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速,養老金融作為應對老齡化挑戰的重要支撐,正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2025年7月11日晚,在著名金融學者曹鳳岐教授的80周年誕辰到來之際,由北京大學曹鳳岐金融發展基金和北京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鳳岐金融發展論壇第十二期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隆重召開。本次論壇特邀華夏基金管理公司原副總經理、長城證券公司原副總裁、華方私募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后奇博士,以“養老金融在中國的發展”為主題,深入剖析行業現狀與未來趨勢,為關注養老金融領域的各界人士帶來一場深度思想盛宴。100余位金融領域的學界及業界的專家學者們與光華的師生、校友們一起探討人口老齡化背景下中國養老金融的發展之道。
開幕致辭
馬化祥
會議伊始,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黨委書記馬化祥教授致開幕辭。他在致辭中深切回顧了曹鳳岐教授在金融教育、理論研究和改革實踐中的卓越貢獻,并強調了養老金融在當前金融行業革命性變革中的重要作用。馬化祥提到,曹鳳岐先生作為我國著名金融學家,早年前便關注到人口老齡化與養老金融的關聯性,強調養老金融體系對社會穩定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深遠意義,其關于養老金融產品創新、資金配置效率等領域的研究,為后續探索提供了重要指引。此次論壇的舉辦既是對先生的深切緬懷,同時也是對其學術思想的傳承。他表示,當前我國正加速邁入深度老齡化社會,養老金融承載著“老有所養、老有所依”的民生期盼,在商業養老保險創新、養老產業投融資等領域潛力巨大。鳳岐金融發展論壇作為傳承曹鳳岐教授學術精神的重要平臺,始終以推動金融改革與創新為己任,本次論壇聚焦養老金融,既是回應時代需求,也是踐行曹鳳岐先生“推動金融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理念。
賈春新
北京大學曹鳳岐金融發展基金理事會秘書長、北京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賈春新教授擔任論壇主持。
主旨演講
張后奇
作為養老金融領域的資深專家,張后奇博士擁有三十余年從業經歷,曾任職于華夏基金、長城證券等知名行業機構,深度參與養老金管理、資產管理等核心業務,對養老金融體系構建與實踐運作有著獨到見解。在本次演講中,他以中國養老金融發展的時代背景為切入點,深入解析在人口老齡化持續加深的結構性變化下,加快養老金融體系建設的緊迫性與戰略意義;并立足國際經驗與國內實踐的雙向參照,融合政策解讀與學界觀點的多維視角,通過系統解構養老金融三大支柱的運行機制,清晰剖析了中國養老金融體系的發展現狀與突出挑戰。
老齡化加速:養老金融已成為時代命題
張后奇指出,中國老齡化進程正不斷加快。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預計到2035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增至3億,占總人口22%至23%,而就業人口將從9億降至8億。“十年間老年人增加1億,就業人口減少1億,疊加‘少子化’趨勢,老齡化帶來的挑戰不容忽視。”
在此背景下,他進一步闡釋了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將養老金融與科技金融、綠色金融等并列為“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核心邏輯,以及“健全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養老金融體系”的目標路徑。張后奇強調,養老金融的核心目標是健全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養老體系,它是惠及百姓的系統性民生工程,由國家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主導推動,各金融部門協同配合發展。
養老金“三大支柱”:現狀與結構性失衡
張后奇進一步詳解了基于1994年世界銀行提出的養老金三大支柱模式(國家基本養老保險、企業/職業年金、個人自愿養老計劃)的中國實踐。第一支柱作為養老金融的基石,自1991年制度化起步,已形成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兩大體系,覆蓋超10億人。但其采用“現收現付統賬制”,存在長期資金缺口且區域差異顯著;第二支柱包括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2024年底累計規模6.75萬億,覆蓋7000多萬人。但該支柱因非強制性,主要集中于大型國企和機關事業單位,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參與度極低,且制度設計存在流程復雜、交易成本高的問題,將小微企業排除在外;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于2022年正式推出,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開戶人數雖超7200萬,但實際繳費率低,“中低收入者無錢繳,高收入者動力不足”的現象突出。他強調,需通過劃撥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擴大第二支柱覆蓋范圍、優化第三支柱稅收激勵等方式破解難題。
