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7月13日,澳大利亞國防工業部長帕特·康羅伊對外宣布,由美國、澳洲等19國40000多名士兵參加的“護身軍刀2025”聯合軍演,在澳洲正式拉開帷幕。
按照參演澳軍負責人賈斯汀·瓊斯中將的說法,這次聯合軍演能集中19個戰略伙伴參加,這意味著什么,希望中國能夠好好琢磨琢磨,可以確認的是,這19國都有著尋求一個和平穩定與自由印太地區。
美澳19國軍演:軍事威懾背后的戰略焦慮
2025年7月13日,澳大利亞國防工業部長帕特·康羅伊宣布,由美國、澳大利亞等19國4萬多名士兵參與的“護身軍刀2025”聯合軍演在澳大利亞正式拉開帷幕。
這場號稱“史上規模最大”的演習,參演國涵蓋美國、英國、加拿大、法國、德國、印度、日本等印太地區主要國家,甚至包括挪威、印尼等非傳統亞太國家,陣容空前龐大。
英國“威爾士親王”號航母打擊群不遠萬里從歐洲趕來,與美國“華盛頓”號航母共同組成雙航母編隊,試圖以“海上肌肉”展示西方陣營的團結。
澳軍負責人賈斯汀·瓊斯中將在開幕式上直言不諱地表示,19國齊聚意味著“戰略伙伴的堅定立場”,希望中國“好好琢磨琢磨”。這種將軍事演習與特定國家直接掛鉤的言論,徹底撕下了“不針對第三國”的虛偽面紗。
事實上,此次演習的核心科目——“高對抗環境中的后勤保障”和“敏捷戰斗部署”,正是美軍針對解放軍遠程打擊能力量身定制的反制方案。
美軍擔心,一旦臺海或南海爆發沖突,第一島鏈的軍事基地將在解放軍導彈雨下化為廢墟,因此需要演練如何將兵力分散到偏遠島嶼,通過快速機動和臨時補給維持作戰能力。
然而,這種“虛張聲勢”的背后,暴露的是美國在印太戰略上的深層焦慮。就在兩個月前,美國智庫CSIS的戰略論壇上,美軍將領罕見承認在稀土供應鏈、電子傳感器等領域對中國的嚴重依賴,例如F-18戰機發射的AIM-9導彈導引頭幾乎完全依賴中國生產的銦銻化合物。
這種“致命弱點”在軍演中尤為刺眼——參演的19國雖然擺出聯合姿態,但真正能為美軍提供戰略資源支撐的少之又少。澳大利亞雖擁有稀土礦藏,卻缺乏完整的加工能力,最終仍需依賴中國的精煉技術。
中國衛星技術突破:太空博弈的新戰場
就在軍演鑼鼓喧天之際,中國的“無聲反擊”悄然展開。美國太空監測公司COMSPOC發現,中國的實踐21號和實踐25號衛星近期頻繁進行太空對接機動,疑似在進行衛星間燃料補給和設備維護。這一發現迅速引發五角大樓高度警惕,因為這兩項技術正是太空軍事化的核心能力。
實踐21號衛星早在2021年就曾展示過“太空拖船”的本領——它成功將一顆失效的北斗衛星從地球同步軌道拖入“墓地軌道”,避免了太空垃圾碰撞風險。
這種“非合作目標交會技術”看似用于清理太空垃圾,實則具備軍事潛力:理論上,它可以接近并干擾敵方衛星,甚至通過物理接觸使其失效。
而實踐25號衛星則在2025年初驗證了在軌加油技術,能為燃料即將耗盡的衛星“續命”,延長其服役壽命。這種技術突破直接挑戰了美國在太空領域的傳統優勢——此前,美國格魯曼公司的MEV-1衛星雖能為其他衛星加油,但中國的技術迭代速度遠超預期,僅用三年時間就從“拖船”升級為“太空加油站”。
更令美軍不安的是,中國衛星的功能正從單一任務向多功能集成發展。例如,實踐21號在執行拖曳任務時,可能同時搭載偵察設備,對地面軍事活動進行實時監測。
這種“軍民兩用”特性讓美國難以界定其性質——中國可以宣稱這是和平利用太空,但軍事專家指出,一旦發生沖突,這些衛星完全可能轉化為反衛星武器。事實上,2023年“護身軍刀”演習期間,中國衛星就曾被指控對演習區域進行密集偵察,飛越次數超過3000次。
戰略博弈升級:從地面到太空的全方位競爭
美澳軍演與中國衛星異動的背后,是一場從地面到太空的全方位戰略博弈。美軍試圖通過聯合軍演鞏固盟友體系,卻在稀土供應鏈、太空技術等關鍵領域暴露出致命短板;中國則以“精準反制”展示非對稱優勢,將競爭戰場擴展到美國最薄弱的環節。
在稀土領域,中國掌握全球90%的生產加工能力,美軍隱身戰機、高超音速導彈等尖端武器都依賴中國供應的磁性材料。這種依賴在軍演中尤為致命——參演的19國若長期依賴中國稀土,其軍事裝備的可持續性將大打折扣。
而中國近期通過出口管制等“精準出招”,已讓美國軍工企業嘗到苦頭。例如,美國雷神公司的AIM-120導彈生產線因稀土短缺被迫減產,直接影響美軍全球部署能力。
在太空領域,中國正以“彎道超車”姿態改寫游戲規則。實現21號和25號衛星的技術突破,不僅提升了衛星的生存能力,還為“太空母艦”等未來概念奠定基礎。
美國太空軍副主管羅恩·勒奇曾公開表示,中國正在將太空競爭引向“不受控”的方向。這種焦慮并非空穴來風——中國已發射數百顆低軌衛星,構建起覆蓋全球的天基偵察網絡,其重訪頻率和分辨率足以實時跟蹤美軍航母動向。相比之下,澳大利亞連一顆軍事衛星都沒有,完全依賴美國的情報支援,這種不對稱性在沖突中可能成為致命弱點。
這場博弈的未來走向,將取決于雙方在技術創新和戰略資源上的較量。美國雖試圖通過盟友體系分攤壓力,但19國的“聯合秀”難以掩蓋各自利益的分歧——印度、印尼等國不愿在中美間選邊站隊,歐洲國家更關注自身安全而非印太事務。
而中國則通過稀土控制、太空技術突破等組合拳,逐步構建起“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優勢。正如美軍將領在CSIS論壇上承認的那樣,這種“系統性脆弱性”若無法扭轉,美國的軍事霸權將面臨前所未有的衰落風險。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美澳的軍事演習如同“紙老虎”,看似張牙舞爪,實則暴露了戰略資源的空心化;而中國的衛星技術突破則像“沉默的劍客”,以精準的技術反制,在太空戰場上劃出了新的勢力范圍。未來的競爭,或許不再是單純的軍事對抗,而是一場涉及稀土、太空、供應鏈的全方位“體系戰爭”。
信息來源:備戰“中美沖突”,美軍來真的了?
2025-07-09 大象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