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十年砍柴
北京前門東大街以南、珠市口東大街以北、祈年大街以西,有一片平房區,從草廠頭條到草廠十條并列著十數條小胡同。因為地處外城,這些胡同沒有內城那樣橫平豎直,而是彎彎曲曲。
胡同之間,一個個院落業已破敗,屋頂的黑瓦長著衰草,院落前的拴馬石多半不復存在或者斷裂了。這些院落在6、70年前卻是非常氣派,蓋因這個區域是當年北京“會館”最為集中的地區,從草廠頭條到十條,加上鄰近的長巷胡同、興隆街,這里曾分布興國州館、麻城會館、廣州會館、韶州會館、黃岡會館、太平縣館、南安會館、惠州會館、孝感會館、漢陽會館、邵武郡館、長沙郡館、上湖南館、辰沅會館。其中草廠五條27號,曾是我故鄉的會館——“寶慶五邑館”。
五邑,指的是清代寶慶府所轄的五個州縣:邵陽、新化、新寧、城步和武岡州,轄區與今天湖南邵陽市所轄大致相當,因政區變動,今天已析分出新邵、邵東、洞口、隆回和冷水江等縣市,其中新化、冷水江屬于另一個地級市婁底。
某年一個秋日,我來到此地尋訪,“27號”的門牌未變,門樓還是舊物,上好的木料,兩扇大門鐫刻著一副對聯:“惟善為寶;則篤其慶。”上下聯最末的字組成“寶慶”,如果不知道這個院落的歷史,是很難理解對聯所蘊含的意義。一進門的大影壁也沒有了,三進大院的格局還在,只是密密麻麻到處是私蓋的違章建筑,塞進去幾十戶人家,有一點空地,也擺放著自行車和雜物。問了幾個住戶,只有一個老人知道這個院子曾是某地的會館。
我之所以能知道這個院落的歷史,緣自我無意中在圖書館看到的一本書《北京寶慶五邑會館財產志》,民國二十七年印行,那時候不需要書號,誰有錢就可以寫書、印書。
那是薄薄的一本小冊子,記載著會館的沿革、所擁有房產、鄉賢捐贈的財物、前一年接待的人員以及收入和開支明細表。本書的引言說,會館本有完整的館志,但于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入京后,全部損毀。據該書“沿革”一章介紹,最初是乾隆五十九年,有老鄉花了30兩銀子在草廠五條買了一小塊地,蓋了幾間房子,供進京的同鄉棲身。到了咸豐、同治年間,因為湘軍戰功赫赫,一大批老鄉發達了,寶慶會館迎來了最輝煌的時期。據載:
先賢江忠烈公忠源(新寧人,官至湖北按察使,戰歿)、劉武慎公長佑(新寧人,官至兩江、云貴總督)等于戎馬匆忙之中,尚能關懷旅京同鄉缺乏寄身公廬,囑托京官增筑房屋,并各捐巨資繼續購買地基……繼由游智開(新化人,官至廣東布政使署理巡撫)、劉坤一(新寧人,官至兩廣、兩江總督兼任南洋通商大臣)、魏光燾(邵陽人,今屬隆回,官至陜甘、云貴、兩江總督)諸公各捐俸銀以建葺房屋,京官太令翟筱青公等從事筑修。
當時的寶慶會館占據了草廠五條、六條三個大院落,占地近1000平方米。有意思的是,該書提到,民國三年被市警察局借去12平米的地修了一個派出所,目的是什么呢?“因蔡松坡公(即蔡鍔,邵陽人)到京時,即寓居本館,袁總統恐其有不利己之圖謀,乃預加防范。明示保護,暗則監視。派出所至今未撤。”——官府借民間的土地,基本上是劉備借荊州,因此到編撰這本書時,還特意注明,要求后來者不要忘了這個派出所是占用會館的土地。
像劉坤一、魏光燾、游智開這類封疆大吏,捐資那真叫大方。其中最大方的是游智開,他一共捐了1800兩銀子,其中1200兩由一座位于西城區羊肉胡同的院子折算,這個院子三進共13間房,占地400平米。劉坤一、魏光燾各捐銀子1300兩。捐資人中有一個名字我很熟悉:江蘇補用道李維翰,捐銀500兩。李維翰,字藝垣,是吾族先輩,族譜中有其傳。他做過南昌知府,署理江淮道,管過鹽政,是同治、光緒年間有名的書畫家。
今天有人將會館比擬成古代的“駐京辦”,盡管會館的興衰和權力有莫大的關系,該府、縣若做官的多,或者有富商,會館一般很豪華。盡管如此,會館的性質是民間一種互助組織,而“駐京辦”完全是政府的派出機構,前者經費來自捐贈和其他經營——如游智開捐贈的那個院子就一直用來出租,租金由會館公用,而今天“駐京辦”的費用幾乎都來自公帑。
而且會館的管理頗接近今天NGO。如“寶慶五邑會館同鄉會”簡章,第一條是:“本會以聯絡感情保管會產共謀桑梓福利為宗旨。”同鄉會設干事會和評議會,干事會由五縣各推舉一人組成,是同鄉會的執行機構,基本上是脫產的,評議會由五縣各推舉兩人組成,主要職責是監督和審計。各縣來京住在會館的,基本上是免費的,他的回報也就是等日后發達了,給會館捐資或者提攜同鄉。江忠源等人在那樣的戰時狀態,仍然惦記著會館的建設,重要的原因大約和其經歷有關,江忠源當年數次進京會試,就住在會館,靠北京的同鄉關照。飲水思源,再報答同鄉后進者,乃是那個時代為官者正常心態。
編撰這本書的時候,北平已經陷落,書中說:“自盧溝橋事變后,匯兌不通,五邑同鄉困于此地者甚多。”因此,那一段時間會館入不敷出。
《北京寶慶五邑會館財產志》的主編蕭炳星,新化人,做過國民黨上海黨部的執委。1947年11月在南京召開的第一屆國民代表大會上,被選為國大代表,后撤到臺灣,成為“萬年國代”(國民黨政權到臺灣后,提出要光復大陸才能召開下一屆國代會,而隨政權到臺灣的各省國大代表一直履職,以彰顯對大陸主權的擁有)的一員,1980年頂著由湖南省新化縣選出的“國大代表”頭銜在臺灣去世。此時,他離開故土已30余年了。
這是六根推送的第3694篇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