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印關系“破冰”?
據外交部7月12日消息,印度外交部長蘇杰生即將訪華,和上合組織其他成員國外長、常設機構負責人等參加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外長理事會會議,各方將就上合組織各領域合作以及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交換意見。
雖然過去幾年,蘇杰生和中國外長王毅進行過會晤,但印度態度反復無常,雙方關系沒有真正緩和。這次訪華,是蘇杰生五年來首次踏上中國土地,可謂是意義重大。而且,蘇杰生特意提前兩天抵達北京,和王毅單獨進行會談。即使在中印外交史上,提前會晤的安排也是極為罕見的。難道,中印關系即將迎來“破冰”時刻?
據知情人透露,蘇杰生此次訪華議程,并不簡單。首先,尋求中國在稀土供應合作、恢復直航方面的讓步,希望中國不要插手印巴緊張局勢。其次,為后續莫迪訪華,參加上合峰會、閱兵儀式等活動作鋪墊。此外,試探中方關于一帶一路、印太戰略等核心議題的底線。這些動作無不說明,歷經四年對抗后,印度終于愿意坐下來,好好和中國談一談。而中國同希望能夠和好,畢竟雙方是鄰居,一直不來往也說不過去。
02 印度不作死,就不會死
長期以來,圍繞中印邊境問題,兩國時不時就產生摩擦,沖突不斷。1962年的戰爭成為中印關系的分水嶺,此后,雙方關于東段藏南、西段阿克賽欽的爭議就沒停過。2020年加勒萬河谷,雙方沖突進一步升級,人員傷亡嚴重,中印關系跌至數十年來最低點。此后五年間,雙方舉行21輪軍長級會談,雖局部地區達成撤軍協議,在德普桑、德姆喬克恢復巡邏,但核心爭議始終懸而未決。
印度反復無常,小動作不斷,讓人摸不著頭腦。之前防長辛格說要"永久劃界",想把實際控制線合法化;可到了青島防長會議,又讓中國站隊。上一刻,多瓦爾才承諾印度會處理好邊界問題,推進和中國合作。24小時不到,蘇杰生就接受電視采訪,公開宣揚和中國對抗的思想。這種 "談判桌上說合作,背地里搞小動作" 的套路,說白了印度想靠制造麻煩,多撈點好處。
在上合組織,印度也是攪局專業戶。自從加入上合組織后,印度累計提出42次聲明修改要求,大部分都是針對巴基斯坦的條款。而且,印度在關鍵時刻經常拖后腿。首腦理事會會議上,拒絕簽署支持“一帶一路”倡議聲明;之后拒絕譴責以色列襲擊伊朗;青島防長會議上,拒絕簽署聯合公報,導致無法發布聯合聲明。這些違背行為嚴重違背上合的核心原則,讓其他國家異常不滿。
隨著時間推移,作為莫迪政府外交策略的代言人,蘇杰生的對華態度發生180度大轉彎,從強硬對抗變成策略緩和。2020年加勒萬河谷沖突后,他多次公開宣稱“邊境問題不解決,中印關系無法正常化”,甚至在上合峰會直接攻擊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然而到了2024年12月,他突然同意重啟擱置五年的邊界問題,中間態度反復無常了一陣,緊接著就是這次訪華,說明什么?說明莫迪終究還是妥協了。而且這也表明中印邊境問題將迎來重大突破。
這背后,和印度國內面臨多重壓力,戰略困境集中爆發有關系。第一,經濟波動大。2024年,印度對華貿易逆差突破850億美元,中國成為印度最大貿易伙伴。而且印度在光伏板、稀土、電子元件等關鍵領域,高度依賴中國。第二,地緣政治逐漸被邊緣化。在上合組織,印度拖后腿的表現,讓俄羅斯、伊朗等成員國忍無可忍,開始推動“去印度化”合作機制。之后中、俄、伊、巴四國防長更是舉行閉門小會,協調共同安全議題,把印度晾在一邊。更好笑的是,印度的騎墻策略也讓美國很不滿意,醞釀繼續加征關稅。第三,軍事和邊境壓力激增。每年要耗費巨資在高海拔地區部署軍隊,成本過于高昂,后勤快支持不下去了。印巴空戰的失敗,讓印度意識到,和中國的軍事差距還很大。第四,國內政治反噬。蘇杰生此前的強硬路線,讓印度不得不以犧牲經濟為代價,引發國內不滿,導致莫迪在2024年大選中慘勝。下一次印度大選即將開始,莫迪急需實現外交突破,增加支持率。
03 結語
如今,隨著全球南方崛起、中美博弈加劇,中印關系走向會對世界秩序產生影響。此次,蘇杰生訪華釋放的積極信號,預示兩國即將進入新階段。但也得明白,印度的焦慮短期內無法消除,它在不放棄當老大的野心同時,也想吃到中國市場的紅利;想靠美國制衡中國,又怕淪為大國博弈的犧牲品。對中國來說,對印度保持開放的同時,需時刻對印度保持警惕,守好自己底線。希望印度摒棄短期投機思維,不要老想著爭個輸贏,和中國攜手發展,為多極世界注入穩定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