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報》第406期 封面
本期導讀
01
美術聚焦
●從“工業銹帶”到“藝術秀帶”——中國工業遺產的藝術化轉型
●莊壽紅教授作品捐贈儀式在中國國家畫院舉辦
02
美術新聞
● 第九屆全國畫院美術作品展覽專家組赴上海、山東、江蘇、浙江四地調研指導
03
學術聚焦
● 藝術有理|廖少華:透視抽象藝術的隱謎
● 本報觀察|藝術新賽道:“藝術+科技”引領未來就業潮
04
美術新聞
●畫院文獻展座談會在中國國家畫院召開
●國家藝術基金2025年度組織創作資助項目|國之重器——新時代建設成就版畫創作系列采風活動在京舉行
●丹青問道·山河共韻——2024方向導師工作室山水畫作品展在京舉辦
●首屆中國鄉土繪畫(農民畫)——作品展覽在上海中華藝術宮開幕
●回溯——廣州畫院暨青苗計劃文獻晉京展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開幕
●專題:新時代美術作品中的科技強國敘事
05
藝術家
●楊曉陽:絲綢之路
●華君武漫畫藝術展
●李學明:意無盡
●著名油畫家、美術教育家、“中國文聯終身成就獎”獲得者肖峰逝世
06
藝術設計
●焦點|王藝:東方設計的靈魂在于“物我相生”
● 視點|設計上海2025:人性化設計重塑未來
● 工藝|國風古韻“錦灰堆”
07
藝術財富
● 熱點聚焦|從結構優化到價值重塑——2025春拍觀察
● 鑒藏課堂|鑒別版畫
● 拍品欣賞|《大犀牛Ⅱ》
08
副刊
●藝見|博觀約取?融西潤中——淺談王雪濤寫意花鳥畫藝術風格的形成與啟示
●“萌”文物|三輪銅鳩車:古代“遛娃神器”
●繪事物語|丹青解暑味:名家畫筆下的西瓜
●新書推薦
美術聚焦
●從“工業銹帶”到“藝術秀帶”——中國工業遺產的藝術化轉型
隨著城市經濟轉型與“退二進三”政策的推進,那些曾見證工業文明輝煌的工業遺產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中迎來了重生的契機。這些承載著歷史記憶、記錄著工業文明發展重要階段的工業遺產,正以令人驚嘆的方式完成著從生產空間到藝術殿堂的蛻變,實現了從“工業銹帶”到“藝術秀帶”的華麗轉身。近期,由中國國家畫院與首鋼集團聯合主辦的“春和景明——中國當代藝術家邀請展”在首鋼園水上秀湖美術館啟幕。開幕式當天,“中國國家畫院·首鋼藝術中心”正式揭牌,為藝術與工業遺產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的實踐案例。
●莊壽紅教授作品捐贈儀式在中國國家畫院舉辦
7月9日,由中國國家畫院主辦、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承辦的“莊壽紅教授作品捐贈儀式”在中國國家畫院明德樓111會議室舉辦。莊壽紅是當代寫意花鳥畫領域的杰出代表,更是女性畫家中的卓越典范。她雖已87歲高齡,但依然心系藝術事業,以無私的胸懷和博大的情懷,將自己20件代表作無償捐贈給中國國家畫院。這些珍貴的作品,不僅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國家畫院的館藏資源,更為深入研究中國當代美術發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美術新聞
●第九屆全國畫院美術作品展覽專家組赴上海、山東、江蘇、浙江四地調研指導
為提升“第九屆全國畫院美術作品展覽”參展作品質量與藝術水準,根據展覽辦公室統一部署,7月5日至8日,由中國國家畫院院長劉萬鳴、原副院長曾來德帶隊,交流合作部主任張楠、副主任陶宏任副領隊的專家組,先后赴上海、山東、江蘇、浙江四地開展創作調研與指導工作,通過實地考察、作品觀摩和座談交流等形式,對各畫院備戰情況進行指導,為展覽順利舉辦奠定基礎。
學術聚焦
●藝術有理|廖少華:透視抽象藝術的隱謎
中國當代抽象藝術始于20世紀20年代,80年代后便有不少藝術家進入這個領域展開實驗。但是,時至今日,他們的作品還經常被質疑“看不懂”。解析“看不懂”的緣由,首先得了解抽象的基本概念,然后分析抽象類作品表現的基本特征及其存在的問題,才有可能讓“看不懂”變成有所認識,達到作者意圖與觀眾解讀的基本同步。
●本報觀察|藝術新賽道:“藝術+科技”引領未來就業潮
長久以來,在大眾的普遍認知里,藝考生們仿佛被貼上了就業困難的標簽,在就業市場中舉步維艱。然而,最近教育部公布的2025年新增專業信息,新增的八個藝術類專業皆為“藝術+科技”的組合,為藝術生開辟了一條前所未有的全新發展路徑。這一政策動向,不僅預示著國內教育格局將發生重大變革,更為藝術生指明了未來十年的黃金賽道,為他們的發展帶來了無限可能。
