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民間詩人批蔡批賴總論:新時代祖國論
誰要抹黑、褻瀆,曲解、攻擊我的祖國,誰就是我的敵人,誰就是中國人的敵人,我將用生命捍衛我的祖國,我的行為即使遭到了網暴,抹黑我個人的形象,我也毫不畏懼——謝星文啟
通過本人前三篇文章的刊發反饋,我越來越感覺得此時此刻談談“新時代祖國論”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并有一種迫切感。我能為我的祖國和人民做點什么呢?一個沒用的筆桿子,就只能拿起筆來戰斗了!
在“臺獨”勢力與各類模糊國家主權的言論交織影響下,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清晰地回答:什么是我們的祖國?為什么祖國的強大與統一值得每個中華兒女自豪?蔡正元與賴清德,一個以“統派”之名行分裂之實,一個赤裸裸地鼓吹“臺獨”,看似手法迥異,本質卻殊途同歸——都是在消解民眾對祖國的認同,阻礙兩岸統一的歷史進程。這篇總論,不談激烈的論戰,只以事實為筆,勾勒新時代祖國的真實模樣,讓每個同胞在看得見、摸得著的成就中,重燃對祖國的自豪感,看清那些損害國家利益的言論背后的真相,本文章感謝引擎搜索,感謝新華社、《人民日報》、央視新聞,參考消息、環球時報等媒體,平時快節奏的文章,我幾乎有一點毛糙,但在“大是大非”嚴肅的主題下,我的文字是非常講究的,也是苛求精準的。
一、為什么今天我們必須重提“祖國”?—— 我們模糊了對祖國的認知嗎?還是我們當中的一些人被蠱惑的陰霾蒙住了雙眼呢
不知從何時起,“祖國”二字在一些人口中變得模糊。有人覺得“統一是遙遠的政治話題”,卻忘了正是祖國的強大,讓我們能安穩地討論“和平統一”;有人被“臺灣優先”“政黨利益”等話術迷惑,卻沒意識到:脫離了“中國”這個大前提,任何“利益”都是空中樓閣,更可恨者是蔡正元之流打著“速統臺灣”的口號,大言不慚,將個人的行為凌駕于國家兩岸政策之上,這是“臺獨”禍首賴清德的另一種“制造對立,分裂國家”的表現(卑劣行徑)。
蔡正元常說“和平統一已無可能”,賴清德則喊著“臺灣是主權國家”,他們的共同點,是都在試圖割裂“臺灣”與“祖國”的血肉聯系。蔡正元用“罵戰”吸引關注,卻絕口不提祖國的發展為兩岸帶來的機遇;賴清德忙著“過境竄訪”拓展所謂的國際空間,塑造所謂的國際形象,卻對臺灣民眾因“臺獨”挑釁面臨的安全風險視而不見。他們就像兩面不同的鏡子,一面用國民黨“統派”的偽裝,打著“武統”的幌子妖言惑眾,一面用“兩岸互不隸屬”“反陸17項策略”“團結十講”等“臺獨”言論激進“臺獨”制造對立,但照出的,都是對“祖國”二字的漠視。
今天我們重提“祖國”,不是為了喊口號,而是因為祖國的每一點進步,都與兩岸同胞的生活息息相關。大陸的經濟騰飛,讓臺灣的水果能通過ECFA免稅進入千家萬戶;大陸的科技突破,讓臺灣漁民能靠北斗導航安全出海;大陸的軍事強大,讓外部勢力不敢輕易把臺灣綁上“戰爭戰車”。這些真實的改變,就是我們重提“祖國”的底氣——它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護佑我們安穩生活、支撐我們共同發展的“根”與“盾”。
二、祖國經濟:從“跟跑”到“共榮”,祖國是兩岸同胞的“發展后盾”
