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部S+古偶劇組待了180天后,一個對娛樂圈充滿熱情的女孩,毫不猶豫地決定要光速離開。
以下是一個年輕人親自探究內娛行業虛實的生存報告:
娛樂圈就像叢林,要自己學會廝殺
我從小就是電視迷,又是追星女,所以一直想進娛樂行業體驗一下。2023年,我從海外碩士畢業回國,應聘成為一家影視出品公司的宣傳,這個崗位當時收到了三千多份應屆生簡歷。
剛入職,我就得到了負責一部大型S+古偶劇全鏈路宣傳的機會,工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開機前的預熱物料籌備,拍攝期間的花絮特輯,以及開播后的宣傳短視頻。
公司有很多同事都是留學生,不愿意長期呆在橫店。所以進組之前,完全沒有人跟我描述過這件事情會多么艱辛。現在回想,跟組的這六個月,我好像被丟到了一片叢林,全靠自己廝殺。
剛開始,我確實很興奮。第一天就在定妝間里見到了男女主演,他們的臉好小,好白,個子又高,確實是有明星光環的。
但新鮮感很快就消失了。整整半年,我常常要早上7點就蹲在房車門口,協調好燈光、場地、攝影部門,在藝人化妝、吃飯與休息之間搶拍幾分鐘花絮,深夜還得處理當天的所有物料。
劇組的時間非常緊湊。一天12個小時,很多時候因為卡詞或NG,藝人連自己一天的戲份都拍不完,更別說拍花絮了。畢竟拍正劇才是“生產”,而所謂的劇宣花絮,都是“生產”之外的東西。
所以我前期被場務、制片、導演助理拿著大喇叭罵是常有的事,拍攝不到物料的時候,當然也會被公司領導和明星粉絲遠程罵。
最崩潰的一次,連軸轉了12小時,飯都沒吃一口,也沒等到拍攝機會。那天我跑到旁邊的荒草坡大哭,一抬頭,就看見草叢里滿滿的都是代拍“大炮”,正對準我身后不遠處另一個劇組的頂流男明星。
那一瞬間,我覺得好尷尬,只好擦了擦眼淚,又回到了藝人的房車旁邊繼續等待。
坐在房車里的明星,摔腫臉的小助理
橫店就像一個小社會,是一個階級分明、充斥著金錢流動的地方。在這個小鎮里的最頂層自然是藝人和藝人團隊,中層則是制片與導演,他們既要捧著藝人,也可以通過合同條款約束藝人。他們有房車、專職廚師、專屬按摩師,甚至有場務等候在泥濘的片場隨時準備為他們擦鞋。
而剩下的90%,則是普通的打工人,場務、攝影、燈光、宣傳......
有因為家庭條件被迫高中輟學的18歲燈光學徒,他雙手已經滿是老繭;場務大哥常常一人扛走數十公斤道具,沒時間坐下歇息;還有一個燈光大哥很好說話,幫我搞定了很多道具。
這些基層工作者讓我在這個地方感受到了一絲人情味。在橫店寒夜凍僵手指時,一位胖胖的制片助理帶我鉆進“秘密基地”,那是某個仿古宅子的稻草間,河南籍場務大哥從自己的百寶箱掏出米粉和方便面,用鄉音問我們要不要吃。
這位制片助理姑娘后來連續熬夜又沒空吃飯,低血糖昏厥,摔腫半邊臉后收到劇組的勸退通知,畢竟劇組不需要一個不能高強度運轉的“機器”。她找我哭了很久,說不能失去這份工作。這是我記憶中最刺痛的畫面。
雖然充滿辛酸,依然不斷地有人想進來,一待就是好幾年。沒別的原因,這里可以撈得“油水”大。
有些負責管理茶水攤的場務,一天工資200元,這對于一些五六十歲的人來說,其實是一樁不錯的差事。我還認識一個劇照師,他半年在劇組連軸轉賺到的錢,可以讓他下半年回老家安逸地生活;還有為劇組做餐飲的老板,一天為幾百號人備餐,一年賺的錢就夠買一輛車了。