美術新聞
●畫院文獻展座談會在中國國家畫院召開
7月2日,“畫院文獻展座談會”在中國國家畫院東樓會議室召開。與會專家圍繞“時代院風——從文獻角度談畫院發展”主題展開座談。談及全國畫院的發展,中國國家畫院院長劉萬鳴回顧了新中國畫院的歷史,認為畫院在不同時期對國家美術創作起到了核心支撐作用。他對比畫院與高校的定位差異,認為畫院畫家群體多出身院校,但在藝術創作實踐中,形成了有別于院校體系的獨特發展路徑。值得關注的是,雙方都高度聚焦藝術人才培養,特別是對青年藝術家的挖掘與扶持,這一共同關注點為未來藝術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國家藝術基金2025年度組織創作資助項目|國之重器——新時代建設成就版畫創作系列采風活動在京舉行
7月5日至6日,國家藝術基金2025年度組織創作資助項目“國之重器——新時代建設成就版畫創作”系列采風活動在京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60余位版畫家在中國國家畫院版畫所的組織下在北京開展創作采風活動。
●丹青問道·山河共韻——2024方向導師工作室山水畫作品展在京舉辦
6月26日至29日,由《中國美術報》社主辦的“丹青問道·山河共韻——2024中國國家畫院方向導師工作室山水畫作品展”在《中國美術報》藝術中心舉辦。本次展覽展出了2024年中國國家畫院方向導師工作室的13位學子的60余幅作品。這些作品雖然風格各異,但是都體現了“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藝術真諦。
●首屆中國鄉土繪畫(農民畫)——作品展覽在上海中華藝術宮開幕
6月27日“首屆中國鄉土繪畫(農民畫)作品展”在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得到全國各農民畫鄉及作者的熱烈響應和積極參與,共收到報名作品5000余件,經過嚴格的初評和復評,共展出作品544件。展覽以“耕耘”“收獲”“歡慶”“新貌”四個板塊,串聯起一幅幅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鄉村生活畫卷。
●回溯——廣州畫院暨青苗計劃文獻晉京展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開幕
7月2日,由中國國家畫院、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指導,廣州畫院主辦的“回溯——廣州畫院暨青苗計劃文獻晉京展”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以“回溯”為主題,以學術性和文獻性為主線,通過優秀作品與歷史文獻的結合,梳理和總結其43年來的學術成果,系統呈現了廣州畫院學術傳承的歷史脈絡。
●專題:新時代美術作品中的科技強國敘事
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宏偉藍圖中,科技進步不僅是國家綜合實力躍升的顯著標志,更是推動人類文明邁向新高度的關鍵驅動力,更催生了藝術創作的全新敘事場域。新時代科技事業的躍遷式發展,激發了美術家群體的創作熱忱——他們以視覺符號為載體,將科技成果轉化為兼具審美價值與文化內涵的美術作品,在記錄國家科技發展歷程的同時,亦通過圖像敘事傳遞民族精神,成為展現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獨特文化載體。
藝術家
●楊曉陽:絲綢之路
7月5日,“絲綢之路——楊曉陽絲路四十年美術創作暨文獻展(上海)”在海派藝術館亮相。此次展覽是楊曉陽藝術生涯中沉淀40載的深情回眸,同時也推開了一扇領略絲路魅力、對話當代藝術血液的思考之窗。此次展覽展出的2025年新作《絲綢之路·人來人往》系列12幅作品在上海首次亮相,打破了時間、空間、地理維度的跨度,以超大尺幅的水墨裝置重構了絲路人文圖譜。同日,展覽學術研討會舉辦。據悉,展覽將持續至7月31日。
●華君武漫畫藝術展
為紀念華君武誕辰110周年,7月1日,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文聯國內聯絡部、國際聯絡部、機關服務中心主辦的“華君武漫畫藝術展”在中國文藝家之家展覽館展出。本次展覽展出了華君武近300幅不同時期的漫畫作品,總體呈現了他在漫畫藝術上的探索與創作成果。
