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初年,燕地人衛滿率千余人投奔箕子朝鮮,并在實力壯大后攛掇朝鮮政權,建立衛氏朝鮮(也稱為滿朝鮮)。衛氏朝鮮立國八十余載,前后共傳三代,早期也對漢朝頗為恭順,后自認實力強大,與漢朝徹底決裂,結果被漢武帝派兵攻滅。
衛滿篡奪箕子朝鮮政權,借助漢朝力量擴張勢力
早在戰國時期,燕國全盛時曾向東占領真番,朝鮮半島北部的箕子朝鮮也臣服于燕國。秦滅燕國后,于遼東設立遼東郡,箕子朝鮮借此取得獨立。漢朝建立后,由于關東地區被諸侯國占據,遼東亦被燕王臧荼統治,朝廷無力越過燕地統治朝鮮。
西漢初期形勢
燕王臧荼因謀反被滅后,劉邦封盧綰為燕王,并與箕子朝鮮以浿水(今朝鮮大同江)為界。較之秦朝,漢朝在遼東的邊界進一步收縮,原屬于秦朝、位于浿水以東的鄣塞亦被放棄。
衛滿本是戰國末期燕國人,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燕王盧綰反叛朝廷,劉邦出兵攻打燕國,盧綰兵敗逃亡匈奴,衛滿便也率領親信一千余人東渡浿水投奔箕子朝鮮。
箕子朝鮮君主箕準任命衛滿為博士,賜予禮器圭,并將箕子朝鮮西部、原屬于秦朝的空曠之地“上下鄣”周邊方圓數百里封給衛滿,讓其守護箕子朝鮮西部邊境。
衛滿于是帶領部眾居于朝鮮以西,大肆招募遼東流民、逃兵和亡人,勢力迅速壯大。漢惠帝元年(前194年),羽翼豐滿的衛滿,對箕準謊稱漢朝大軍前來攻打,請求率兵返回都城王險城(今朝鮮平壤)協助防守,箕準不知其中有詐,同意其所請。結果衛滿趁機發動兵變奪取都城,箕準帶領親信數千人自海路逃亡朝鮮半島南部的辰國。
箕準逃走后,衛滿自立為王,定都王險城,建立衛氏朝鮮。呂后執政時期,因呂后忙于整頓國內政務,對朝鮮動亂無暇顧及,于是委派遼東太守與衛滿談判。于是,漢朝與衛滿達成協議,衛氏朝鮮作為漢朝外臣,協助漢朝防御塞外蠻夷部落,漢朝則答應給予衛滿朝鮮兵力和物資支持。
此后,衛滿憑借兵威,加上背靠漢朝這棵大樹,先后征服、招降周圍諸多小國,真番、林屯也都被迫歸降,衛氏朝鮮隨之一躍成為漢朝東北部的大國,統轄區域方圓達數千里。
衛氏朝鮮與漢朝決裂,漢武帝出兵卻首戰失利
衛滿本就出身中原,對中原大國實力十分清楚,因此終其一生始終對漢朝恭恭敬敬,按時朝貢,與漢朝通商。衛滿死后,其子繼承王位,依舊對漢朝保持著極大的敬畏,直到衛滿之孫衛右渠繼承王位后,漢朝與衛氏朝鮮關系開始疏遠。
相較于父祖兩代,衛右渠對于漢朝知之甚少,自覺羽翼豐滿的他,不僅不肯再向漢朝通商朝貢,甚至還阻止臨近真番等小國與漢朝通商。不過,由于當時漢武帝正忙著與匈奴交戰,根本無暇顧及衛氏朝鮮的問題。
元封二年(前109年),漢武帝在擊敗匈奴,又收復東南越人,平定西南夷人,驅逐西北羌人后,這才派遣使者涉何出使朝鮮,試圖說服衛右渠改善關系,結果沒能取得任何成果。
歸國途中,涉何越想越氣,于是直接殺死了護送自己出境的朝鮮裨王長,并將情況飛報漢武帝。漢武帝并未怪罪涉何,反而將其任命為了遼東郡的東部都尉。
衛右渠得知裨王長被殺,而漢朝卻并未懲治涉何后大怒,悍然出兵侵襲遼東郡,殺死了涉何。
元封二年(前109年)秋,得知消息的漢武帝調集五萬大軍,其中樓船將軍率軍萬余,自齊地乘船經渤海自列口登陸(今朝鮮大同江入海口一帶),另一路四萬主力由將軍荀彘統率,自遼東郡出兵東進。
由于衛氏朝鮮與漢朝遼東郡接壤,因此衛右渠除留下部分軍隊固守都城外,將主力大軍全部調往浿水一線憑險據守,以至于荀彘率領的主力遲遲無法取勝。荀彘被攔在了浿水一線,楊仆的水軍則順利抵達了列口。
楊仆手中除水軍外,雖然僅有齊地士卒七千,但剛剛參加平定南越、閩越的楊仆,根本沒把衛氏朝鮮放在眼里,不等荀彘主力抵達,便獨自率軍攻打王險城。衛右渠探知楊仆兵力單薄,主動出兵攻打楊仆,楊仆軍隊兵敗潰散,逃入山中十幾天后,被迫退回列口。
