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吳大爺二三事,一起共同成長
知識分享 丨生活感悟
學習思考,尋找自我。
大家好,我是滿肚子雞湯的吳大爺,一個天天在鍵盤上敲打心靈,喜歡給人講知識講故事的男人。
企業這件事,說到底,最后都得落在產品上。
你可以搞組織、斗內耗、練管理、做文化,花樣再多,如果產品不行,所有努力不過是自嗨。
而褚時健,是個骨子里相信“產品主義”的人。
熬過內斗、立好規矩之后,他轉過身來,盯準了玉溪卷煙廠的核心命門——產品質量。
一、重回初心:抓質量是對得起消費者的底線
“我們不是搞運動,我們是做企業。”
在煙廠內部被整頓清理之后,褚時健清楚地知道:下一個階段,要講究真刀真槍的能力了。
于是他帶著一幫核心干部,實地去外省先進煙廠“抄作業”。
回來后,他直接下單了當時全國最貴的卷煙設備——MK9–5,價格高達261萬元,這相當于當時一個中等縣城幾年的財政收入。
這不是沖動消費,這是一次有理有據的“杠桿操作”。
他在全體中層會上講得明明白白:機器引進后,兩個月就可以回本,只要煙葉質量跟得上,產量會翻倍,利潤也會翻倍。
他甚至畫出了數據模型圖,讓每一個干部心服口服。
這是一種產品主義的實用理性:先抓質量,后講市場。
二、高科技“打臉”:不是設備不行,是我們不夠格
但是引進MK9–5之后,產能不升反降。
機器時不時停下來罷工,所有人都開始質疑:是不是買錯了?
褚時健不信邪,他請來了設備廠家兩位工程師,排查45天,終于找到問題所在。
不是設備不行,是原料達不到標準。
原來這臺進口設備配有一個電子質量監控系統,一旦煙葉不達標,就會自動停機。
玉溪廠的煙葉,直接被“技術”否了。
面對事實,褚時健沒有情緒化,也沒有責怪人。
他組織了高頻次原料調整、工藝優化、測試數據回收,改進了50多次,終于讓設備穩定運轉,效率提升顯著。
不是設備“水土不服”,是我們的技術還不夠硬。
三、政策邊緣地帶的“灰度突破”:要不要跟廣東商人做生意?
想把產品做好,原材料必須跟得上。
但當時國內高級濾嘴棒、盤紙等輔料極度短缺,掌握資源的是一批廣東商人。
問題來了:要不要和他們做生意?
這是個政策灰區。
往左一步,是“投機倒把”;往右一步,是“搞活經濟”。
很多廠長不敢動,怕一腳踩空,一生完蛋。
但褚時健動了。
他知道不解決原料問題,設備再好也白搭。
他帶人到廣東串換輔料,硬是用自己廠的庫存換來關鍵原料。
機器順利開機,兩個月就回本。
結果呢?
紀委盯上來了。
1982年,玉溪紀委以“串換輔料”為由,給了褚時健“黨內嚴重警告”處分。
褚時健默默承受,沒有辯解,只說了一句:“想想我們賺的錢,這個罪名我扛了。”
這是典型的“底線策略”:可以違規,但不能亂來。
四、“工時事件”:讓制度踩了坑,也不能不做事
后來他又因為工時調整被人舉報,所謂“違反勞動紀律”。
但其實他只是試圖用更精細的時間管理,來提高工效。
一次次頂風操作,一個又一個舉報信,但褚時健不是不謹慎,而是清楚一件事:國企改革,不可能完全在制度內完成。
幸好,貴人相助。
玉溪地委再次站出來為他兜底:只要企業賺錢,我們愿意擔責。
這是體制內罕見的信任。
也正因為這份信任,褚時健才敢跑得更遠。
五、第一筆2300萬美元貸款:四個月做思想工作換來的軍令狀
1983年后,國家放開了“外匯貸款用于技改”的政策。
但有個前提:企業必須有還款能力。
褚時健一看,這就是天賜良機。
他迅速著手準備材料,申請引進世界最先進的制絲生產線,總額2300萬美元。
這個金額,對地方政府來說幾乎是天文數字。
云南技委和銀行都不敢輕易批。
怎么辦?
他用了整整四個月,做技術可行性說明,談利稅增收測算,連夜敲辦公室的燈,也要講清楚“投資回報率”。
最后他簽下一紙軍令狀:三年還清貸款,每年利稅遞增1億元。
貸款批了,設備也引進了。
這不是一次企業技改,這是一次體制內對“冒險精神”的默許與接納。
六、“制度內的叛逆者”:看清規則,更要知道什么時候該打破它
回頭看,這一系列操作,是對政策、技術、市場、組織四個維度的跨界穿梭。
褚時健不是個保守者,他是個理性冒險家。
他不在意身上有沒有“處分”,他更在意產品能不能做出來,企業能不能掙錢。
他的底層邏輯是清晰的:
不是所有規則都能適配現實。
真正的改革者,要敢于突破灰度地帶。
技術永遠不是買設備那么簡單,它是流程、標準、質量控制的綜合性管理。
七、他不是天生強人,他只是從不松手
有人說褚時健是強人,其實不然。
他不是一開始就強硬。他年輕時也軟弱、猶豫,也因投機倒把被處分,也在工時管理上摔過跟頭。
但他有個本事:知道什么時候等待,知道什么時候突破。
面對設備無法啟動,他不是抱怨,而是一次次試錯。
面對政策模糊,他不是繞道,而是踩點突破。
面對組織猶疑,他不是對抗,而是做思想工作。
面對外匯貸款,他不是喊口號,而是簽下軍令狀。
他的強,是在一次次啃硬骨頭里長出來的。
結語:有些困難不能急于求成,但你要一直惦記著
褚時健說得好:“做企業就是做產品,產品做不好,一切都白搭。”
但是在中國的體制內,這句話的實現之路,從來不只是“埋頭干活”那么簡單。
你得會做人、會講制度、會看天吃飯,也要敢在關鍵時刻逆風起飛。
在這個對改革、合規、戰略、執行充滿矛盾張力的年代,他用行動詮釋了什么叫:
“不能急于求成,但你得一直惦記著。”
這也是今天的我們最該記住的一句話。
歡迎點贊、轉發、評論。
我是吳大爺,夜風同學
愿一路陪你共同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