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9日,南京陸軍總部大禮堂內,中國戰區日軍投降簽字儀式正在舉行。
十四年浴血抗戰的勝利榮光凝聚于此,中外記者的鏡頭對準受降席——代表中國接受降書的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卻突然從座位上站起身,向日軍總參謀長小林淺三郎彎腰低頭,雙手接過投降書。
相機定格瞬間:小林淺三郎僅微躬上身,而何應欽的脊背彎成近三十度,仿佛戰敗方遞交降書的不是日軍,而是中國。
這一幕引發軒然大波。歷史學者劉向榮指出:“失敗的日本侵略者本應彎腰鞠躬謝罪,代表正義的中國卻挺直腰板接降書。何應欽的舉動成為民族記憶中永遠的遺憾!”
精心設計的儀式,百密一疏的破綻
受降儀式前,國民政府為彰顯戰勝國威嚴煞費苦心。細節羞辱方面,日方代表被強令剃光頭,僅指揮官岡村寧次可將軍帽置于桌上。器物象征上,中方使用寬大桌案與皮質座椅,日方僅配窄條桌與布面小凳。流程壓制中,規定日方需三次鞠躬——入場、遞降書、退場各一次。
然而現場卻因兩處疏漏釀成歷史性尷尬。其一,中方桌案過寬,中央豎立的話筒阻礙動線。小林淺三郎遞交降書時若深彎腰,話筒必倒,只能伸直手臂。其二,何應欽身高僅1.68米,小林淺三郎約1.75米。為接過對方平舉的降書,何應欽被迫前傾身體,形成“鞠躬還禮”姿態。目擊者、陸軍總司令部總務負責人夏祿敏痛心道:“日軍屠戮千萬同胞,何應欽坐著單手接書即可,何須起身雙手相迎?”
“親日派”標簽下的深層動機
何應欽的舉動絕非偶然失誤,其背景耐人尋味。留日淵源深厚,他畢業于日本士官學校,視岡村寧次為“前輩”。女兒何麗珠承認:“父親以日本士校為榮,有人稱他親日,實則是知日。”更關鍵的是政治任務驅動,蔣介石推行“以德報怨”政策,旨在拉攏日本殘余勢力為內戰鋪路。儀式前何應欽特準岡村寧次免繳軍刀——因“軍刀是日本軍人靈魂”。
更隱秘的是國民政府對日軍的依賴。日本宣布投降次日,蔣介石即令何應欽:“凡非指定部隊,日軍不得投降繳械。”華北日軍被要求“暫緩集中,維持地方秩序”,實為阻止中共接收。岡村寧次心領神會,在回憶錄中盛贊何應欽:“看到老友溫厚品格,深感東方道德!”
爭議背后的歷史隱喻
何應欽的彎腰引發多重解讀。技術論者如臺灣名嘴李敖駁斥“身高說”:“岡村寧次穩坐如泰山,派參謀長遞書已屬傲慢!何應欽回禮純屬諂媚。”他揭露國民黨高層對日妥協:談判中擁抱日方代表、提前向岡村泄露降書內容。象征論則體現在藝術創作中,畫家陳堅創作油畫《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時·南京》時,刻意修改何應欽彎腰畫面,使其挺直脊梁。
這一藝術矯正,暗合民眾對民族尊嚴的期待。政治論視角下,何應欽曾代蔣簽署《何梅協定》背罵名,受降儀式是蔣介石對其的“補償”。但因其西安事變中主張轟炸蔣介石、解放戰爭時獻計傅作義南撤等舊怨,始終未獲實權。
儀式之外的連鎖反應
彎腰事件成為何應欽政治生涯的縮影。民族情感創傷深刻,照片公開后輿論嘩然。時人譏諷:“受降者似在投降!”這直接關聯到戰后清算妥協,因國民政府庇護,僅145名侵華戰犯被判死刑。
岡村寧次成蔣介石秘密顧問,組建“白團”訓練國軍,直至美國干預才解散。
最終導致個人命運轉折,1949年赴臺后,何應欽被蔣介石邊緣化。晚年照顧患癌妻子26年,獲稱“中國第一好丈夫”,卻難掩政治落寞。
南京受降典禮的桌案尺寸與話筒位置,或許真是技術失誤。但何應欽的選擇——以更深的鞠躬化解交接困境,卻暴露了國民政府“以德報怨”政策下對侵略者的曖昧姿態。歷史畫家陳堅在油畫中挺直他的脊背,但膠片記錄的三十度彎腰,已成民族集體記憶中的一根尖刺。
當戰勝國的代表在受降席上俯身低首,戰敗者筆挺的身影便永遠烙印在歷史的悖論里。
【參考資料】劉向榮:《在中國受降儀式上,何應欽為何向日本代表“彎腰低頭”?》李敖評論:《何應欽受降儀式爭議實錄》夏祿敏:《南京受降目擊者回憶》岡村寧次:《岡村寧次回憶錄》陳堅油畫解析:《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時·南京》創作手記國民黨檔案:《華北日軍受降延遲指令》何麗珠訪談:《父親何應欽的留日情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