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經一人護一國,如果沒有她,這個世界上,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南京大屠殺的事情。她就是美籍華裔作家張純如,但是她年僅36歲時卻選擇了自殺,也因此留下了很多的謎團。直到人民日報痛揭她死亡的幕后推手,才了解到她生活的背后竟然是這樣的。
英文版《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問世
那是在1994年,張純如無意之中,看到一張史料照片,那一刻,她才真正首次知曉南京大屠殺之事。
其實在這之前,父母也都和她講過這些事情,講過小時候怎么在防空洞中逃生,還有南京大屠殺的事情,但是當時父母講的她都是半信半疑的,而且講的還是那么的血腥,她去問老師,老師說不知道,去圖書館查也沒有資料。
直到這張史料的出現,讓她堅信了這件的事情,也讓她一發不可收拾的要去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寫一本英文版的《南京大屠殺》,讓更多人了解這件事情。
于是她就開始尋找大量的資料,對待事情,她也是十分嚴謹的。1995年,張純如到達南京。她四處尋訪南京大屠殺的幸存者,并且還搜集了大量史料
盡管她中文水平欠佳,采訪時會遭遇諸多困難,但她依舊積極應對一切,甚至一度帶病工作。白天完成對幸存者的采訪后,晚上就會把這些采訪內容整理好。
在完成《南京大屠殺》期間,她需要面對很多血腥的照片,看著那些史料,她有時候感到頭暈,精神上難以承受。但是作為一個新聞撰稿人,她必須忍下那些感性的心情,還要理性的去面對這一切,理性的寫下這些文字。
在她的不懈堅持下,1997年,《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終于問世。當時29歲的她也因此一夜成名。一個月內,此書印刷7次,后來還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
她所做的事情也讓更多人了解到了南京大屠殺的真實情況。
遭遇恐嚇之下并沒有被打倒
張純如聲名鵲起之后,也引起日本極右翼分子的關注。他們竟然組團攻擊張純如,還給她寄去了恐嚇信,本來就受到過精神上的折磨的張純如,這次又患上了更加嚴重的抑郁癥。但是她并沒有妥協。
在這期間,還有很多人受到蠱惑,在不明情況之下,也對張純如展開批評。甚至說她所用的詞并不恰當。就比如一個叫傅佛果的作者竟然在報紙上刊登,認為張純如所用的holocaust(大屠殺)這個詞不恰當。
不應該用來形容南京大屠殺。還宣稱這個詞匯是用以形容對猶太人的種族滅絕的。但是這個說辭被張純如的編輯,一個猶太人叫蘇珊.拉賓娜給反駁了。
盡管如此,也沒有打消那些別有用心的人的質疑。諸多質疑紛至沓來,然而張純如始終未曾忘卻自己的目的。
在美國的一檔采訪節目里,她英勇無畏,毅然與日本駐美大使齊藤邦彥展開溝通。此次溝通中,她期望他能承認日本曾犯下的罪行,進而向中國人致歉。
然而,他仍然對這一問題避而不談,只是以“我們認識到了非常不幸之事,日本軍隊有暴力行為”回應張純如的提問。張純如自始至終都未曾聽到“道歉”二字。
此后,張純如的母親張盈盈還回憶稱,女兒表現得極為出色,態度很強硬。但是正是因為這件事情,讓被動的張純如更加的被動,因為面對的是日本駐美大使,讓家人也是很擔心,就連張純如父親的同事都提議說應該給她找個保鏢。
正當家人都很擔心的時候,果不其然,張純如收到了恐嚇信。
但是這些并沒有阻擋她要做的事情,也沒有任何的妥協。而且還更深入的研究起日本這次的罪行,不僅僅在中國人民身上,還對其他國家造成了傷害。
揭露自殺真相
然而,令人悲痛的是,張純如于2004年11月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當這個消息傳播開來的時候,眾人都很詫異,更是在西方引起震動。
在她去世之前,她正在研究巴丹行軍這個題材,也是“二戰”歷史上的一次慘禍,她還是一如既往的追求事實,采訪了很多行軍的老兵,這些沉重的記憶讓她又一次恍惚。其實這些還不足以讓她有輕生的念頭。直到最近人民日報的一篇文章,揭開了真相。
正如她在留下的遺書中所提到的“我覺得被CIA或是別的什么組織盯上了”。其中包括前面所說的恐嚇信之類的,再加上最近《日本回聲》的停刊,讓我們意識到張純如的死亡并不簡單。
《日本回聲》這本書是英國的一本英文刊物,是面向英語國家發行的,從名字來看,無非就是說日本的正面形象,還有反張純如的一些文章。
然而,據最近爆料,當日本外務省停止資助這本刊物的時候,該出版商說出了真相,當時有很多對日本不利的都被壓下來了。傳播了對張純如不利的言論。
一個雜志出版社,竟然為了錢,而不顧事實的真相,就隨意地發文傳播,真的是失去了新聞的價值觀。然而,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像這樣的出版社究竟有多少,實在是不得而知。
本來張純如在整理史料的時候,都已經有精神上的壓力,再加上這些社會上的輿論,讓她的壓力更大,顯然他們成為了張純如死亡的幕后推手。
蘭迪·霍普金斯說:“每次南京大屠殺周年到來,世界的目光會重新聚焦于那段歷史,我希望我們的書在這些時刻出現,讓張純如的著作不斷被講述。她展現了一個人挖掘證據,揭示真相的力量,這讓我無比敬佩。”
張純如,是以筆為槍,為三十萬亡靈吶喊的英雄。
結語
“忘記過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轍。張純如在其著作《南京大屠殺》前言中說到。
而張純如寫作的目的,就是讓國人乃至世人不要忘記曾經發生的事。在她去世后,她的墓碑上,刻著“愛妻、母親、作家、史學家和人權斗士”。她的行為始終影響著國人,銘記歷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