有人說“大陸經濟依賴外資”,有人鼓吹“兩岸經濟脫鉤”,但事實卻在無聲地反駁:祖國的經濟實力,早已成為兩岸共同的發展引擎。
2024年,大陸GDP突破126萬億美元,連續12年穩居世界第二,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這不是冰冷的數字,而是實實在在的市場容量。臺灣的鳳梨、釋迦、蓮霧,通過ECFA零關稅進入大陸,年銷售額突破30億元,屏東縣果農陳先生算過一筆賬:“如果沒有大陸市場,我的菠蘿至少要賤賣三成,一家人的生計都得發愁。”不僅是農產品,臺灣的半導體、精密制造等產業,50%以上的市場依賴大陸,臺積電臺南廠的工程師坦言:“我們的芯片能賣得出去,靠的是大陸完整的產業鏈,這不是‘脫鉤’能切斷的。”
更動人的是人的故事。在昆山,5.6萬臺胞在這里安家,5000多家臺資企業扎根發展,臺青李宗霖的經歷很有代表性。他2019年在廈門創辦“兩岸青創基地”,專注幫臺灣中小企業做跨境電商,2024年一年就帶50家臺灣廠商入駐拼多多,年銷售額突破2億元。“以前在臺灣總覺得市場太小,到了大陸才發現,這里的包容度能讓每個有想法的人發光。”還有臺生王孟筠,從清華大學畢業后加入深圳一家新能源企業,她參與研發的充電樁技術,如今已安裝在高雄的街頭,“原來我的專業,能同時服務兩岸的車主,這種‘被需要’的感覺,就是對‘祖國’最具體的理解。”
蔡正元嘲諷“大陸經濟是泡沫”,卻對昆山臺商的盈利、臺青的創業成功視而不見;賴清德妄圖“加入芯片四方聯盟”孤立大陸,卻忘了臺灣芯片產業的設備、材料,特別是稀土材料,有多少完全依賴大陸市場的支撐。他們口中的“經濟自主”,本質是讓臺灣民眾失去最大的發展后盾——而祖國的經濟實力,恰恰是兩岸共同繁榮最堅實的地基,這些數據啪啪的打臉蔡正元的“泡沫論”,與賴清德的“泛紅供應鏈”“脫中入北”。
三、祖國科技:從“突破”到“民生”,祖國是守護兩岸的“智慧之柱,光明之塔”
“大陸科技是抄襲”“自主創新是口號”——這是蔡正元們常掛在嘴邊的話。但在臺灣漁民的船艙里,在臺北醫院的診室中,在海峽兩岸的實驗室里,一個個真實的場景正在擊碎這些謊言。
北斗導航系統在臺灣漁業的覆蓋率已達85%。屏東縣漁民協會會長林永明記得,2024年臺風“瑪莉亞”來襲時,正是北斗系統提前12小時發出預警,精準指引300多艘漁船回港避險,僅此一次就減少損失超12億新臺幣。“以前用美國GPS,信號時好時壞,遇到緊急情況還可能被掐斷。現在換了北斗,定位準到米計算,臺風路徑算得比天氣預報還細,我們漁民信它,就像信家里的頂梁柱。”
在醫療領域,大陸5G技術正架起“跨海生命線”。臺北榮民總醫院的重癥監護室里,醫生通過華為5G設備,與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的專家進行實時會診,高清畫面、無延遲傳輸,讓兩岸醫生能共同制定手術方案。2024年,這樣的“跨海會診”服務了3000多名臺灣重癥患者,其中一位肺癌患者通過會診接受了大陸最新的“靶向藥”治療,如今病情穩定,他說:“科技不分兩岸,能救命的就是好技術。”
更讓人暖心的是兩岸的科技協同。廈門大學與臺灣清華大學的科研團隊,聯合研發出“海洋塑料降解技術”,這套技術如今在廈門鼓浪嶼和高雄旗津半島的海灘上同步應用,藍色的降解設備每天能“吃掉”數十公斤塑料垃圾。“科學沒有兩岸之分,就像大海不會因為海峽而分成兩半。”參與研發的臺灣教授陳志強說。