論壇現場
國際鏡鑒:中美養老金體系對比
張后奇結合其2015年“中美養老金比較研究”的學術成果,深入剖析了美國養老金融體系的實踐經驗:美國第一支柱的制度框架與中國存在相似性,但第二、三支柱在養老金總規模中的占比高達94%,且兩大支柱間建立了靈活轉換機制;資金配置上,股票市場成為核心投向(年輕人養老金的股市投資比例達90%),與資本市場形成深度互哺的良性循環——標普500指數1997-2024年間9.4%的年化收益率,為養老金實現長期增值提供了堅實支撐。
對比來看,中國當前的養老金體系呈現明顯短板:第二支柱覆蓋率與美國存在代際差距,第三支柱尚未形成規模化發展態勢,且三大支柱間的協同聯動機制亟待建立。張后奇指出,美國在稅收激勵設計、市場化投資運作、專業化服務體系構建等方面的成熟經驗值得借鑒,但中國需立足自身發展階段與人口結構特征國情,在制度設計中始終兼顧公平與效率的平衡,尤其要保障低收入群體的基本養老需求。
發展建議:破解養老金融十大核心問題
針對中國養老金融的發展,張后奇提出十大關鍵問題及方向:一是彌補第一支柱缺口,他建議劃轉30%已上市國有股權充實全國社保基金,同時提升相關立法層次,打造超級主權基金;二是提高城鄉居民養老基數,通過發行長期國債、劃轉國有資產等方式,保障低收入群體的基本養老需求;三是擴大第二支柱覆蓋范圍,推動企業年金的強制性實施,要求規模以上企業及上市公司建立相關制度,并簡化流程、降低運營成本;四是厘清第三支柱與商業保險的邊界,明確個人養老金與壽險公司年金產品的區別,避免市場秩序混亂;五是規范養老金公司業務,強調養老金公司應專注于資產管理主業;六是堅持市場化投資原則,借鑒全國社保基金“長期投資、價值投資、責任投資”的理念——該基金2000-2023年的年化收益率達7.36%,已成為行業標桿;七是推動資本市場與養老金協同發展,通過優化上市公司質量吸引長線資金入市,實現雙方共贏;八是打通第二、三支柱,允許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向個人養老賬戶轉移,提升體系靈活性;九是統一制度規范與指標發布,以人社部政策為基準,避免出現口徑混亂的問題;十是強化基本養老保險的強制性,借鑒美國聯邦社保稅模式,明確公民的繳費義務,夯實第一支柱的基礎。
現場互動
論壇互動環節,現場觀眾圍繞“年輕人繳納養老保險意愿低”、“養老貸產品興起”等現實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有學者提出,部分年輕人認為養老保險“遠水難解近渴”,而一些臨近退休人員卻通過貸款補繳社保,反映出不同群體對養老保障的差異化需求。張后奇回應稱,基本養老保險是社會穩定的基石,需強化強制性,同時通過制度透明化、提升投資收益等方式增強年輕人信心。他強調,養老金融不僅是老年人的問題,更是關乎代際公平的系統性工程。“解決問題的窗口期越往后越窄,需政府、企業、個人協同發力,讓‘老有所養’從期盼變為現實。”
贈送紀念牌
論壇尾聲,賈春新代表鳳岐金融發展論壇主辦方向張后奇致以誠摯謝意,并贈送紀念牌。他強調,此次論壇聚焦養老金融,既是回應民生關切,也是對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助力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積極探索,更凝聚起“健全多層次養老體系”的廣泛共識,為政策制定、學術研究和實踐創新提供了重要參考。他呼吁更多學界、業界力量關注養老金融,推動制度完善與實踐創新。鳳岐金融發展論壇將繼承曹鳳岐教授的遺志與精神,匯聚眾智,集中力量在推動養老金融高質量發展、培育新質生產力等方面持續發力,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至此,鳳岐金融發展論壇第十二期圓滿結束。
鳳岐金融發展論壇
2020年,北京大學曹鳳岐金融發展基金和北京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發起創立“鳳岐金融發展論壇”,旨在為金融領域的學者及從業者提供一個交流研究思想、分享實踐經驗和探討未來趨勢的平臺,共同推動中國金融改革與創新,促進金融學科的長遠發展。論壇迄今為止已成功舉辦了十二期,眾多金融學界與業界知名專家學者受邀分享,得到了北大師生、校友和各界人士的廣泛支持和積極參與。
曹鳳岐教授是最早提出在中國進行產權制度改革、推廣股份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學者之一,曾參與《證券法》和《證券投資基金法》的起草工作。他生前致力于金融理論與實踐的創新,為中國金融改革與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斯人已矣,風范長存。曹鳳岐教授是學術探索的典范,也是智慧和知識的代表。他留下的豐富學術遺產和對學術研究的深刻影響,將繼續為金融學的發展帶來啟發和指引。在新的時代,“鳳岐金融發展論壇”將傳承和發揚曹鳳岐教授的學術精神和理念,以進一步深化中國金融學理論研究,推動中國金融實踐的發展為堅持不懈的目標。我們也期待更多的金融機構和個人能夠參與到論壇中來,共同探索金融領域的創新與發展。
來源| 光華學術咨訊
審閱| 塔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