●李學明:意無盡
6月18日,“意無盡——李學明中國美術館個展回鄉座談會”在濟南南郊賓館舉辦,展出李學明的代表性作品100余幅。
●著名油畫家、美術教育家、“中國文聯終身成就獎”獲得者肖峰逝世
著名油畫家、美術教育家、“中國文聯終身成就獎”獲得者、中國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原院長肖峰,于2025年7月8日在杭州逝世,享年93歲。
藝術設計
●焦點|王藝:東方設計的靈魂在于“物我相生”
日前,“王藝×科美創研上海國際汽車城大師CMF(色彩、材料、表面工藝)創新中心”在上海成立。該中心旨在打造全球汽車CMF設計新高地,推動非遺工藝、傳統美學與汽車CMF設計深度融合,提升中國汽車品牌在全球設計領域的話語權。王藝作為當代雕塑藝術家,近年來積極活躍于工業設計領域,致力于非遺工藝在工業設計領域的推廣,深受業界好評。本期《中國美術報》,特別邀請王藝分享其關于設計的思考。
●視點|設計上海2025:人性化設計重塑未來
6月4日至7日,第十二屆“設計上海”在上海世博展覽館舉辦。本屆展會通過四大展區、七大特別策劃及三大論壇,匯聚全球30多個國家及地區的600余知名設計品牌,呈現出設計創新與人文關懷的深度融合。“設計上海”2025通過“家具與燈具設計”“廚衛與整裝設計”“新材料與應用”“生活方式與配飾設計”四大核心展區,甄選設計精品,展示前沿的設計理念與實踐,以多元的設計語言詮釋當代生活美學。
●工藝|國風古韻“錦灰堆”
藝術財富
●熱點聚焦|從結構優化到價值重塑——2025春拍觀察
2025年中國內地春季拍賣已接近尾聲,各大拍賣行面對當前的市場低谷期都積極調整姿態,減量增質,尋求破局之道,也在本季春拍中交出了各自的答卷。2025春拍不僅標志著中國藝術市場正在調整周期中完成“結構性回歸”,更是其邁向“價值重估與制度嵌入”的關鍵節點。
●鑒藏課堂|鑒別版畫
版畫作為一種與印刷技術同步發展的藝術形式,具有悠久的歷史與獨特的藝術價值。在現代藝術語境中,隨著數字技術與印刷技術的發展,版畫與印刷品的界限變得模糊。因為版畫的可復制性,公眾常將其與普通印刷品相混淆,對版畫的藝術、收藏和投資價值產生誤解。針對這一現象,本報特邀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版畫家代大權撰文闡釋鑒別版畫的幾大要素,為讀者提供借鑒。
●拍品欣賞|《大犀牛Ⅱ》
副刊
●藝見|博觀約取?融西潤中——淺談王雪濤寫意花鳥畫藝術風格的形成與啟示
在20世紀中國花鳥畫領域,王雪濤的藝術之路與20世紀中國畫革新發展的時代命運緊密相連,他一生的藝術實踐堪稱“融西潤中”“古為今用”而達致“獨出機杼”的典范,為中國花鳥畫的傳承與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
●“萌”文物|三輪銅鳩車:古代“遛娃神器”
在洛陽博物館的展廳中,有一件小巧精美的青銅玩具靜靜陳列——它是1955年出土于洛陽西晉墓的三輪銅鳩車。這件文物因圓潤體態與精巧設計,被觀眾親切地稱為“千歲學步鴨”。
●繪事物語|丹青解暑味:名家畫筆下的西瓜
“青青西瓜有奇功,溽暑解渴勝如冰”。當盛夏的暑氣蒸騰如沸,蟬鳴聒噪得讓人心煩時,一瓣紅瓤黑籽的西瓜入口,那份水潤與甜爽便足以撫平所有燥熱。古往今來,這顆圓滾滾的“夏日圣品”不僅慰藉了凡人的味蕾,更走進了畫家的筆墨間,在宣紙上凝結成永恒的清涼。
●新書推薦
編輯 | 閆 君
制作 | 殷 鑠、劉根源
校對 | 閆 君
初審 | 賀 瑋
復審 | 馬子雷
終審 | 金 新
《中國美術報》藝術中心內設美術館、貴賓接待室、會議室、茶室、視頻錄播室,背靠中國國家畫院,面臨三環,功能齊全、設備完善,誠邀您到此舉辦藝術展、品鑒會、研討會等活動。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西三環北路54號
聯系人:王會
聯系電話: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國美術報》為周報,2025年出版44期。郵發代號:1-171
1.全國各地郵政支局、郵政所均可訂閱,264元/年
2.直接向報社訂閱,發行聯系人:吳坤 電話: 13071178285
新聞熱線
電話:010-68469146
郵箱:zgmsbvip@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