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剛拿了華表獎影帝,張譯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慶祝,而是宣布停工,回家陪貓。
在外人看來這近乎任性,但張譯卻說:“沒有貓,我演不了戲。”這句話,藏著他成功的真正原因。
貓,其實才是我真正的表演老師
圈里人常說,演戲要“真聽、真看、真感覺”。
張譯也認同這個說法,不過他學表演,不是拜哪個大師門下,而是天天在家跟七只貓混。
他沒少花時間觀察這些毛孩子:腳步稍微重一點,貓立馬炸毛,眼睛瞪得老大,一副“誰嚇我了”的架勢。
要是走路輕些,它連眼皮都懶得抬一下,尾巴一甩,意思是“知道了,別煩我”。
這種細微的反應差別,對他來說,就是表演該有的分寸感。
貓的世界沒有臺詞,也不會假裝。
餓了就叫,害怕就跑,舒服了就咕嚕咕嚕。
它們怎么反應,完全憑感覺,不摻一點假。
張譯就是從這幾只貓身上,悟出了演戲的真諦:最頂級的“演”,其實是“成為”。
不是裝成憤怒的樣子,而是真正變成那種情緒的人。
小時候張譯養過一只流浪貓,那時候他太著急了,總想把它“訓練”得更乖更聽話,什么都要它學。
結果貓受不了,跑了。
等再找到時,貓已經僵硬地躺在地上,沒了氣息。
那一刻,他突然明白了,真正的愛,不是控制,不是塑造,而是尊重和理解。
也正是那天起,他開始放下那點“人類的優越感”,認真地去體會一個生命的情緒和反應。
那十年“不會演戲”的日子,反倒成了最寶貴的養分
張譯當演員,真不是一帆風順的事。
張譯一開始考北京廣播學院,連著好幾次都沒過。
轉頭去沖表演系,又被老師嫌棄長得“不太像演員”,有人甚至勸他干脆別走這條路了。
后來好不容易進了部隊話劇團,結果第一評價就是:“這小子,全班演得最差。”
十年軍旅生活,他幾乎沒正經演過戲,不是跑龍套,就是寫材料、拿著話筒當主持。
聽起來跟表演八桿子打不著,但這一段時間,悄悄把“當兵的底子”,打進了他整個人的狀態里。
這段經歷也讓他學到了不少真本事。
直到28歲,他憑《士兵突擊》火了。
張譯演的那個班長史今,在天安門前忍著眼淚說再見的場景,扎進了無數人心里。
那不是在演一個兵退伍,那一刻,他就是那個兵,站在青春和信仰的分界線上,真切告別。
為啥能演到那個份兒上?因為他懂。
他真的當過兵,那種感覺,他早就感受過了。
所以別看他前半段路走得跌跌撞撞,那些年“不會演戲”的時光,其實早就悄悄把他養成了一個真正懂表演、會感受的人。
對他來說,生活才是最早、也是最厲害的老師。
硬漢形象只是表面
電影里的張譯,是標準的硬漢。
《紅海行動》里,他是沖鋒陷陣、眼神能殺人的蛟龍隊長;
《八佰》里,是那個算盤打得飛快、內心卻藏著血性的“老算盤”;
《懸崖之上》里,頂著酷刑死咬情報的特工形象,讓人看了直皺眉。
可戲一收工,鏡頭一放下,這位硬漢就徹底軟成了棉花糖。
他是個十足的貓奴,家里貓多到得開家庭會議。
整整七只,為了讓它們自由出入,他直接在臥室和貓房之間的墻上鑿了個洞。
他的車后備廂,常年塞著貓糧和水。
哪怕半夜拍完戲,一路開到累癱,只要路邊出現流浪貓狗,他一定會停下,輕手輕腳地靠近,等它們吃飽喝足再離開。
朋友不理解,問他干嘛這么上心。
他只說了一句:“看見了,就沒法裝作沒看見。”
這句話他不是說說而已,而是一直都有行動。
這些年,他親手為237只死在街頭的流浪小動物安了葬。
第一次做的時候他也怕,手直哆嗦。
但看到那些小小的、早已僵硬的身軀,他還是咬著牙挖坑、鋪布、安放。
在張譯心里,他們曾經來過這世上一趟,就不該連最后的尊嚴都沒有。
硬漢皮囊底下最真實、最動人的地方就在這。
那份溫柔,不只給了貓
2010年,張譯用第一只貓“果子”的名字,創立了“果子聯盟”,一個專門救助流浪動物的網絡平臺。
這些年,這個小小的“貓窩”,已經幫助全國超過四千只流浪貓找到了生路。
在張譯的帶動下,好友姚晨也成了貓奴。
他所住的小區,居民們自發裝了太陽能貓屋,孩子們用壓歲錢給流浪貓搭窩,方便小貓過冬。
很多事,就是這么開始的:一個人堅持做,慢慢就有人跟上了,環境也悄悄變了。
而張譯從貓身上學到的共情,也不只停留在動物身上。
汶川地震一周年,他專程去了什邡,當起志愿者。
張譯為失去六位親人的英雄老師陳宏,操辦了一場體面又溫暖的轉業儀式。
他拍了一部短片《老人愿》,提醒大家別忘了父母,哪怕再忙,一周一個電話也別少。
張譯也非常關心孩子,參與推動“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強制報告制度”。
新片《九部的檢察官》里干脆親自演了位未檢檢察官,把校園霸凌、網絡暴力這些沉重話題擺到大眾眼前。
張譯的眼光,總是投向那些被忽視的角落。
從環境保護、氣候變化,到一個個看似微小卻真實存在的問題,張譯始終選擇站在“弱的一方”。
停下來,是為了活得更真,也演得更好
現在的張譯,主動停 了下來。
不是封獎謝幕,也不是功成身退。
張譯說,拿了華表獎,就像簽了一份“觀眾合同”,觀眾把信任給了你,你就得拿真本事去回應。
那這份本事從哪來?得從生活里找。
演員一旦脫離了真實生活,演出來的角色再“有技巧”,也難免讓觀眾信服。
張譯身上的那點“真勁兒”,正是從鏟貓屎、掃街邊、觀察人間點滴里一點點積累起來的。
張譯說:“表演是生活的影子,你都不生活了,影子哪來?”
他不光是在提醒自己別被節奏帶跑,也像是在跟我們說:該停的時候就停一停。
慢下來,才能看清楚,看清了,才能真正體會。
而只有真正體會過,你才算活過。
也許哪天他回到銀幕上,我們能從他身上看到更多的好角色。
因為對張譯來說,演戲這件事,從來都不是靠模仿,而是靠感受。
不是演一個人活著的樣子,而是真正去活一次。
而這一切的開始,不過是因為,他認真地看了一只貓。
參考信源
中國慈善家,2025-05-06,張譯要停工陪貓,真不是托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