但橫店已經是一個非常固化的熟人社會了,這兩年,很少有人能靠自己留下。新人想混口飯吃,常常會因缺少人脈和資源,被淘汰出局。那些有人脈、打通了橫店圈子的“老人”在橫店只用每天和各種藝人團隊social,就能謀求到工作,然后把臟活累活都甩給下面的人。
追星十幾年,進了內娛祛魅了
在娛樂行業待久了,我認同所有的宣傳方式都有它們存在的意義,但不得不說,最離譜的劇宣方式還是“炒CP”,因為從內部角度來看,所有的CP場景都是我們宣傳“摳”出來的。
跟組后期,我“嗑CP”已經到了有點扭曲的地步,每天都會盯著男女主戲外的一舉一動,哪怕是手部有任何不經意的觸碰,我都會記下,讓人剪出來,因為粉絲一定會喜歡,也一定會有熱度。
國內電視劇行業的底層邏輯是藝人流量,熱門IP會翻車,著名導演會翻車,大編劇也會翻車,但只要男女主角熱度到位,項目就能立刻啟動。制片人拉條款、簽合同,只為鎖定一線流量,哪怕劇本再爛,也能因為粉絲關注度而借力播映。
我知道的編劇里,有的是母胎單身,有的甚至七八年沒有談過戀愛,他們居然在寫愛情劇,男女主莫名其妙就愛上了。但是沒關系,這些人之間會形成非常穩定的利益鏈,制片不會管他們具體實力怎么樣,只要“聽話”就好。
這就導致我們作為觀眾只能看到越來越難看的劇集,對作品的審美也在不受控制地下降。
而在韓國,醫生、律師長久以來處于職場的金字塔頂尖,去娛樂圈工作的人多少都是有些創作情懷在的。
我的學校和CJ娛樂有合作,邀請了《鬼怪》《愛的迫降》的制作公司來分享經驗,其中一個人說,他覺得人生中沒有什么能激發對生活的熱情,只有當他做出一部影視作品之后,才會覺得自己的血是熱的。
這句話深深影響了我。長時間被“造CP”、“推限時互動”的流量至上邏輯裹挾,我反而失去了對內容本身的熱愛。如果把電視劇當成純粹的商品,我為什么不直接去做任何一種真實的商品,比如牙膏或餐巾紙?
不想當“血包”,我拋棄了這一行
當最愛的追劇成為了工作任務,每周都要寫分析報告,我終于選擇離開這個準備了四、五年才進入的行業。
提完離職當天,所有的電視劇突然都變得好看了起來。
現在我加入了一家央企,朝九晚六工作、同事間互幫互助、偶爾的深夜燒烤與閑聊小聚,都讓我重新體會到職場本該有的溫度。而每當工作中出了意外的岔子,被上司為難,我也會將在內娛汲取的“裝慘賣乖”技巧搬出來,還挺有用。
我理解年輕人對這行的向往,畢竟不是什么工作都能近距離接觸明星。但我覺得,只有鈍感力極強或者天不怕地不怕的有錢人家小孩才適合干這行,否則就會被當成劇組的“血包”。
在我看來,內娛是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地方。很多人的成就來得太過于輕易,導致這里自上而下形成了一種很虛浮的氛圍。標準可以被數百次扭曲,那么你的業績、你的努力也可以被數百次磨滅。
也許內娛不過是當代社會的一個顯化縮影,各種惡劣的職場風氣在這里只會更加尖銳。我沒辦法強迫自己接受他們的行為邏輯,只有離開這個環境之后,我對作品的熱愛才會回來。
新媒體內容總監:TAN
受訪者洪林為化名
為保護采訪對象隱私,部分細節模糊處理
編輯:ccc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