短暫休戰后戰事再起,歷經一年半衛滿滅亡
得知兩路大軍皆出師不利,漢武帝于是又派衛山出使朝鮮,希望在大軍壓境的情況下迫使衛右渠臣服。衛山見到衛右渠,表示只要衛氏朝鮮能夠臣服,漢朝不僅會撤回大軍,而且還會給予大量賞賜;反之,漢朝必定會調動百萬大軍,一舉踏平朝鮮。
眼下衛右渠雖然頂住了漢朝大軍的進攻,但他也明白這已是朝鮮極限,但顯然還不是漢朝極限,若是漢朝繼續增兵,自己必敗。于是,衛右渠就坡下驢,果斷選擇歸降,并表示愿意派太子到朝廷謝恩,并獻上大量軍糧和戰馬五千匹。得知消息,漢朝為表誠意,命令荀彘率軍后退數十里駐扎,與衛山共同準備迎接和護送朝鮮太子入朝。
衛右渠因擔心太子安全,同時有意彰顯自己實力,派遣一萬士兵護送太子前往漢朝。衛山和荀彘得知消息,擔心朝鮮軍隊趁機偷襲,于是要求對方入境時不得攜帶武器。對于漢朝這個要求,朝鮮太子卻懷疑衛山和荀彘要謀害自己,于是果斷率軍返回了王險城。
漢武帝對于朝鮮的出爾反爾大為震怒,立即命令兩路大軍發動猛攻,務必拿下王險城。這次,左將軍荀彘經過充分準備,不久便攻克了駐守浿水的朝鮮軍隊,進抵王險城,從西北部對王險城形成包圍,樓船將軍楊仆隨之率領水軍抵達,駐扎于城南。
然而,面對城高墻闊的朝鮮都城,以及拼死抵抗的朝鮮軍隊,漢軍猛攻數月卻始終難有進展。由于久攻不下,楊仆和荀彘的態度出現分歧,荀彘堅持主張武力破城,率軍猛攻不止;楊仆因此前戰敗,麾下將領慚愧不安,因此他們主張和平解決,攻勢明顯較緩。
與此同時,由于都城長期被圍,朝鮮內部也分為主戰和主和兩派,那些主和大臣見城南攻勢較緩,于是派人偷偷從城南出城,與楊仆商議投降之事。
荀彘數次提出與楊仆共同攻城,但楊仆卻一心想要促成朝鮮投降,從而獨吞戰功,抵消此前戰敗罪責,對于荀彘的提議充耳不聞。荀彘明白,僅憑自己根本難以破城,為防止戰功被搶,便也放緩了攻勢,派人尋找機會勸說朝鮮歸降。
然而,由于此前荀彘態度強硬,朝鮮大臣們擔憂自身安危,不敢與其談判,而是一心希望向楊仆投降,結果這更加加劇了荀彘和楊仆的分歧。
漢武帝在得知荀彘、楊仆二人意見不合后,調派濟南太守公孫遂前往調和兩人矛盾,并授權公孫遂可相機行事。公孫遂抵達前線后,荀彘搶先彈劾楊仆不肯參與進攻,并懷疑楊仆有背叛朝廷之心,建議公孫遂先發制人拿下楊仆。
公孫遂也同意荀彘看法,于是以天子符節召楊仆前來議事,趁機將其逮捕,兼并其麾下軍隊,并將此事上奏漢武帝。
漢武帝雖賦予了公孫遂相機行事之權,但對于他這種聽信一面之詞,便擅自逮捕大將、兼并其軍的做法極為不滿,遂下詔將公孫遂召回朝廷處死。不過,漢武帝也意識到兩軍合二為一的確有利于戰事,于是又命荀彘率領兩路漢軍加緊進攻王險城。
荀彘得知公孫遂被處死,心中恐懼不已,為求戴罪立功,率領漢軍猛攻王險城。朝鮮主和大臣兼漢軍攻勢迅猛,而楊仆已經被捕,于是朝鮮國相路人和韓陰,以及王姓將軍等人商議之后,集體向荀彘投降。
元封三年(前108年)夏,出于對戰局的悲觀,朝鮮主和派尼相參等人發動政變,殺死朝鮮王衛右渠后,與衛右渠的兒子衛長等獻城投降。然而,還不等漢軍開進王險城,已經投降的大臣成己便降而復叛,再次進攻漢軍。
此時漢軍已經占據絕對上風,荀彘也不愿大開殺戒,便命衛長、路人之子路最等人入城,勸告朝鮮民眾歸降,于是百姓紛紛倒戈,并誅殺了成己,漢軍攻入王險城。
次年,衛氏朝鮮全境被漢軍攻占。至此,從漢惠帝元年(前194年)衛滿篡奪箕子朝鮮政權,到元封四年(前107年)被漢軍攻占,立國八十余年的衛氏朝鮮就此滅亡。衛氏朝鮮滅亡后,漢武帝于其故地設置樂浪、臨屯、玄菟、真番四郡,朝鮮半島北部遂被納入漢朝統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