蔡正元們看不見這些:看不見北斗如何守護臺灣漁民的安全,看不見5G如何連接兩岸的生命通道,看不見兩岸科學家如何攜手保護共同的海洋。賴清德則忙著向美國“求購”科技設備,卻對大陸科技為臺灣民生帶來的便利漠不關心。他們口中的“科技獨立”,本質是拒絕承認祖國的創新能力——而祖國的科技之光,早已照亮兩岸同胞的生活,成為“兩岸一家親”最生動的注腳。
四、祖國軍事:從“威懾”到“看護、守護、保護”,祖國是兩岸安全的“盾牌”
“大陸不敢對抗美國”“大陸不敢對美國翻臉”“軍事演習是作秀”——蔡正元用這類言論消解民眾對祖國的信心,賴清德則勾結外部勢力,把臺灣推向“兵兇戰危”的邊緣。但在南海的漁船上,在海峽的天空下,祖國的軍事力量早已用行動證明:它不是“威脅”,而是兩岸同胞最可靠的安全屏障。境外勢力正在掂量掂量中國的實力,“臺獨”禍首賴清德也不敢宣布“法理臺獨”,美國也只敢在中國的周邊晃悠晃悠。
2024年菲律賓船只在南海仁愛礁挑釁時,正在附近作業的臺灣漁船“福順號”一度被菲方船只圍堵。船長林文勝回憶:“當時我們急得用無線電呼救,沒想到最先回應的是中國海警船。他們來了之后,菲船立刻退了,海警還幫我們檢查了船體,確認安全后才離開。那一刻我才明白,不管是大陸漁民還是臺灣漁民,背后都有一個強大的祖國在護著。”
“2025年5月,臺灣‘紅彩頭6號’漁船在釣魚島被日本扣押,臺當局沉默以對,是大陸外交部第一時間嚴正交涉,要求釋放船員、維護漁民權益。這就是最鮮活的對比:當臺灣同胞遇到危難,喊‘臺灣獨立’的賴清德護不了你,玩‘統派’噱頭的蔡正元幫不了你,只有身后的祖國,會用最堅定的聲音說‘中國漁民的權益,我們護到底’。”
解放軍的繞臺軍演,常被蔡正元們抹黑為“破壞和平”,但臺灣民眾心里清楚:這些演習針對的從來不是同胞。2024年的一次軍演中,解放軍戰機在接近臺灣空域時,特意避開了民航航線,甚至提前通報了臺灣空管部門。有臺灣網友在社交平臺留言:“以前被民進黨洗腦說‘大陸要打過來’,但他們連民航都這么小心,到底誰在維護和平,誰在制造恐慌?”
祖國的軍事強大,從來不是為了“武統”,而是為了震懾“臺獨”分裂勢力和外部干涉者。正是有了航母編隊突破“第一島鏈”的實力,有了東風導彈精準威懾的底氣,賴清德們的“臺獨”挑釁才不敢太出格,外部勢力才不敢輕易把臺灣當成“棋子”。蔡正元說“大陸不敢對抗美國”,卻忘了:祖國的軍事力量,從來不是為了“對抗”誰,而是為了守護14億同胞(包括臺灣同胞)的安寧——這才是“強大”最該有的意義。
五、文化與民生:從“同源”到“共融”,祖國是兩岸血脈相連的“情感紐帶”
“去中國化”教育、“文化臺獨”包裝——賴清德們試圖用這些手段斬斷兩岸的文化根脈。但在臺灣的寺廟里,在端午的龍舟上,在跨海的輸水管道中,中華文明的基因從未斷裂,兩岸同胞的情感從未疏遠。
河南衛視“端午奇妙游”節目中,臺灣舞者劉芳參與演繹的《洛神賦》,在YouTube臺灣區播放量突破500萬次。里,她身著漢服,舞姿流轉間盡是中華文化的韻味,評論區滿是臺灣網友的留言:“這才是我們共同的文化記憶”“原來漢服這么美,比民進黨推的‘文化臺獨’有意義多了”。還有大陸“非遺進校園”活動走進臺北時,蘇繡、剪紙、皮影戲的體驗課被學生們一搶而空,臺北市某中學的學生李雨桐說:“以前課本里說‘這些是大陸的文化’,親手做過才知道,這也是我們的根。”
