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體檢報告”出爐了:pH值7.8、化學需氧量14mg/L、五日生化需氧量2.4mg/L、氨氮0.162mg/L、總磷0.07mg/L……關鍵指標全部達標。
7月10日,婁煩汾河濕地出水口,汩汩清流奔涌不息,我的“體檢醫生”——濕地管理員手持剛送達的第三方檢測報告,臉上洋溢著自信的笑容:“看,數據就是最好的證明,出水口的水質穩穩達到了地表水Ⅱ類標準。”
我,一滴汾河水。
這份新鮮出爐的“體檢報告”,是我經歷了大約30小時的汾河濕地蛻變之旅后,獲得的“健康認證”。
為何要經歷這場蛻變?只為更好地守護我的目的地——被譽為“太原水塔”的汾河水庫。這里是山西最大的飲用水源地,是保障太原500多萬人生產和生活用水的“城市之腎”。
當天,我與引黃入晉工程的黃河伙伴一起,裹挾著山區的微塵、丘陵的印記,向著水庫奔流。蛻變的關鍵“驛站”,便是扼守在汾河入庫口與嵐河交匯處上游的東側灘涂——“汾河干流水系水質改善工程(汾河濕地)”。這項2016年經太原市發改委立項批復,2020年順利竣工的工程,投資2.3億元、占地1380畝,正是我華麗蛻變的舞臺。
穿越,即刻開始!
在湍急的水流中,我和約半數同伴被液壓壩和引水閘溫柔導流,經引水箱涵注入沉砂池。泥沙和懸浮物在此被悄然“剝離”,我的身體漸漸輕盈澄澈。
告別沉砂池,我匯入MBBR生物強化系統(一項污水處理工藝,通過微生物的附著生長,有效降解污水中的有機物,從而實現污水的凈化),無數微生物如清道夫分解著我體內殘留的污染物,蕩滌我的肌理。
完成生物凈化,我和同伴們緩緩流入26萬平方米的復合人工濕地。濕地被劃分為8個大區、304個單元格,整體輪廓宛如一只鳳凰。
在這里,我獲得了充裕的凈化時光,得以悠然欣賞一下婁煩的景致。
目光所及,靜游鎮峰嶺山上,宋代的烽火臺默然矗立,是歲月的滄桑注腳;山下,高君宇故居閃耀著紅色光輝,訴說著不變的信仰。歷史與當下在此交匯,而我,正經歷著一場“綠色”蛻變……
熾烈陽光下,紫色的千屈菜靜靜盛放,黃色的鳶尾花點綴其間。濕地中央,近一人高的蘆葦隨風輕輕搖曳,形成一片涌動的綠色海洋。來此研學的學生們乘坐著電瓶車從我身邊駛過,他們驚嘆的目光、暢快的呼吸,都是對我蛻變最生動的禮贊。
“我們種植了美人蕉、黃花鳶尾、蘆葦、香蒲、千屈菜等5種水生植物,數量超200萬株。”汾河濕地負責人賈佳佩正向學生們揭示我凈化的奧秘,“這些植物不僅具有極高的綠化觀賞價值,其龐大的根系與1.1米厚濾料層協同作用,高效吸收水中的氨、氮、磷等物質,通過生物共生實現污水處理和資源化的最佳效益。”
“凈化后的水質能達到什么標準?”有學生好奇地追問。
“經過植物根系吸收、濾料的層層過濾,以及前期MBBR生物強化系統中微生物菌群分解,你看這出水口,”賈佳佩指向我即將匯入的方向,“水質能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
“還有哪些好處和價值呢?”
“日均處理36萬立方米,每年可削減化學需氧量3285噸、生化需氧量788.4噸、懸浮物3.85萬噸、氨氮131.4噸、總磷39.4噸。”
這沉甸甸的數據,是我和同伴們凈化后共同贏得的勛章;這如畫的山水,是無數人汗水與智慧澆灌出的綠色詩篇。
我的蛻變并非孤例。在婁煩的嵐河段、石峽溝同樣的水質改善工程也在高效運行,它們與我所在的濕地共同構成總面積約3000畝的全省最大人工濕地,如同串起的生態明珠。當初與我分流的同伴們,也將按規劃被引入石峽溝濕地,完成他們的凈化使命。
歷經約30小時的奇幻穿越,我和同伴們終于抵達出水口。回望這片令我脫胎換骨的地方,水鳥翔集、錦鱗翩翩,岸邊生態公園綠道蜿蜒,郁郁蔥蔥……
“這里真美,水真清。”一位游客歡喜地將清澈的我定格在鏡頭里。而我,對著鏡頭、對著這片深情的大地,微笑致意。
是時候告別這片美麗的濕地了。
帶著這份來之不易的澄澈,我和我的同伴們歡暢地融入了汾河水庫的浩瀚懷抱。
這趟凈化穿越之旅,不僅是我一滴水的蝶變,更見證了婁煩人、山西人生態守護的智慧和力量。
這是一曲激昂的綠色之歌,日夜回響,從太行峰巒到黃河之濱,在三晉大地生生不息。
記者陳麗紅
來源:山西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