的134師和21軍145師435旅防守。1938年6月11日,3000多日軍,在多門山炮配合下發起進攻,守軍官兵堅決阻擊。12日,日軍兵力增加一倍,并配9架飛機低空轟炸,經過一天多的戰斗,134師傷亡兩千余人、435旅傷亡近千人,戰斗士兵犧牲殆盡,若再死守下去,只能全軍覆沒。最后,楊森請示武漢統帥部,下令撤退,部隊向潛山轉進。
在向潛山轉進過程中,部隊利用潛山險要山地、潛水阻擊日軍;潛山淪陷后,20軍與日軍戰至6月19日,奉命向太湖、望江一線轉進,擔任守備任務。
7月中旬,20軍因損失過大,奉令開到湖南瀏陽、醴陵整補,結束了參加武漢會戰的戰斗。
(四)參加第一次長沙會戰及前后之戰
1.1939年,參加第9戰區“春夏掃蕩戰”的經過。
1939年3月中旬,南昌會戰暴發,第9戰區為策應南昌會戰參戰部隊,牽制通山、崇陽日軍,對敵開展“春夏掃蕩戰”。戰區部隊一部組成軍游擊隊,深入敵后,破壞敵人公路交通和通信。父親所在的134師402團作為第20軍軍游擊隊,在鄂南防線的通山---崇陽一帶,用側擊、誘擊、尾擊方式頻繁地襲擊日軍。從4月22日至6月30日,深入敵后,在通山、南江橋等地與日軍搏擊大小數十余戰。
2.參加第一次長沙會戰的經過。
1939年9月中旬,日軍集中10萬余人,從贛北、鄂南、湘北三個方面進犯長沙;父親所在的134師結束在通山、崇陽一帶的“春夏掃蕩戰”,隨軍參加了第一次長沙會戰鄂南方面的戰斗。
9月22日,通城日軍第33師團主力經苦竹嶺、南樓嶺、白沙嶺向長壽街推進,當時,134師作為20軍軍游擊隊在通山---崇陽一帶游擊,24日,奉命開赴苦竹嶺、南樓嶺阻擊日軍,與敵激戰兩天。26日,父親所在的402團在白沙嶺與敵激戰時,從一名擊斃的日軍軍官身上繳獲日軍作戰地圖。薛岳、楊森從上判明日軍的蓄謀企圖,調整部署,確保了會戰取得勝利。
9月28日至10月3日,參加長壽街、獻鐘夾擊日軍第33師團的戰斗。
10月3日至10日,父親參加追擊逃竄之敵。
3.1939年11月20日至1940年2月20日,父親被第9戰區選送到國共兩黨合作在南岳圣經學校舉辦的第三期游擊干部訓練班培訓。
4.1940年,參加第9戰區“掃蕩戰”的經過。
(1)與友軍合襲通山。
5月11日,奉楊森之令,父親所在的134師與高魁元99師合襲通山。12日,134師穿越通(山)祟(陽)公路襲擊通山之敵,與敵激戰兩日;15日占領通山城西會子嶺、馬鞍山;99師一部占城東牛頭山、藹風亭。第二天清晨,敵增兵3000多人,與敵激戰3天后奉令轉移攻勢。
(2)崇陽附近襲擊之戰。
日軍在通山、崇陽一帶修筑許多堅固工事,儲備大量糧食和彈藥,楊森命令20軍襲擊崇陽。6月20日,133師向羅帕山前進,潛伏仙姑山,深夜對敵發起襲擊;與此同時,父親所在的134師進至五里廟與塘田畈間,炸毀敵公路、橋粱,日軍聽到爆炸聲倉皇應戰,被打回原防地。從21日拂曉戰至28日,斃敵600多人,毀公路64段、橋粱6座、電桿90多根。
(五)參加第二次長沙會戰的經過
1941年9月18日拂曉,日軍全線強渡新墻河,打響第二次長沙會戰。當天就突破防線,快速向汨羅江防線突進。當時,父親所在的20軍正在通城整訓。晚11點,薛岳命令楊森的第27集團軍(轄第20、第58、第4軍)緊銜敵尾,向長樂街、新市、歸義攻擊前進,向西側擊渡河南進的日軍;破壞鐵路、公路,配合汨水南岸戰區主戰場作戰。
22日,20軍攻克關王橋后,繼續向面南掃蕩,與第58、第4軍一起側擊南下之敵。25日,20軍攻占長樂街北1公里處,擊毀日軍往來公路的汽車20余輛,并將由長樂街出擊坦克車隊擊潰,重創敵軍。之后,三軍緊銜敵尾渡過汨水,向南攻擊前進。