民生的交融更讓人動容。福建向金門供水五年來,水質達標率100%,金門居民的用水成本下降了40%。金寧鄉的陳奶奶記得,以前靠天喝水,遇到干旱時要排隊挑水,“現在打開水龍頭就有清澈的水,這水來自福建,就像兩岸的親人,總在你需要時送來溫暖。”還有臺胞醫保政策,如今已有超過30萬臺胞在大陸享受醫保報銷。在上海經商的臺商王女士,去年因急性闌尾炎住院,出院時直接用臺胞證刷醫保結算,“不用回臺灣報銷,這種‘無縫銜接’的便利,比任何口號都能讓人感受到‘一家人’的溫暖。”
廈門大學與臺灣清華大學聯合研發的“海洋塑料降解技術”,在廈門和高雄的海灘同步應用;兩岸的媽祖宮廟每年互訪,共同舉辦祈福活動;甚至連臺灣的夜市里,蚵仔煎、大腸包小腸的做法,都帶著閩南文化的印記……這些點點滴滴都在證明:蔡正元們的“政黨利益優先”,賴清德們的“文化臺獨”,終究抵不過“兩岸一家親”的事實。祖國的文化,是我們共同的精神基因;祖國的民生保障,是我們共同的生活依托——這不是政治宣傳,而是每個有良知的同胞都能感受到的真相。
“就連曾為蔡英文拉票的臺灣網紅‘館長’陳之漢,在2025年6月游歷大陸后都直言‘受民進黨騙了’。他通過直播展示大陸的高鐵、夜景、民生,戳破‘大陸落后’的謊言,呼吁臺灣民眾‘親自去看看真實的大陸’。一個曾支持綠營的人,用親身經歷打臉民進黨——這恰恰說明:祖國的真實模樣,從來不怕被看見,只怕被謊言掩蓋。”
六、新時代的祖國,是讓每個同胞都能自豪的“完整家園”
寫到這里,或許有人會問:說了這么多,“祖國”到底是什么?
它是臺灣漁民船上的北斗導航,是高雄街頭的大陸充電樁,是金門居民家中的福建自來水——是那些讓生活更便利的科技與民生;它是臺青在大陸創業的舞臺,是兩岸科學家共同的實驗室,是海峽兩岸同步上演的端午龍舟——是那些讓夢想能實現的機遇與文化;它是護“紅彩頭6號漁船”護到底的祖國強音;它是館長“受騙”表白;它更是航母編隊守護的安寧,是東風導彈威懾的底氣,是14億人共同奮斗出的經濟科技實力——是那些讓我們能挺直腰桿的強大與尊嚴。
蔡正元與賴清德,一個用“偽統”偽裝割裂祖國,一個用“臺獨”明目張膽分裂祖國,他們的本質,都是害怕民眾看清祖國的真實模樣——害怕民眾因祖國的強大而自豪,害怕兩岸因共同的利益而走近,害怕統一的歷史潮流不可阻擋。
但事實終將戰勝謊言。當臺灣漁民靠北斗避險時,會明白“祖國的科技”有多可靠;當臺青在大陸創業成功時,會懂得“祖國的市場”有多廣闊;當福建的水流入金門時,會感受到“祖國的溫暖”有多真切。這些真實的體驗,會讓越來越多的民眾覺醒:我們的祖國,不是蔡正元口中“和平統一無望”的虛弱形象,也不是賴清德筆下“臺灣獨立”的虛幻泡影,而是一個強大、智慧、溫暖、完整的家園。
新時代的“祖國論”,說到底就是一句話:為這樣的祖國自豪,為兩岸的統一奮斗,因為我們本就是一家人,我們的祖國,本就該完整而強大。
結語
寫下這些文字時,我始終記得開篇那句誓言——捍衛祖國,筆桿子就是我的槍。哪怕遭遇網暴、被抹黑形象,只要能讓更多人看清蔡正元的偽裝、賴清德的野心,看清祖國有多強大、多溫暖,這桿筆就沒白拿。
畢竟,我們戰斗的意義,從來不是和誰爭高下,而是讓‘祖國’二字,在每個同胞心里都沉甸甸、亮堂堂。這桿筆會繼續寫下去,因為祖國的完整,值得我們用筆墨、用行動,一直守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