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特朗普表示將就“俄羅斯問題”發表一項“重大聲明”。這一消息迅速引爆全球輿論。人們紛紛猜測,這是不是意味著,美國真的要動用那把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對中國和印度商品加征高達500%的懲罰性關稅?
這一切的起點,還得從一項名叫“格雷厄姆法案”的議案說起。2025年7月7日,美國參議員林賽·格雷厄姆在國會推進了一項令人瞠目結舌的提案。
這份法案明確指出,凡是繼續從俄羅斯進口能源、卻未向烏克蘭提供援助的國家,其出口到美國的商品將被征收500%的二級關稅。中國和印度赫然在列。
這個提案不是空談,更不是炒作。格雷厄姆表示,法案已經獲得82至84位參議員的支持,具備“強大立法基礎”。他還透露,已親自向特朗普匯報,并得到了“當場認可”。
一場關于能源、博弈、制裁和全球秩序的角力,就此拉開帷幕。如果說這是打擊俄羅斯的“殺手锏”,那代價之高、牽涉之廣,足以震撼全球市場。俄羅斯當前最主要的財政來源正是石油與天然氣的出口,中國與印度是其最大買家。
根據5月數據顯示,中國日均從俄羅斯進口196萬桶原油,占總進口量17%;印度則創下歷史新高,日均進口210萬桶,占比近四成。
這顯然不是一個小數字,而是牽動世界能源價格的大動脈。特朗普團隊的算盤打得很精:通過對中印施壓,切斷俄羅斯的“財政輸血管”,從而在烏克蘭問題上逼普京就范。
但事情并不如想象中簡單。就在7月初,美國與印度剛剛敲定了一項臨時關稅協議,明確印度出口商品關稅不超過20%。剛簽完協議就準備翻臉,將稅率提高到500%?這不僅是外交上的自相矛盾,更是對自己“印太戰略”的徹底打臉。
尤其是印度方面,7月2日,印度外長蘇杰生親赴華盛頓,與格雷厄姆接觸并“表達印度立場”。他表示,印度高度依賴俄羅斯能源,希望美方“理解現實”,甚至寄望“船到橋頭自然直”。
這種“溫和求情”的姿態,被不少人解讀為軟弱與幻想。印度的戰略單純體現在,它仍然相信“自己是美國朋友”,不會被像中國那樣對待。可現實卻可能狠狠打臉——美國的利益永遠優先,哪怕是盟友也躲不過制裁的風暴。
與印度不同,中方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中俄之間的能源合作是基于市場規律和主權平等,“不針對第三方,也不接受任何第三方干涉”。對于美國的所謂“長臂管轄”,中方已明確表示——不接受、不承認、不配合。
要知道中國并不是第一次面對來自美國的極限施壓,也早已識破這種“威脅-交易-再威脅”的套路。面對格雷厄姆法案,中國沒有妥協,更沒有示弱。相反,中方加快稀土出口審批、繼續深化與俄羅斯的能源合作,并與美國保持高層溝通。
中美外長在吉隆坡東盟會議上舉行了簡短但“具有建設性”的會晤,外界普遍認為,這是為9月可能召開的中美元首峰會做鋪墊。
如此關鍵時刻,特朗普若真揮出“500%關稅”的重拳,無異于自毀橋梁。不僅如此,中國與俄羅斯之間的合作早已超越了簡單的買賣關系。在普京罕見進行為期四天的訪華期間,中俄雙方在能源、金融與安全領域展開深度交流。
有分析指出,面對美方步步緊逼,中俄正在加快“去美元化”步伐,人民幣、盧布在能源結算中的使用比例正在悄然上升。
這背后,是一場全球金融格局的暗戰。長期以來,美元在全球能源結算中占據主導地位,美國也借此在全球范圍內施加金融制裁。
但隨著越來越多國家嘗試本幣結算,這種霸權正在被逐步侵蝕。如果美國真的對多個主要經濟體同時動用“二級制裁”,只會加速這一趨勢。
這正是格雷厄姆法案被稱為“雙刃劍”的原因。一旦啟動,不僅俄羅斯受傷,全球能源市場將陷入劇烈震蕩,而美國本土也將迎來“買單風暴”。
目前國際油價已處于高位,若中印兩國因壓力減少俄油采購,市場供應將迅速收緊。一旦油價突破100美元/桶,通脹壓力將席卷全球,美國民眾也難以承受高昂的生活成本。
特朗普,真的能承受這一連鎖反應帶來的政治代價嗎?2026年,美國大選年將至,通脹問題無疑將成為選民最關心的問題之一。若因貿然實施制裁導致油價飆升、物價飛漲,特朗普的選情恐怕也將受到嚴重沖擊。
正因如此,盡管格雷厄姆法案在國會推進迅速,特朗普卻遲遲不肯“落錘”。他在不斷釋放模糊信號,制造不確定性,試圖通過威壓手段換取談判優勢。
這種做法,在外交層面被稱為“極限施壓”,實則是一種“高壓談判術”。特朗普希望通過制造心理壓力,讓中印主動做出讓步,減少對俄采購,從而不戰而屈人之兵。但這一次,特朗普可能打錯了算盤。
中國早已明白,一旦妥協,只會換來變本加厲的訛詐。印度雖有猶豫,但也開始意識到,與其被動應對,不如尋找區域合作的新路徑。
美國若執意推動該法案,不僅將面臨全球市場的反彈,還可能引發盟友內部的分裂和爭議,甚至徹底攪亂全球產業鏈。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政府內部也對該法案持保留態度。白宮在格雷厄姆提出法案后,并未立即表態支持,也未作出澄清。外界普遍認為,這是在“讓子彈飛一會”,觀察市場和輿論反應。市場的沉默,其實正說明這場風暴的“政治操弄”本質。
如果該法案真如其表面那樣強硬,資本市場早已掀起波瀾。但如今風平浪靜,反而側面印證,這更像是特朗普的一張談判籌碼,而非真正準備動用的“核武器”。
當然,即便是“嚇唬工具”,其威力依舊不可小覷。格雷厄姆本人曾直言:“我要做的,就是給特朗普一個他現在還沒有的工具。”一旦法案通過,是否實施完全由總統決定。這種“總統豁免條款”,也讓法案變得更加政治化、工具化。
從“貿易戰”到“能源戰”,美國的外交策略越來越傾向于工具化、極端化。但越是走極端,越容易失控。
這場看似針對俄羅斯的制裁博弈,實則已演變成一場牽動全球的經濟戰爭。它不只是中國與美國的博弈,更是各國如何捍衛自身利益、抵御霸權干預的一場集體抗爭。
一旦格雷厄姆法案真正落地,全球能源格局、貿易格局乃至貨幣體系都將發生劇烈重構。而美國,未必是笑到最后的那一個。
中印是否會屈服?俄羅斯是否會被孤立?美國是否敢真正動手?從目前來看,這更像是一場氣勢洶洶的心理戰,而不是立刻就要爆發的沖突。
真正的答案,還要看接下來幾個月的博弈走向。特朗普想借“500%關稅”撬動世界,但這把錘子,若砸偏了,也可能砸到自己腳上。
信息來源:
[1]俄媒:特朗普承認俄羅斯能成功應對制裁,并稱普京很“專業” 環球網
[2]美議員放話:特朗普同意了,買俄油,中印加稅500% 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