28日黃昏至29日,第20和第58軍攻擊麻峰嘴、白沙橋及脫甲橋、金井之敵。麻峰嘴、金井兩地是日軍交通補給線的交匯點,日軍拼死據守,一再用坦克車、裝甲車增援,企圖阻擊我軍進攻。戰至晚上,擊毀日軍彈藥車50多輛,彈藥全被俘獲。20軍攻克麻峰嘴,并且,主力扼守通道。此時,第4軍也固守金井,完全切斷了侵犯長沙日軍的糧彈補給線。
10月2日,日軍坦克8輛、裝甲車22輛掩護汽車100多輛,自岳陽向南行駛,企圖接應潰敵突圍北去。車隊快到麻峰嘴時,20軍即刻迎擊,擊毀裝甲車5輛、汽車3輛、斃敵千余,傷者更多,日軍回竄向北潰退。
隨后,20軍參加了追擊退逃之敵,至10月9日第二次長沙會戰結束。
(六)參加第三次長沙會戰的經過
1941年12月24日,日軍第11軍司令阿南惟幾為牽制第9戰區抽調部隊增援香港英軍,策應廣州日軍進攻香港,率6萬日軍對第9戰區發起攻擊,打響第三次長沙會戰。
針對日軍第一、二次進攻長沙的戰法,第9戰區擬定了設置縱深、誘敵深入、圍而殲之的“天爐戰法”。以新墻河、汩羅江間為伏擊、誘擊地帶,瀏陽河、撈刀河間為決戰地區。第20軍兩個師部署在第一道防線,即新墻河防線,第133師防守磊石山、鹿角、榮家灣、新墻之線,父親所在的第134師防守潼溪街、楊林街及油港河南岸草鞋嶺、方山洞之線。其任務:第一步,在既設陣地頑強抵抗,逐次消耗敵人,為后續部隊部署爭取充分時間;第二步,完成第一步任務后,轉移到關王橋、三江口側面陣地待命,自東向西側擊、自北向南尾擊汩水北岸南竄之敵。
12月24日晨,寒風凜冽,雨雪交加,日軍攻擊部隊進入新墻河北岸,第40師團的3個聯隊從潼溪街向東部署,對面是父親所在的第134師;第6師團的3個聯隊從粵漢路鐵橋向新墻鎮部署,對面是第133師。14時,日軍在十多門炮火掩護下開始進攻,20軍前沿據點各自為戰,頑強抵抗,誓死守衛。傍晚,日軍主力開始南渡。
25日晨,日軍第3師團隨第6師團之后徒涉過新墻河。過河日軍分3路南犯,守軍以白刃相接、手榴彈迎戰,敵人久攻不下,乃用飛機、大炮集中轟炸陣地。傍晚,20軍除以一部堅守新墻河南據點、遲滯敵軍主力南下外,主力趁夜轉移至關王橋、陳家橋、三江口、羊角嶺、王家坊之線。
26日晨,一萬多日軍東竄,主力猛攻關王橋,守軍與敵反復搏擊,至下午3點,關王橋守軍全部陣亡,日軍接著又攻陷陳家橋。與此同時,粵漢鐵路兩側爭奪亦相當激烈,黃花街、龍鳳橋屹然無恙。20軍與敵激戰整夜,至27日凌晨,薛岳電令20軍立刻向梅仙、平江方面轉進,隱蔽休整。20軍以兩個師的兵力阻擊裝備優良的3個師團日軍3天,其英勇善戰之精神,可載入史冊。
1942年1月4日,20軍奉令與58軍在象鼻橋、福臨鋪、粟橋自北向南堵擊潰逃之敵;9日至10日,在福臨鋪東影珠山圍殲日軍獨立第9旅團500多人的敢死隊;之后至15日,追殘敵退回新墻河以北,結束參加第三次長沙會戰。
(七)1943年,參加第9戰區策應第6戰區鄂西會戰的經過
1943年2月,武漢日軍進攻鄂西,4月,又從贛北、鄂南、湘北大舉抽調日軍增援。第9戰區奉令抽調6個師的兵力攻擊鄂南、湘北日軍,牽制其繼續向鄂西戰場增援,同時截斷敵人的水陸交通線,以策應第6戰區部隊作戰。從5月24月至6月7日,20軍133師在新開塘、青崗驛、岳陽附近對敵發起攻擊,使日軍不得向平水鋪增援;父親所在的第134師在嚴家嶺、黃土山、杉木尖、帽子山等地攻擊平水鋪日軍,截斷粵漢南段交通。這些戰役都是穿插敵后的游擊戰,地點分散,中小戰斗規模。
(八)參加長(沙)衡(陽)會戰的經過
1944年,日軍為了建立一條縱貫中國大陸到越南的陸上交通線,制定了打通平漢、粵漢和湘桂鐵路的“一號作戰”計劃。長衡會戰就是日軍為打通粵漢鐵路中段而發動的作戰。會戰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第四次長沙會戰(1944年5月26至6月18日),長沙淪陷;第二階段是衡陽保衛戰(6月19日至8月8日),衡陽淪陷,歷時3個多月。
