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曾試圖扮演永恒的主導者,但隨著局勢演變,他似乎正逐漸淪為他人手中的棋子。美國不僅在關鍵資源上受制于人,更在國際舞臺上遭遇盟友的聯合抵制,“美國優先”正悄然滑向“孤立無援”的境地。
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期接連采取多項舉措,這些行動彼此關聯,折射出美國當前所承受的壓力及戰略調整。特別是在中美第三輪貿易談判即將開啟之際,特朗普對華關系的四字定調,再次將兩國緊張局勢推向風口浪尖。
這一舉動甚至可能導致他缺席九三閱兵儀式,那么這四個字究竟是什么?
開局就亮了底牌
為迎接即將到來的中美第三輪談判,美國正在積極布局。自貿易戰爆發以來,中方加強了對稀土出口的管控,迫使特朗普不得不尋求對話。
這種材料雖然名字樸實,卻是現代工業體系中的核心要素,尤其在軍工領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以F-35戰斗機為例,若缺乏稀土元素,整架戰機便如同一堆昂貴的金屬廢料;而精準制導導彈,若沒有稀土支持,也難以發揮其應有的作戰效能。
一邊是對華施壓不斷升級,另一邊卻是美軍稀土儲備僅能維持數月之需,如此局面下,出現了頗具戲劇性的反轉。
前一刻還在強硬表態,后一刻華盛頓高層卻紛紛釋放緩和信號,財政部長與商務部長接連發聲,急于重啟談判進程。
然而,在談判前夕,特朗普卻聲稱目前中美之間的貿易狀況“非常公平”,這番措辭顯然意在塑造輿論優勢,意圖在談判桌上占據主動地位。
中國外交部對此迅速回應,建議美方直接向相關機構了解情況,此舉恰好擊中了美國政府的軟肋——他們急于重啟談判,并非出于友好意愿,而是因為供應鏈被牢牢卡住。
“關稅重拳”
如果說稀土問題屬于結構性隱患,那關稅政策則讓特朗普陷入了全球范圍內的外交困境。他堅信關稅是解決一切問題的萬能鑰匙,只要加征,各國都會乖乖低頭求饒。
他向包括日本、韓國在內的十多個國家發出最后通牒,本以為會看到一場“萬國來朝”的好戲,結果迎來的卻是無聲的抵抗。
當美國官員踏上亞洲土地,迎接他們的不再是昔日的恭敬有加,而是東盟國家前所未有的統一立場。各國已經看清:特朗普的關稅威脅看似聲勢浩大,實則未必真正落地。他一再推遲加稅時間,本身就已暴露出猶豫與壓力。
于是,一種微妙的共識悄然形成:只要我們堅持到底,他就可能率先退縮。這種“寧愿承受損失也要堅決應對”的態度,宣告了特朗普式霸凌策略的失效。
他高估了自己的威懾力,卻低估了其他國家的抗壓能力。原本希望通過“關稅猛擊”震懾全球,結果卻將自己逼入墻角。繼續加稅,盟友反目成仇,“美國優先”徹底演變為“美國孤立”;可若就此收手,又顯得顏面盡失。
除了在貿易戰場上的明爭暗斗,特朗普在更為隱秘的外交博弈中也顯現出疲態。例如,對于是否出席一些重大國際場合,他的態度充滿權衡與無奈。
他為何越來越不愿遠行?主要還是國內政治壓力加劇。在美國本土,對華強硬幾乎已成為“政治正確”的象征。
任何一絲“示弱”的跡象,都可能成為反對派攻擊的彈藥。如果特朗普出現在不該出現的場合,民主黨便會立刻給他戴上“對華妥協”的帽子。為了爭取選票,他不敢輕易冒險。
他曾設想通過拉攏俄羅斯來牽制中國,滿懷期待地向普京釋放善意,結果對方根本不買賬,反而在烏克蘭等問題上提出令美國難以接受的條件,雙方幾乎不歡而散,關系迅速惡化。在這種背景下,若在國際場合與普京同臺,場面無疑尷尬至極,不去反倒是一種體面之舉。
這完全符合他一貫的交易型風格。在重要會談之前,先放出“我不會去”的風聲,既是試探也是留有余地。一旦談判取得成果,他便可順勢改變主意,華麗亮相,把功勞歸于己身。
結語
一個宣稱要實現全面自主的國家,卻因關鍵原材料不得不低頭求談;一個試圖以經濟手段號令天下的強國,卻被眾多“小兄弟”聯手抵制,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一個世界頭號大國的領導人,連一次出訪都要反復權衡,唯恐被政敵抓住把柄。
這哪里還能稱得上“優先”?分明是“受限”。特朗普或許忘記了,在當今世界格局中,沒有任何一個玩家可以無視規則,也沒有哪張底牌能夠永遠隱藏。當他試圖將所有人都變成自己的籌碼時,他自己也早已成為這張復雜棋局中的一枚被動棋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