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封禪,本來是帝王們證明自己功業蓋世的頂尖儀式,可到頭來,卻在某些人手里成了場鬧劇。你想想,這么莊嚴的事,怎么就一步步走偏了呢?從秦漢起步,到唐宋收尾,中間的起伏真讓人感慨。
奠基篇:秦漢帝王奠定標準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公元前219年就帶著文武大臣和七十位儒生博士,東巡到泰山腳下。儒生們建議用蒲草裹車輪,免得傷了山上草木,還得鋪草席祭祀。他嫌麻煩,直接命人開路,從南面驅車上山祭天,下山從北面到梁父山祭地。半途遇上大風暴雨,只好在一棵松樹下躲避,事后封那樹為五大夫。這封禪不光是報功,還刻石宣揚天下歸服,震懾東方舊貴族。結果呢,秦朝沒幾年就亡了,陳勝吳廣起義從東方爆發,秦始皇的威風沒鎮住人心。
漢武帝劉徹登基后,早早就惦記封禪。公元前110年,他改元元封,率隊東行,先到嵩山祭祀,聽到山上傳來萬歲聲,當成祥瑞。到了泰山,射牛祭祀,穿黃袍奏樂,五色土蓋壇,放生邊地奇獸。他只帶霍去病兒子霍嬗上山獻玉牒,內容保密,下山沒多久霍嬗就暴病死了,才十來歲。
漢武帝信方士公孫卿的話,說寶鼎出土預示他能成仙,還聽黃帝騎龍飛天的故事,感慨自己若能那樣,扔掉妻妾如棄鞋。整個儀式由方士主持,儒生方案不用,太史令司馬談為此郁悶病逝。他在位二十一年,八次去泰山祭祀,靠北擊匈奴、西通絲路、南滅越國的功績撐腰。可這些舉動,也暴露他求仙迷信的一面,封禪摻雜了個人私欲。
東漢劉秀中興漢室,建武三十二年群臣用讖緯書勸他封禪,說河洛預言赤漢第九世當巡泰山。他先拒,說百姓日子還苦,不能欺天。兩年后年紀大了,車駕從洛陽出發,先祭孔子,再到泰山祭天祭地。刻石上記滿他起兵的讖語,如劉秀發兵捕不道,四七之際火為主。這封禪強化了他的正統地位,穩固東漢統治。
傳承篇:唐代帝王的追求與遺憾
唐太宗李世民開創貞觀太平,群臣多次勸封禪,他總以不忍百姓勞累為由推脫,其實內心挺想。貞觀六年,臣子再勸,他問魏徵是不是功德不夠。魏徵說條件齊了,但隋末亂后人口少,倉庫空,千乘萬騎東巡供不上,夷狄隨行會看出大唐虛弱,賞賜免役也補不了百姓苦。魏徵這番話讓他收手,沒去。晚年貞觀二十一年,下詔準備次年封禪,可薛延陀歸附、修翠微宮、河北水災一堆事,只好停詔。兩年后他病逝,一輩子沒圓這夢。
兒子李治繼承遺風,開永徽之治,麟德二年從洛陽出發去泰山。唐版圖那時極盛,邊陲安靜,他帶皇后武氏參加禪禮亞獻,用錦帷隔開,武氏在內,大臣在外看著竊笑。這破了舊例,讓武氏地位升,為她后來掌權打基礎。封禪完成父親遺愿,也宣揚唐朝盛世。
孫子李隆基開元時期,宰相張說領頭頌揚他英威超百王,德加四海。開元十三年十月,從洛陽啟程,帳篷連幾十里,馬隊按毛色分陣。到泰山下,大雨傾盆,路泥濘,人凍得發抖。山頂宿營時雨停,轉天晴了,君臣喊上天顯靈。封禪后立紀泰山銘,貶秦始皇漢武帝遇災德不合天,說自家道合觀政,不從私欲。可開元盛世后,安史亂起,這話聽著像諷刺。
崩壞篇:宋真宗的偽飾與終結
宋真宗趙恒在位,澶淵之盟停了宋遼戰火,但歲幣十萬銀二十萬絹換和平,寇準功高遭王欽若妒忌。王欽若說盟約為恥,像城下之盟,寇準是把皇帝當賭注。趙恒開始懷疑,貶寇準,去地方任職。王欽若建議偽造祥瑞封禪,鎮四海夸外國,說古時祥瑞多是人造,皇帝信了就行。
趙恒宣稱半夜見神人,身著星冠絳袍,說下月設道場,會降天書大中祥符三篇。一個月后,宮門鴟尾上現黃帛卷,內書趙受命興于宋,世七百九九定。群臣賀,兗州千余父老、八百貢士、兩萬官吏蕃夷僧道請封禪。
大中祥符元年,他改元去泰山封禪,封禪后天書再降泰山,三年后西祀汾陰祭后土。趙恒又說夢得趙氏祖先神啟,朝野迷信如狂。崩逝后,天書隨葬入永定陵,符瑞風氣不減。宋仁宗天圣六年,雷擊玉清昭應宮,只剩兩小殿,劉太后借機下詔不修,二十年天書把戲結束。
宋真宗這出,徹底毀了封禪名聲,本該神圣的儀式,成了權術工具。后世恥笑他偽造祥瑞。明太祖朱元璋不感興趣,下詔去泰山神封號,只常規祭祀。明清皇帝不封禪,只遣官禮拜,到清宣統元年最后一次遣使祭東岳,封禪就這么消逝了。
封禪從秦漢的功業標桿,到唐代的盛世延續,再到宋的荒唐偽飾,真叫人搖頭。那些帝王追求的榮耀,到最后竟成笑柄,歷史就是這么無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