第三次長沙會戰后,20軍承擔新墻河防務,因兩個師的兵力不敷分配,由兩師制改變成三師制,20軍轄133師、134師、新編第20師,編制兵員嚴重不足。1944年春,為充實前線兵力,楊森把134師402團的士兵充實到400團和401團,將第400團編號換成第58團,劃歸新編第20師;401團由軍部直接指揮;134師直屬隊、402團軍官和剩余士兵由師長劉席涵率領回四川接兵。20軍參加長衡會戰是133師、134師401團、新編第20師和1個輜重團。當時,父親是402團軍官,回四川接新兵和訓練新兵,沒有直接參加長衡會戰的戰斗。
(九)參加桂(林)柳(州)會戰的經過
長衡會戰剛結束,日軍立刻部署打通湘桂鐵路和粵漢鐵路的作戰。1944年9月上旬,日軍第6方面軍司令官岡村寧次指揮在衡陽第11軍和在廣州第23軍,約11萬兵力,向桂林、柳州地區發動進攻,并于10月下旬完成了對桂林的合圍,同時,日軍第23軍一部占領桂平,接近柳州。守備這一地區的是張發奎指揮的第4戰區。
1944年9月2日,蔣介石電令第9戰區“應即抽調第20,第37,第26各軍主力歸楊副長官(即楊森)率領,秘密轉移于新田、零陵間,準備參加湘桂沿線作戰”。
4日,20軍主力在安仁地區突圍后,經永興、桂陽向新田、零陵轉移。在轉進過程中一路受到日軍追擊,利用夜間穿越粵漢線,翻過五岑山脈進入廣西富川。在富川,楊森得知桂林可能失守,命令部隊開到荔浦暫作休整。
此時的第27集團軍(轄第20,第37,第26軍)已被打殘,據第4戰區“桂柳會戰要報”中的資料:“20,26,62這3個軍都殘了,每個軍就3000多人,簡直和一個完整的步兵團差不多,37軍1700來人(簡直是個空架子)。”
11月5日,第4戰區令第26軍防守柳州,第20軍控置柳州西車站附近,第37軍在象縣以北掩護柳州側背安全。20軍接到命令后,當晚急行軍到指定位置進行防御部署:133師沿修仁通往三門江公路布防;父親所在的134師擔任柳州西岸河防,并以一部占領鵝山加強防守力量。9日,日軍第13、第3師團分由柳州以北、以東和東南發動總攻,雙方戰至11日,第27集團軍傷亡過半,不敵日軍,奉令西撤。
柳州淪陷后,日軍沿黔桂鐵路、公路向貴州境內的獨山、都勻方向追擊。20軍沿途扼險阻擊,且戰且退。12月2日,日軍第3師團占領貴南重鎮獨山,進逼四川,震動貴陽及重慶。此時,第20軍退到榕江。
獨山淪陷后,軍委會抽調8個軍,組建黔桂邊區總司令部,湯恩伯任總司令。何應欽飛抵貴陽,會同湯恩伯指揮全線返擊,授權楊森指揮反攻獨山。楊森指揮20軍、26軍分道向獨山急進,20軍路經三洞集時,與在此宿營日軍和趕來增援的一千多日軍交火,激戰一天,重創日軍。12月6日,20軍、26軍向獨山發起進攻,兩千多日軍未作堅決抵抗,稍一接觸,即沿黔桂公路向廣西金城江撤退,8日,獨山遂告收復。
結 語
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也是近代史上中華民族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戰爭。在這場最偉大的全民族抗戰中,父親于1937年9月1日從貴州徒步出發直奔抗戰前線,至1945年抗戰結束赴古藺任職,整整抗戰8年。
8年來,父親一直在抗戰前線與敵作戰,職務始終是營長,而且,在他戰斗的402團中,與他一起從貴州出發參加過淞滬會戰的官兵到抗戰結束,連他在內只剩下8人。父親用鮮血和生命證明自己:不負國家,不負民族,不負時代,不負人民!
謹以此文紀念父親出川抗戰88周年!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
2025年7月7日
來源:藺時刻
文/圖:胡紹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